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陕西潼关:为有诗意润金城
2019-05-29 10:49:12 来源:陕西学习平台

2018年6月,潼关县第二届诗曲大会在东山景区山河一览楼前举行,受到干部群众热捧

小满时节,小城潼关如诗如画。

黄河岸边,愈发金黄的麦田一望无垠;极目远眺,巍峨的西岳华山云遮雾绕。“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初夏,这座千古雄关的景致,一如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描述的那般壮丽。

名垂千秋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和“诗圣”杜甫的不朽名篇《潼关吏》,早已烙印在潼关文化基因深处。新时代里,被誉为华夏金城的潼关,擎起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炬,从历史时空中撷取经典诗曲,厚植文化自信。

县里办起了诗曲大会

随着日子一天天临近,潼关县委宣传部部长吕智勇一天比一天忙碌。5月29日,潼关县第三届诗曲大会将在古渡坊景区拉开帷幕。身为总导演的他和同事们每天不是去彩排现场就是到黄河岸边看场地,检查安全设施,查看舞台布置,协调各项工作……他们穿梭奔忙的目的只有一个,为群众献上一台“潼关版”的“中国诗词大会”。

从最初的文化创意,到固定的文化邀约,3年来,潼关县诗曲大会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越来越大。短短3年时间,诗曲大会已由几千人参加发展到上万人观礼,为这场精彩的传统文化盛宴点赞。“县委县政府的策划点燃了潼关群众的文化激情,今年来‘赶会’的群众预计突破3万人。”吕智勇说。

潼关县诗曲大会是一场“群众办”“群众看”的文化盛会。每年一开春,全县各镇(街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诗曲爱好者就行动了起来,自编自导自演节目,通过层层海选登台演出。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诗曲大会多采用朗诵、咏唱、歌舞等形式“和诗以歌”,将传统诗曲与现代音乐、老腔艺术相融合,让观众现场感受诗词曲赋厚重迷人的文化魅力。

“很震撼。”家住和平路绿园小区的解女士道出了自己去年在山河一览楼前观看诗曲大会的感受,“参加者朗诵唐诗、宋词、元曲,还有现代诗歌,节目丰富精彩,今年我还去‘打卡’。”

书包里添了古诗曲

2018年9月,又是一个新学年。就读于潼关县第三初级中学的同学们发现,自己的书包里添了新课本——《咏潼关古诗曲选读》。翻开这本有着红色书脊的地方教材,一首首与潼关有着密切联系的名篇佳作映入眼帘。这套书图文并茂、文白对照,按难易顺序依次精选排列,既讨孩子们喜欢又受家长们欢迎。

《咏潼关古诗曲选读》共有两个版本。除了红色书脊的初中版,还有绿色书脊的小学版。2018年秋季新学期,潼关全县共有上万名学生领到了这套为他们定制的新教材。与新教材相匹配的,还有新课程。现在,潼关县已在全县所有小学、中学开设了诗教课程,诗曲教育也正在纳入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总体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实现与诗曲教学的融会贯通。

在采访中,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对这门新课程表示出了期待和赞许。他们普遍认为,诗教课程不仅能培养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还能广泛地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让人文情怀一个年级接一个年级、一个班级接一个班级地传递下去。

从教近10年的张琳静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开设前后的变化让她很受触动:“讲完课后,同学们发现诗曲中的故事就在身边,更加自豪和自信了,学习上也更加上进了。”

诗意中涵养“家国情怀”

翻开刘吉祥的微信朋友圈,你会发现,这位致力于潼关肉夹馍产业的生意人,还是位诗曲爱好者。他不仅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还不定时地推送关于潼关的诗曲名篇。在他的虚拟世界里,有山有河,更有对潼关的眷恋。

刘吉祥经营着一家小有规模的潼关肉夹馍冷链生产企业。企业主要业务是为分布在全国的潼关肉夹馍连锁店配送速冻饼和卤肉。潼关县启动“中华散曲之乡”创建工作以来,他主动让诗曲文化进企业,让企业在诗曲的熏陶中不断增强凝聚力。

在潼关,诗曲文化已经走出“小圈子”融入“大社会”。城区、农村、工厂、线上线下……华夏金城里处处都有诗曲的“身影”。在这里,干部群众自发组建的诗曲文化创作社团不断涌现,潼关女子诗曲社、上善村农民诗曲社、四知学校诗曲社、秦东农民诗曲社等社团正在吸引培育着越来越多的诗词爱好者;120多名潼关及周边地区的散曲爱好者还发起并坚持开展“每周一曲”网络创作活动,让一批又一批金句佳对跃然而出。

浓浓的诗意涵养着“家国情怀”。近年来,与“中华散曲之乡”创建工作同频共振,潼关的诗曲爱好者用心用情抒写新时代,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诗词等作品2万余首,在《中华诗词》《中华散曲》《秦风》等20余种刊物发表佳作1000余首。

黄河水激荡着诗的脉搏,秦岭山烘托起诗的脊梁。潼关的山水里蕴含着诗的旋律,潼关的草木中回荡着诗的情韵。在文化自信的滋养中,在创建“中华散曲之乡”的征程上,金城潼关步履铿锵,踏浪前行。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