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开启子长乡村振兴新局
2021-08-13 08:30:22 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8期 作者:刘玲

▲子长市扶贫信息监测中心主任张增宁陪同市委书记雷兴平同志在史家畔便民中心调研乡村振兴推进情况

十三五”以来,子长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中省和延安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市域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特别是2020年,子长市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取得了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子长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凯在南沟岔镇调研山地苹果产业情况

随着脱贫攻坚战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子长县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阶段。在“十四五”规划中,子长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压紧压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想方设法稳固脱贫基础和成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团结一心,苦干实干,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截至2020年底,子长市8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134户2668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对照中省三年行动《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乡村公路网络畅通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已全部通客车,82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通动力电、人居环境干净整洁、4G网络全覆盖,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切实解决了义务教育学生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了贫困人口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

“十三五”期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2779元提升到2020年1025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家庭医生签约均达到“四个100%”,市域内就诊率和基层首诊率分别达到90%和50%以上,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十三五”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和危房改造任务完成率100%,实现了住房安全全覆盖。累计投入1.3亿元,实施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106处,对全市所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配备了消毒净化设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人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五年来,子长市累计投资8.48亿元,改建三级公路项目68.4公里、实施建制村道路通畅项目373.8公里、改造提升“油返砂”通村公路项目401.3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柏油路全覆盖。为全力巩固道路建设成果,进一步推进交通脱贫攻坚工作,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组建成立子长市农村公路养护公司,安排专业人员对农村公路维修养护,累计维修养护里程1097.7公里,完成投资水毁养护资金1000余万元,实现了“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目标。累计完成15个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建成标准化中医馆15个、村卫生室116个,其中贫困村卫生室82个,全市健康扶贫“硬实力”显著增强。全面加快供电线路改造提升力度,累计投资646.39万元,对设施老旧的配电线路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82个贫困村全部通了动力电,电力入户率100%。

▲三十里铺村党群服务中心

在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的同时,子长贫困区域的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18年GDP突破百亿元大关(114.6亿元),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工业产业仍居主导地位,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00.0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1倍,年均增长5.67%;人均GDP达到44338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年均增长5.36%。五年间,GDP净增40.7亿元,年均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8.5∶60.6∶30.9调整为2020年8∶63∶31。五年间,供给侧改革成效突出,传统产业持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定,工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47个,其中省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培育家庭农场188个,其中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8个;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7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涉农市场经营主体年均增长11%。

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全市18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30个,派出188支驻村工作队帮扶全市188个行政村,第一书记188名,驻村工作队队长170名,驻村工作队队员287名。2019年贫困村党员队伍年龄35岁及以下、36岁至45岁、46岁至60岁、60岁以上分别占比为15.17%、10.94%、26.3%、47.58%,分别比2016年高2.45个百分点,高1.22个百分点、低8.16个百分点、高4.48个百分点。18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7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先后注入发展资金1965万元,关联贫困户3462户;36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分红;245个经营主体参与带贫益贫工作,带动贫困户2690户7655人。

党建引领,机制保障,

写好脱贫攻坚战的“子长答卷”

2015年以来,子长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最大的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以脱贫攻坚促进发展、锤炼作风,聚焦主攻点、聚力主战场。建立了组织保障、联动推进、工作运行、帮扶工作、督查考核、责任管理、资金保障、工作宣传等“八大机制”,领导小组与镇(街道)、部门,镇(街道)与村层层签订“军令状”,成立了188个临时党支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出征,亲自包抓联系点,领战攻坚,构建了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指挥部靠前指挥、行业部门依职发力、工作团一线督战、镇村两级和“四支队伍”全面落实的攻坚体系。推行“两包一结对”扶贫模式,由10名处级领导任脱贫攻坚工作团团长包抓镇(街道),188个工作队包扶全部行政村、4141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

子长市积极探索支部引领提升模式,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优化组织设置,以“村企共建走新路,抱团发展促双赢”为主题,充分利用“互联网+党建”云平台,全面推广农村“远程教育+精准扶贫”“远程教育+乡村振兴”“远程教育+合作社”等服务模式,打造普遍化普惠化农村信息驿站, 以党建信息化助推脱贫攻坚。

子长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以强有力的举措,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主要包括: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强化政策扶持,做强致富产业;强力推进稳岗就业,拓宽渠道促增收;实施易地移民搬迁,保障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全力推进生态脱贫,夯实脱贫基础;集聚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志智双扶增动力;聚焦各级反馈问题,整改清零防风险;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关心关爱扶贫干部,加强乡村人才建设;规范监管抓落实,保证资金到位;严格督查抓落实,持续改进作风。特别是其中“两不愁三保障”、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等举措,彻底改变了贫困村、贫困户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确保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持之以恒,巩固拓展,

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三五”期间,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子长市贫困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发展能力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从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来看,仍然存在贫困户长线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扶贫领域不宽、基础设施后续管护任务重、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风险较大和激发内生动力有效性不够等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去克服,去解决、完善。

▲涧峪岔镇南家峁村蚕桑现代农业园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短板和不足,子长县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以更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确保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全面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监测预警,合理确定监测标准,重点监测收入支出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类开展帮扶,实现动态清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以及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以及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行业部门信息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定期核查、动态调整、常态化帮扶。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推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落实落细,并根据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做好脱贫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动员工作,加强农村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住房安全保障,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健全社会兜底保障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对脱贫户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依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分类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

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山地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生猪养殖为代表的畜牧业、以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做优做强食用菌、蚕桑、中药材、核桃、小杂粮和有机、富硒、林特系列产品等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更好带动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稳定增收。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坚持就业实名制台账管理,用好用工信息平台,推动人岗对接,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市域各类企业和创业人员创办社区工厂,吸纳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优化落实公益性岗位政策,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重点围绕搬迁安置区发展配套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社区工厂,力争有意愿的搬迁户都有一个产业扶持项目、有劳动力家庭有一人稳定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力度,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提升乡村教育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提升。

增强基本医疗保障能力。支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远程医疗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镇村下沉;坚持基本医保公平普惠,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调整优化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适当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进一步提升投放精准度,满足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有效信贷需求。严格信贷规范管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支持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开发防返贫致贫和优势特色产业保险,为脱贫群众发展做好保险服务。

持续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稳妥有序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资产移交、运营管护等工作。强化公益性资产管理维护,做好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