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刘文西的领袖情缘
2019-07-11 15:33:57 来源:新西部传媒

他一生崇拜毛泽东,甚至衣着打扮也一直保持着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朴素风格。也许正因如此,他笔下的毛泽东才会那么出神入化。


他对中国画的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把陕北农民形象带入了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殿堂。那些如山丹丹般美丽、如黄土地般纯朴的陕北农民形象,几乎成了他创作的“专利”和“品牌”。

2019年7月7日,黄土画派创始人、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刘文西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87岁。

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

今天(7月11日),刘文西先生的追悼会在西安市殡仪馆咸宁厅举行。

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画家、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和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文西的作品一直保持着非常鲜明的风格:其一,他笔下曾经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以毛泽东为题材的作品,目前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其二,在教学和美术创作中,他是公认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倡导者和卓有成效的践行者。

几年前,刘文西曾接受《新西部》记者独家专访,当时交流最多的话题,依然是他心中的毛泽东和笔下的毛泽东。

《讲话》改变了人生

“晚上9点40你来找我,记住不要来早,也不要来晚。”刘文西时间观念很强,作息习惯也不同与常人,他将记者的采访定在晚上进行。

刘文西的夫人陈光健告诉记者,刘文西的生活很有规律,除非有重要活动,白天基本上不接待客人,因为他要画画,要搞创作,原则上尽可能地节约时间,避免打扰。

“毛泽东1942年就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那时我还是个9岁的孩子,啥也不懂。”刘文西带着浓重的浙江口音,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1933年,刘文西出生在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950年,他离开家乡到上海参加考试。“那时已经解放了,我原本是要考部队学校的,而且已经考上了,因为年纪小,个子也长得矮,部队上的人建议我到地方学校上学。后来,陈望道推荐我到上海的育才学校读书。”刘文西说。

刘文西有个舅舅在复旦大学任教,与著名教育家、时任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素有往来。由于舅舅的关系,陈望道与刘文西也很熟悉。看到刘文西虽然来自农村,但能吃苦,又有上进心,便希望他能到育才学校读书。育才学校是一所新式学校,有戏剧组、音乐组和美术组,刘文西被美术组录取。

刘文西清楚地记得,就在这一年,王琦老师为他们介绍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王琦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大师,曾在周恩来领导的重庆“政治部三厅”工作,1938年就到过延安,后任教于中央美院,并长期担任中国美协负责人。当时王琦只有30多岁,才华横溢。他对《讲话》激情生动的讲解,给年仅17岁的刘文西留下深刻的印象。

“原来只是把学画当做一种兴趣,一种爱好,并不知道文艺是为了什么。学习《讲话》以后,我才知道画画要与工农兵结合,与工农兵交朋友。十年八年不行,我要一辈子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

三年后,刘文西从育才学校毕业,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立志要做一位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画家。

西走长安开新风

1958年,刘文西从如诗如画的西子湖畔来到地处西北的西安美术学院。在刘文西心目中,这里是距离革命圣地延安最近的地方,也是距离他的梦想最近的地方。

此时的刘文西已经大学毕业,在浙江美术学院的4年,他受到李震坚、顾生岳、方增先等名师的指导,也受到潘天寿、林风眠等人很深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接受了严格的科班教育,在创作上具有了较强的西洋造型能力与中国画的传统功底。

其实,在落脚西安的前一年,即1957年,刘文西为了完成毕业创作,第一次来到了延安。这位风华正茂的江南才子,一下子就被脚下的黄土地深深吸引。就像梵高在法国的阿尔勒找到了足以燃烧自己的创作灵感一样,刘文西惊喜地发现,他终于找到了创作的沃土。

1960年,刘文西的毕业创作国画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在人民日报发表,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据说毛泽东看了后说:这位青年画家画我画得很像。

刘文西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

1962年,刘文西创作的中国画作品《祖孙四代》入选了第三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9岁的刘文西一举成名,从此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美术界,有人将《祖孙四代》与《田横与七十二壮士》《流民图》等一起,视为“新文人画”的代表之作。

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刘文西近百次深入陕北体验生活,采风写生,至少有14个春节在陕北度过。他结交了数百名农民朋友,画了上千个陕北农民,积累了两万余张速写。

