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安塞腰鼓:旺盛生命与磅礴力量的颂歌
2019-03-15 15:39:28 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雄 艾永华)伴随着嘹亮的唢呐声和震撼的锣鼓声,96名生龙活虎的腰鼓手,如红白两色的瀑布沿黄土坡“倾泻”而下。霎时,充满力量的舞姿和响彻云霄的鼓声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展现出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的蓬勃生命力与磅礴气势。这是陕西日报社全媒体报道团3月6日下午走进安塞,探寻安塞腰鼓时,在冯家营腰鼓文化村观看演出的现场情景。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下发《关于命名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通知》,延安市安塞区凭借安塞腰鼓名列其中。

安塞腰鼓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鼓”“中华鼓王”“东方第一鼓”,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安塞腰鼓源于军营,根在民间,强健豪放、刚劲饱满、气势磅礴,被艺术家认为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之民族精神的民间舞蹈。”安塞区副区长张志贵介绍。

据了解,安塞腰鼓先后参加过全国城市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十一届亚运会、香港回归庆典、国庆50周年和55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的表演和50多部中外影视片的拍摄,并应邀赴美国、德国、泰国、新西兰等16个国家参加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009年10月1日,安塞“千人腰鼓”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表演活动,备受世界瞩目。

在安塞,“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几乎人人都会打腰鼓。安塞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的力度,每年定期举办腰鼓教练培训班,选派腰鼓教练走进企业、军营、学校,大力传播安塞腰鼓文化。

在安塞,腰鼓手遍布城乡,其中专业鼓手有1万余人。为传承发扬安塞腰鼓文化,安塞区在冯家营村专门开辟了一块黄土地作为文化大舞台,以腰鼓表演和民俗观光吸引游客,并优先吸纳贫困户中的腰鼓手,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助力脱贫攻坚。

腰鼓手周志战(左)和李东东表演的“斗鼓”充满感染力。

延安市安塞区新华书店内充满腰鼓元素。

本报记者 艾永华 王雄

舞出

黄土地最美“迪斯科”

走进安塞区文化文物馆,赫然眼前的一块宋代腰鼓画像砖上,人物打腰鼓的动作潇洒刚劲,栩栩如生。

“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作为交战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就击鼓助威。后来,安塞腰鼓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娱乐性舞蹈。”安塞区文化馆馆长殷宇鹏介绍,“每年正月,安塞各村都自发组织腰鼓表演,走村串户,互相拜年,俗称‘沿门子’”。

“安塞腰鼓能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千百年来喜爱腰鼓的民间艺人,更离不开延安革命时期兴起的‘新秧歌运动’。”殷宇鹏说。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鲁艺的艺术家和安塞腰鼓艺人一道,将陕北秧歌改造成一种新秧歌。在这次改革中,秧歌中占重要地位的腰鼓被改造成人们易学的“胜利腰鼓”。腰鼓手的服饰由古代武士服饰“盔缨马刷、战巾战裙”变成以“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为特征的服饰。随着革命的胜利,“胜利腰鼓”被传到大江南北。

“1984年5月,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电影《黄土地》剧组走进安塞。剧组要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最终,他们选中了安塞腰鼓。”殷宇鹏说。

在电影《黄土地》里,随着牛皮大鼓擂响,150名安塞腰鼓手穿着对襟子黑棉袄,时如入海蛟龙,时如猛虎出山,在山梁上驰骋纵横。震天的鼓声和150条汉子的吼声交织在一起,如滔滔大河势不可当……

随着电影《黄土地》获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上映,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从此打出了黄土地,走向世界。

多年来,安塞腰鼓队先后参加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世界博览会等重大演出活动,还远赴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并参加迎接印度、荷兰、法国等国领导人访华表演,备受世界瞩目。

一位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观看了安塞腰鼓后说:“这是东方黄土地上最美妙的‘迪斯科’!”

使出

全身上下一股子牛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占明被安塞人称为“安塞腰鼓总教头”。

刘占明的电脑桌面背景是国庆60周年,他率领1020人的安塞腰鼓队打着腰鼓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照片。“只要打开电脑,我就想起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刘占明说,“安塞腰鼓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瑰宝,我要用毕生的精力把它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传播给更多的人。”

从7岁起,刘占明就跟着父亲学习打腰鼓。“我的父亲当年是村里打腰鼓的好把式,是腰鼓队里站在第一排位置的头路鼓手。”刘占明说,“看到大人们打腰鼓我很羡慕,嚷嚷着要学。父亲从生产队的保管室找来一个两面都开了洞的破腰鼓,用一根麻绳给我绑在身上。我跟在队伍后面敲打起来,觉得很神气。”

15岁那年,刘占明进入安塞文艺宣传队,成为一名专业腰鼓手。从此,刘占明越打越喜欢,越打越上瘾,50多年从未间断。安塞区每年举办的各种重大活动都少不了他。刘占明和他的团队走遍祖国各地,还远赴美国、英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进行腰鼓表演。

最让刘占明记忆深刻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那场演出。“那次演出,腰鼓队有120人,我是总教练。我们从尖沙咀出发一直打到交接仪式广场,大概有七八公里的路程,整整打了两个多小时。”刘占明回忆,“当天下着大雨,我们在雨中沿街表演,街道两边挤满了香港市民,他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雨越大,观众越热情,我们就跳得越高、打得越起劲,雨水、汗水和激动的泪水在每个鼓手的脸上流淌……”

