•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对策建议 >> 正文
​行“公平正义”之举,增“人民福祉”之义
2024-08-07 11:15:22 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7期 作者:徐杰 刘萍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被明确提出,《决定》表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实现人民福祉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深化改革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能够为人们在完成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中提供指向更加精准的理论定位、科学的整体布局、明确的行动指南。

作为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从经济、制度、民生、文化四条路径入手。经济发展是奠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制度优化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所在,民生改善是保障公平正义的坚实后盾,文化建设是激发公平正义的不竭动力。

经济发展奠基公平正义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为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夯实物质基础。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深化改革供给结构更好适应新时代需求结构发生的变化。因而,新时代坚持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主要体现为:一是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从劳动集中型转变为资本集中型,再演变为科学技术密集型。二是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经济优化升级的重点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要加大对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投入,以使其生产率高于资本等要素。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 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

一是推进产权制度不断完善。首先要明晰产权边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财产权利归属与边界,完善产权界定制度。其次是要完善产权交易制度。产权交易对资源配置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因而改善应重点从推动产权交易多样化发展、完善产权交易流程等方面着手。再者需推进统一产权政策完善与立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利益受法律监管保护。应建立有效执行、规则统一的政策法规,以解决产权市场各地法规差异问题。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户籍制度,因地制宜降低进城落户门槛限制,同时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自由流动。适度放宽土地流转限制,明确土地权属,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3、发展新质生产力

《决定》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赶超型经济体向引领型经济体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科技革命、产业变革都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鼓励构建各类区域创新共同体,突破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专利产业化与新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还要防范新兴产业投资过热风险。

制度优化绘就公正社会宏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优化制度供给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着力点。

1、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促进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第一、二、三次分配协调体系,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正义的关键。

一是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需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法治,增强公平竞争的政策与审查制度。二是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优化税制结构与税收调节体系。三是强化三次分配作用,通过社会力量如募捐、资助、志愿活动等,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

2、健全法治保障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这意味着法治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国家需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并确保公平正义贯穿法治具体实践。新时代法治建设需不断完善以适应新要求。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法律条款明确,减少模糊地带。二是强化法律实施与执法监督,建立透明机制,公开执法情况,鼓励多方监督。三是强化法律宣传教育,通过多渠道提升公众法治意识。

3、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体制的配套工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公平、权利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三大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用以回应民众对切身发展利益的期待。一是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使用,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保障参保人权益;整合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医保制度,实现制度公平和资源共享;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降低社保费率。二是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加强制度与政策配套,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灾害、五保、医疗、流浪乞讨救助为核心,临时救助为补充,并与住房、教育、司法等救助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

民生改革驱动幸福生活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民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民生关乎固本安邦。

1、大力发展教育

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且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保障机制巩固免费义务教育成果。政府强化经费规划,加大困难地区投入。改革教育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招生制度、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供给体系与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逐渐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尤其是向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口倾斜。

2、促进高质量就业

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就业公平。一是支持社会不同行业的企业发展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促进就业机会总量增加。二是对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及为就业困难人群提供岗位等政策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待业劳动力就业。三是完善自主创业鼓励政策。四是强化对特殊困难人群的就业帮扶。

3、优化基本医疗资源配置

医疗改革目的在于推进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化及城乡医保一体化。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东中西部医疗资源优势互补。注重医疗资源投入公平性,因地制宜,建立资源冗余区与匮乏区点对点对接机制,促进资源流向薄弱地区。二是加快建成区域医疗联合体,完善分级诊疗,提升医疗同质化水平,带动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共享优质资源。

文化建设铸就公平正义灵魂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既需利益格局调整与制度文明改革,更需要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提升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依托文化建设,旨在形成公平正义观,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1、涵养公平正义社会环境

树立公平正义价值信仰。信仰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有重要导向作用,全社会应践行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营造公平正义良好风气,以增强政治、思想、价值认同。

2、健全公共文化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生变化,完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鼓励艺术工作者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新或新建中心场馆、体育场地、社区健身设施。二是健全监管机制。完善财政投入、考核评估等机制的操作细则,提升资金利用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三是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更有效力的传播体系。

作者简介

徐 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刘 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