有评论家指出,刘文西对中国画的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把陕北农民形象带入了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殿堂。那些如山丹丹般美丽、如黄土地般纯朴的陕北农民形象,几乎成了刘文西创作的“专利”和“品牌”。

刘文西作品《同欢共乐》

刘文西画黄土地上的农民,自然也画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与农民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革命领袖。在他的笔下,延安时期的毛泽东也如陕北农民般质朴亲切、平易近人。《毛主席和放羊人》以及《解放区的天》《同欢共乐》等,都是刘文西创作的以毛泽东为题材的代表作。

差点见到毛主席

刘文西说,他没有见过毛主席,但1962年差点见到。

有一次,刘文西在延安偶遇叶剑英元帅。“当时我正在画毛主席转战陕北的题材,沿着转战路线考察写生,正好叶帅来延安了,他听说我在画毛主席,很感兴趣。”刘文西回忆说,“叶剑英从《解放军画报》上看到我画的《毛主席和放羊人》,说他非常喜欢这幅作品。我就答应给他重画一幅,这样,《毛主席和放羊人》就有同样的两幅原作,一幅留在陕西,一幅送给了叶帅。”

叶剑英当时问刘文西是否见过毛主席,刘文西说没见过。叶剑英就说,有机会可以安排你去见毛主席。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把这个机会错过了,我也没有刻意地争取。”刘文西不无遗憾地说,“那时候也不知道和叶帅照张相。条件倒是有,是自己没有想到。”

不过,据刘文西的儿子、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刘丹说,这件并未实现的事情,后来却给刘文西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原来,听了叶帅说可以让他去见毛主席,刘文西非常激动。一回到西安,他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单位的同事和领导,哪料想,却引起一些人的怀疑。有人便说,刘文西画毛主席原来是有目的的,他家庭成分不好,还要见毛主席,是不是别有用心?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旦上纲上线,问题就变得十分严重。后来在‘文革’中,父亲受到排挤和打击,被下放到农村改造,蹲过牛棚,见毛主席的愿望也就无法实现了。”刘丹说。

但是,即使在那个非常年代,刘文西的创作仍然非常执着地按照《讲话》的要求去做。他的学生都知道,只要一有机会,老师就会到陕北去写生和体验生活,与当地的老百姓拉家常,听唱信天游,跟他们一起扭秧歌,参加他们的婚庆和节日。

据刘丹说,刘文西还曾沿着毛泽东长征的路线,从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四川若尔盖草原、甘肃的会宁,直到陕北的直罗,一路考察,一路写生。

“他对毛泽东有一种膜拜和敬仰。他创作的一些毛泽东题材的作品,大都是经过实地考察,有感而发,因而鲜活生动,充满激情。”刘丹这样评价父亲。

作品登上人民币

刘文西的再一次出名,已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

获得平反并落实政策之后,刘文西出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继而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特别是承担新版人民币毛泽东头像的主创设计任务,使他一夜之间步入全国知名度最高的画家之列。

1997年,刘文西正在北京开会,中国人民银行制钞公司的工作人员找到他,要他为新版人民币设计一幅毛泽东的头像。据说这个公司有位中央美院毕业的员工,向单位推荐了刘文西。

1997年4月2日完成为人民币画的毛泽东头像

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要求之高是毫无疑问的。当时备选照片并不少,但挑来挑去都不理想。其中有一幅毛泽东建国初期拍摄的正面免冠照可以用,但几经修改有些模糊,原作又非常小,根据印刷需要,必须借助素描来“复原”。这样的“复原”,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素描功底。但是,刘文西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后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略作修改,他的作品被采用。

刘文西在他的70岁生日时说过这样的话:我是个人物画家,不只是会画毛主席,人们往往只记住了毛主席而忘记了我其他题材的作品。刘文西告诉记者,他一共画了大概有60多幅有毛泽东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只占很小一部分,画得更多的还是劳动人民。画毛泽东的作品中,比较满意的是他先后画了五年、反复修改过的《毛主席与牧羊人》,还有《大生产》《解放区的天》和晚一些画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毛泽东在抗日年代》等作品。