今年59岁的刘占明把腰鼓的传承和推广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把传统腰鼓表演形式归纳整理为38式套路,制成教材光碟进行教学。刘占明曾多次在全国各大歌舞团、部队、院校、企业传授安塞腰鼓技艺,也为许多外国友人教授过安塞腰鼓,还定期举办安塞腰鼓培训班,培训出当地腰鼓手1万多名,连同国内外腰鼓手共计5万多名。

“一个合格的腰鼓手,必须具备3个条件:强健的身体、精湛的鼓艺和优秀的品德。”刘占明说,“安塞腰鼓有机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在长期表演过程中,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浑厚庄重等特点。表演时,鼓手摇头晃脑有股能劲,挥槌打鼓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只有这样才能打好腰鼓。”

“为了让安塞腰鼓发扬光大,安塞区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安塞区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刘晖介绍,通过全面开展腰鼓艺术普查,安塞区共调查登记民间腰鼓艺术人才6000余人,依据鼓手的贡献和打腰鼓的技艺,申报评定了多名各级腰鼓传承人。通过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陕北过大年”“中国安塞黄土风情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使安塞腰鼓艺术得到很好的展示和传承。

“传承民间文化艺术要从娃娃抓起。”安塞区第一小学体育老师苏宏丽是安塞区腰鼓进校园的第一发起人。1996年9月,苏宏丽从自己带的班级里选出16名体操动作标准的学生,试着教他们打腰鼓。苏宏丽和学生们约定,每天早晨上课前训练一小时,下午放学后训练一小时。

“当时,不少家长对我给孩子们教腰鼓持怀疑态度,认为孩子在学校是学习文化课的,打什么腰鼓?我认为打腰鼓不仅是传承传统民间艺术,而且能强身健体、开发智力。”苏宏丽说,“1年后,在1997年6月1日的文艺活动中,我带的16名少儿腰鼓队员第一次登台亮相,一鸣惊人。”

自此,苏宏丽执着于少儿腰鼓培训,20多年来,培养少儿腰鼓学员近2万人。

2004年起,安塞区创造性地开始在中小学开展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陕北民歌进音乐课、农民画进美术课、陕北曲艺进学生社团的“五进课堂”。如今,民间艺术“五进课堂”成为安塞教育独具魅力的新名片。

打出

自强奋斗的精气神

在安塞区采访,在城区各个角落都有腰鼓的元素,尤其是腰鼓山上高达20多米的巨型腰鼓,仿佛欢迎人们进入“腰鼓之乡”。

“安塞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是安塞区的5张名片。”安塞区副区长张志贵说。近年来,安塞区依托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确立了“文旅兴业”发展战略,积极打造黄土风情文化品牌,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力度,以腰鼓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2018年5月,投资1800多万元打造的冯家营“千人腰鼓大舞台”启动运营。“除了腰鼓表演,还有大秧歌、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安塞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光军说,“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最多时日接待游客1万余人。截至目前,共演出132场次,接待游客66万余人次。”

长期参与冯家营“千人腰鼓大舞台”演出的193名腰鼓手中,有128名为当地农民,其中86名是冯家营村村民。

周志战是其中的一名资深腰鼓手。“以前,走南闯北打工,一年下来也攒不下几个钱。自从签约‘千人腰鼓大舞台’演出后,每月的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39岁的周志战高兴地说,“耍了,有文化了,收入稳定了,还能守着老婆孩子。”

“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冯家营村的主要产业。”冯家营村村委会主任王延斌介绍。2018年,冯家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0元,同比增长26%,其中依靠打腰鼓等文化产业人均收入8600元。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安塞腰鼓的传承发展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打腰鼓的时候,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可以忘记一切烦恼。打腰鼓既是我的爱好,还是我们一家人的收入来源和精神支柱。”3月7日,家住安塞区白坪安置小区的李东东对记者讲述了他和腰鼓的情缘。

李东东是安塞区高桥镇贺坪村村民,有两个儿子。2003年,大儿子出生4个月时,被查出患有脑瘫。李东东很清楚治疗脑瘫是医学界的难题,可他还是希望能在儿子身上出现奇迹,所以给儿子起名叫李奇奇。

李东东一边打工,一边给儿子看病。李奇奇直到9岁才独立走路,今年已经16岁,却只有四五岁儿童的智力。2015年8月,李东东的妻子刘建红患子宫癌做了手术,使这个本来就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2016年,李东东家被评定为贫困户。

李东东从小就喜欢打腰鼓,但生活的压力使他很多年没碰过腰鼓。随着安塞文化产业的兴起,李东东看到别人打腰鼓还能挣钱,便萌生了打腰鼓的想法。2016年,他报名参加了区上组织的腰鼓培训,本来就基础扎实的李东东很快就开始上场表演了。

李东东打腰鼓很卖力,演出的场次越来越多。2018年,除打工收入的4万元,打腰鼓也收入了1万多元。“从今年起,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打腰鼓上,争取更多的演出机会。”李东东说,“打腰鼓增强了我生活的信心。奇奇每次看到我打腰鼓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声喊‘爸爸打得好’。看到他高兴的样子,我更有劲了。”

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安塞区依托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优势资源,免费为贫困群众举办安塞腰鼓、剪纸、民间绘画、民歌、曲艺、刺绣等培训班50多期,2200多人参加,使有文艺爱好的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协调文艺劳务人才参加国内外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2018年,安塞区输出腰鼓文艺劳务人才1966人次,演出收入162.18万元,其中参与演出的贫困人员525人次,累计收入49.14万元。

“目前,安塞区23名贫困户腰鼓手与国内几个景区签约,每月保底工资2200元~4000元,打腰鼓正在成为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张志贵说。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