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读小说《主角》随想
2019-10-30 15:35:48 来源:陕西日报

今年中秋节,我破例窝在家里没有出游,放假第一天上午转了趟书城,无意中发现了陈彦先生所着的小说《主角》。我与陈彦先生大约十年前曾有过一面之缘,那时他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他和我的一位朋友相熟,恰好我和我的这位朋友又都喜欢秦腔,我就是陪朋友看戏时认识了他。交谈中知道他比我小五岁,不仅是院长还是编剧,再后来又看了他编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秦腔和眉户现代戏。其中《迟开的玫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剧中的大姐为教育和供养弟弟妹妹成长而无私奉献,我便想起了我的大姐。该剧故事好,主角李梅的唱腔优雅委婉,把眉户戏的曲牌唱出了新意。当红小生李小峰把配角唱得很出彩,一句“堵实了,下水的管道堵实了!”成了我开车遇堵时就想哼哼的唱词。一次短暂的会面,陈彦先生便给我留下极好的印象,觉得他低调谦虚、谈吐儒雅。再后来听说陈彦先生又出了几部小说,工作单位也变动了,这次在书城突然看见他的小说《主角》摆在醒目的位置,不由得就想翻翻,刚看了几页就欲罢不能,我立马决定这个假期哪都不去,就读这部书了。

节过完了,书也读完了,但让人总觉得意犹未尽,又在网上搜看了一些学者对《主角》一书的评论,大家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一致出奇的好。我没有那些学者专家那么高的文学理论水平,但我认为这的确是我近年来所看的为数不多的一部好书。小说从多事之秋的1976年开始至今,跨越四十余年时空,讲述了秦岭山中一个放羊小女孩一步步成长为名震三秦的秦腔名伶的故事。书中虽无波澜壮阔的大起大落,但向读者展现的却是一幕时代变迁的大剧。发生在“主角”忆秦娥身上以及身边的喜怒哀乐、钩心斗角、爱恨情仇,一个个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如同读者尤其是从这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在回忆曾经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反刍中国四十年来社会变革以及人们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这部小说看似讲述了一个秦腔艺人励志的传奇故事,其实我认为是作者通过对秦腔行当的生活写实,表达对时代变化中人生的意义和秦腔艺术生命力的思考,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小说主人公忆秦娥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与不易,看着书中的忆秦娥,我的脑海里不时掠过金庸笔下郭靖的影子,一个看似憨傻瓜犟的人,最后竟成了演技超群的“秦腔皇后”,这哪里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啊,个中缘由又有多少人能参悟得透。这也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正如书中老艺人古存孝对忆秦娥的训诫:要想演好戏,就必须先学好做人。现实中,我们哪一个不是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演员,不停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为当主角不择手段,当上主角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就像一些贪官,他们在任上为官,却硬是把个“主角”演得德不配位,寡廉鲜耻。做人其实要有甘为龙套的精神,只要踏实勤勉、坚守道德底线,最终也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对艺人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德艺双馨”四字,我们对自己做人的目标难道就不应该是崇德尚善吗?

我生于陇,长于秦,我是热爱秦腔的。《主角》一书还提出了一个让我有共鸣的问题,就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受电影、电视剧、自媒体的冲击,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当然也包括眉户、碗碗腔、梆子、道情等小剧种,它们的生命力在哪里?书中无论忆秦娥本人,还是她的鼓痴老舅、她的开蒙师父胡彩霞,忠、孝、仁、义四位老艺人,以及她的衣钵传人“小忆秦娥”,他们都是因文化程度较低,学艺基本上靠口传心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腔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今天的秦腔艺术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秦腔表演要么是全盘复古,剧目演来演去就那几出戏,唱腔唱词未能很好地去粗取精,有的甚至唱词粗俗、主题思想陈旧;要么就是颠覆传统,话剧化、电视剧化,失去戏剧与影视作品表演形式上的差异,结果秦腔表演中的吹胡子瞪眼、提袍甩袖、摇帽翅等能展示演员才技的“绝活”都没有了,减弱了表演的美感,失去了特有的观赏性,从而也就失去了观众。秦腔要发展,陕西作为秦腔的发源地必须发挥主阵地作用。作家莫言曾说: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这是一个规律,在全球化,或者叫世界文学的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是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作为文化传播形式之一的秦腔艺术需要一个良好的传承发展环境,可以把秦腔艺术教育引入中小学,秦腔艺术家的培养从娃娃抓起,使秦腔演艺后继有人;要不断推陈出新,要有符合主旋律、适应现代人们审美意识和节奏感的戏剧作品不断问世,使秦腔这一古老表演艺术能够焕发出时代的新的生命力,既能够上得高雅的艺术殿堂,走向世界,又能够下得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服务大众。

我一直认为作家应该写他熟悉的人和事,只有这样,塑造出的人物才会有血、有肉、有感情。以陕西作家为例,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商洛农村题材的散文莫不是如此。陈彦先生正是因为有在秦腔剧团工作的经历,所以在《主角》里塑造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叙事细腻生动,行话专业准确,方言俚语诙谐生动,带着读者一下子从台上看到台下,从戏里看到了戏外。看的是故事,悟的是人生,书中的故事确实感动了我。我认为这部小说称得上是近年来能代表陕西作家水平的扛鼎之作,确实值得一读。作为秦人,我衷心希望陕西更多的有人文情怀、有历史担当的作家能写出更多的“忆秦娥”“小忆秦娥”“小小忆秦娥”,为秦人而颂,为秦腔而歌。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