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云南村民拒绝脱贫 专家:扶“志”与扶“智”并重
2019-11-22 11:40: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期,“云南一扶贫工作者‘骂’贫困户”和“云南昭通一村民拒绝签字脱贫被通报”的新闻事件接连戳中扶贫痛点。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如何扶贫扶志,并在“后脱贫攻坚”时代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再次引发公众讨论。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为确保到2020年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云南省正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但限于文化水平、个人性格、生活习惯差异等因素,少部分存在“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成为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曾在独龙江乡扶贫一线奋战两年多的龚婵娟,是一名脱贫攻坚战线的“老战士”。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她来到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马库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对于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脱贫动力、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这一课题,龚婵娟给出的答案是“鼓励为主,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独龙江乡位于滇藏交界的高山峡谷之中,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独龙族唯一的聚集地。曾经这里交通闭塞,与世隔绝,当地民众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2014年,随着一条贯通高黎贡山的隧道通车,一部分独龙族民众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打拼。

龚婵娟所在的马库村,有集体经济收入,村里用这部分收入提供一些公益性岗位给贫困户增加收入。龚婵娟说,起初,招聘启事贴出后,恰恰是那些走出大山,有一定眼界且勤劳能干的人来踊跃应聘,多数贫困户们却无动于衷。

经过研讨,龚婵娟和同事们确定了一个原则:不是谁家最穷就把这个岗位给谁,也不是谁家最踊跃就把岗位给谁,而是综合考量应聘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动态考核。“引入一点小小的竞争机制,贫困户就能感觉到这份工作是他们凭借各自的努力挣来的,这份收入也拿得体面,成就感也就产生了,内生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2017年底,龚婵娟所在的马库村,在怒江州率先脱贫。

2018年11月,李忠凯曾因公示照片头发花白,被网友称为“80后”白发干部,这也让大众第一次了解到一个基层干部的辛累。李忠凯曾表示,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民搬迁,二是脱贫攻坚。

作为多年征战在基层脱贫攻坚战一线的“老战士”,李忠凯遇到过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2018年,李忠凯和同事们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看不上电视的问题,其中一户贫困户本身家里已经有一台电视,但是看到可以得到新电视,就主动要求添加一台。“我们只能反复做工作,最后让他慢慢转换思想”。

李忠凯的经验是,首先站在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想问题,仔细分析群众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再根据政策教育引导、树立标杆引领作用,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脱贫动力。2019年4月,大姚县成功脱贫摘帽。

2013年至2018年,云南省有70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21.7%下降到5.39%。在庞大的脱贫群体中,龚婵娟和李忠凯遇到的问题都不是个例,在今后的“后脱贫攻坚”时代依然会存在。

对此,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脱贫攻坚创新团队(云南民族大学扶贫开发研究院)负责人段钢认为,2020年实现所有的脱贫攻坚目标后,将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在“后脱贫攻坚”时代,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场“战役”——扶物、扶志、扶智。“物质贫困是表现,志气却是根本,智即教育水平和层次。”

段钢表示,在接下来的脱贫攻坚战中,应该把扶“志”和扶“智”结合来,树立脱贫标杆,从“要我脱贫”真正变为“我要脱贫”,与此同时,还要补齐教育不足的短板,并建立健全一整套的脱贫攻坚激励机制,“通过树典范、补教育、强激励等系列组合战术,待2020年实现所有既定目标,‘后脱贫攻坚’时代才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李鸿睿)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