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逐梦小康走新路 ——贵州创新机制激发脱贫攻坚活力
2019-01-22 09:33:32 来源:贵州日报

五年来,贵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70.8万人,减贫人数全国最多,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8%下降到去年底的7.75%。今年预计再减贫140万人以上。

新成就源于新的探索与实践。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2012年,全省贫困人口约114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4%,且九成以上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任务艰巨。

如何打好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干非常之事,需非常之策。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胆探索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脱贫攻坚活力。

做好顶层设计,构筑政策“组合拳”。出台《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小康的决定》《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等系列政策文件,并开创性地制订、实施了《贵州省大扶贫条例》,脱贫攻坚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018年,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4541”决策部署,即“四场硬仗”“五个专项治理”“四个聚焦”和“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先后发起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等行动部署。颁布实施《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布《精准扶贫标准体系》的省份。

探索创新“五步工作法”助推贫困县退出。紧紧围绕贫困县退出核心指标,创造性地将“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监督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去年9月,桐梓等1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提振了全省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全面深化贫困县考核、减贫摘帽和项目资金“三项改革”。

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对贫困县的考核,由主要考核GDP增长转为主要考核扶贫成效。2014年,对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具备新型工业化发展条件的关岭、紫云等10个县取消GDP考核指标,推动贫困县工作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

率先实行“减贫摘帽”激励机制。从2011年至今,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累计有25个县525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省级财政安排“减贫摘帽”专项资金17.5亿元进行奖励,改变了贫困县争戴“贫困帽”的思想,形成了良好的正向激励机制。

改革项目资金分配方式。从2014年起,除重大扶贫专项和以奖代补项目资金外,扶贫资金由省主要按因素法分配切块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

积极探索精准瞄准机制。按照“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帮扶措施落到位、把党的政策送到家”的要求,贵州启动地毯式、拉网式全面普查,对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重新核实。2015年6月,贵州启动全省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行动。目前,全省共选派8542名第一书记和35195名驻村干部,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同时,探索创新大数据与脱贫攻坚融合。贵州扶贫云在全国率先开发疑似漏评采集、入户核查、计划脱贫标识、帮扶措施覆盖分析等特有功能,通过运用多项特色功能并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去年共帮助全省各地标识计划脱贫36万余户140万余人。

强化利益联接机制,探索精准扶贫有效途径。在2011年全省扶贫系统实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股份合作试点的基础上,总结推广六盘水“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经验,激发了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探索创新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改变过去选派单人、个人作用发挥有限的方式,开展“组团式”帮扶。杭州市先后派出43名优秀教师组团式到台江县民中支教。浙二院派驻10余批次共18名专家到台江县人民医院进行实地帮扶,让台江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实惠的医疗服务。

积极探索财政金融扶贫新路。为帮助贫困农户“换穷业”,贵州大力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努力探索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扶贫的新路,拓宽了扶贫融资渠道。2015年,贵州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16亿元,引导银行向贫困地区发放小额信用贷款76亿元。2016年省委省政府创新设立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为助推产业扶贫提供了资金保障。

完善大扶贫格局。38家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我省50个贫困县。东部7个经济发达城市对口帮扶贵州8个市(州),东部帮扶城市51个县(市、区)对口帮扶我省66个贫困县。全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企业达4522家,帮扶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五。

此外,还探索创新“互联网+生态建设+精准扶贫”新模式,深入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赵勇军)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