刘文西作品《米脂婆姨》

古稀之年,刘文西又迎来一个创作高峰:2004年创作《黄河子孙》《黄河汉子》;2005年相继完成了巨幅作品《米脂婆姨》和《陕北老汉》;2006年创作了《安塞腰鼓》,并开始创作百米巨幅长卷《黄土人》。

晚年的刘文西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从前,行动不便,不能长时间站立,而画巨幅作品要在架子上爬上爬下,创作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极大的创作热情日夜兼程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并终于在2007年完成了百米长卷《黄土人》的初创。10年后,这幅作品首次展出时题为《黄土地的主人》。

201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刘文西创作完成了《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这幅作品首先在延安展出,继而在全国巡回展出。在征得刘文西同意后,这幅作品被选为《新西部》杂志的封面,《新西部》杂志因此成为第一家刊登这幅作品的平面媒体。


《新西部》杂志是第一家刊登刘文西作品《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的平面媒体

心存感激黄土地

“在您心目中,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记者曾问刘文西。

刘文西略作思考,非常认真地回答:“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说,他是个伟大的人物。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

刘文西并不否认,因为热爱毛泽东,崇拜毛泽东,他的衣着打扮一直保持着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朴素风格。“我不随便乱穿衣服的。”刘文西笑着说。

但刘文西也承认,毛泽东在晚年犯了错误,伤害了一些老同志和很多人。至于“三七开”对不对,他也说不清楚,但功劳肯定是主要的。

在刘文西来人看来,“直到今天,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毛泽东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主流思想还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创作。毛泽东思想并没有过时,在很多方面,我们贯彻得还远远不够。”他认为,《讲话》的精神实质上就是为群众服务的问题,“我们现在强调群众路线,也是要弄清群众需要什么,文艺也是一样的。”

黄土地养育了毛泽东和他亲手缔造的共和国,同样,黄土地也成就了刘文西。刘文西把自己的艺术追求称为“黄土艺术”,把自己一手创建的画派称作“黄土画派”。采访中,刘文西多次讲到,他与陕北是有感情的,他总觉得欠陕北的很多,那里有画不完的画,他努力要把陕北画深画透,要尽可能多地在历史上留下陕北黄土地的形象。

刘文西与陕北老乡在一起

对刘文西来说,陕北已然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和精神家园,他在这里不仅获得了大量创作素材,更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和冲动。除了画毛主席,他用更多的作品表现陕北农民的新形象,讴歌新中国农民勤劳、善良、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而绝少消极悲观的成份。他的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画写实风格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

“我对陕北心存感激,我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这块土地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我生命的依托……”刘文西说。

百米长卷成华章

2017年10月10日,刘文西在西安美术学院展出了他耗时13年创作的中国画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在画坛又一次引起了轰动。这幅作品长102米、高2.1米,由《黄土娃娃》《陕北老农》《米脂婆姨》《绥德的汉》《麦收场上》《喜收包谷》《葵花朵朵》《高原秋收》《枣乡金秋》《苹果之乡》《安塞腰鼓》《横山老腰鼓》《红火大年》等十三个部分组成,画面构图宏伟、人物生动传神。评论者认为,该作品以饱满的激情刻画出了陕北人民勤劳坚韧、淳朴热情、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视觉上极富冲击力,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全景式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精品力作。现场参观者更是纷纷惊呼,太震撼了!

此后,由于健康原因,刘文西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7月7日,刘文西因病去世,美术界一片痛惜之声。有人说,陕西画坛一棵大树倒下了,有可能是当今最大的一棵。

7月8日,刘文西追思会举行,社会各界三千多人冒雨前往设在西安美院雁塔校区西部美术馆内的追思厅,送别这位人民艺术家最后一程。著名作家贾平凹送上挽联“长空陨巨星 青史说大师”;著名书法家钟明善撰写了“画坛痛失国手,黄土永驻刘公”;著名书法家雷珍民写下“深入生活呕心沥血首创黄土新画派,紧贴人民殚精竭虑竞写延安老情怀”;著名画家杨晓阳写下“艺术为人民,巨匠初心不改六十年黄土情谊重;桃李满天下,大师诲人不倦恩情深大作传后人”……这些挽联,高度浓缩了刘文西先生一生的辉煌成就,也传递着人们对这位人民艺术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编辑 谢琬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