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专家打造,精品呈现——《西安十三朝》作者结构解读
2020-06-06 11:09:11 来源:新西部网 作者:李郁

2020年初,三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西安十三朝》一书,引起了读者的热议,肯定与赞许之声不绝于耳。究其原因,与本书的创作团队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一部好的作品,关键在于主创者的基础、能力与影响是否够好。好作者是好作品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

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具有无穷的历史魅力。做好十三朝的文章,便是做好西安历史的文章;打造十三朝的品牌,便是打造西安文化名城的品牌。这已经是很多学者的共识。《西安十三朝》正是在此理念基础上落实的。

在西安建都的这十三个王朝的时空跨度很大,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经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文化文物等众多问题,既有人称盛世的周秦汉唐,又有黑暗残暴的魏晋乱局,虽然历史线索比较明晰,但是若要厘清其与西安的关系以及历史时期的西安作为古都的作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城市史研究,环境地理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其次是人文历史、社会形态、文化传承和城市兴废,至于军事和城市管理,是城市安全和正常运转的必要保障,也是必须研究的对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内容,并巧妙恰当地予以阐释,是非常困难的。

西安的城市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除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所记载的相关资料而外,还有从汉代开始的地方史志类图书如《三秦记》《关中记》《三辅黄图》《长安志》《长安志图》《雍录》等书和《陕西通志》等明清地方志书。近代以来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西安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其中以武伯纶和史念海先生为代表,他们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方面入手,终身从事研究,做了非常难得可贵的贡献,二位先生的学术成果如《西安历史述略》《长安史迹丛刊》以及多篇经典研究论文,是西安城市史研究坚固的学术基石。此后的学者有武复兴、王学理、黄留珠、杜文玉等先生步其后尘,成绩斐然,均为当今断代史和陕西史研究的翘楚。本书能够聘请这些先生撰述其最擅长的部分,本就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

武伯纶先生阅读照

其实,编通史很难,编地方通史更难。《西安十三朝》既是半部中国通史,又是半部陕西地方通史,而且被断断续续分割成十三个大大小小的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王朝的兴衰,他们之间的衔接复杂且多有血腥事件贯穿其中,新旧更替并非一蹴而就。许多文学作品将王朝兴衰的过程,演义得轰轰烈烈、充满正义,然而,群雄竞逐实则免不了英雄末路,慷慨悲歌——去旧迎新本就是人类的无奈之举。西安十三朝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的前半部,基本没有中断,因而前因后果皆可追溯。在扑朔迷离的历史长河中,寻求接近历史的真相,充满了挑战与刺激,需要扎实的做学问的功底和耐心。研究西安十三朝是一个考验,撰述十三朝的历史更是一个考验。

研究城市的历史尤其是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史,离不开历史遗存和遗址遗迹,文献学与考古学的知识积累成为必需。时代呼唤历史与考古兼修俱佳的大先生出现,然而,除了武伯纶、史念海等老一辈学者而外,截至目前,这样的先生实在是凤毛麟角。但是,做城市史研究,没有二者兼具便做不出一流的成果。学术总是在扬长避短中行进,历史学探本溯源,考古学寻根究底,殊途而同归,西安城市史研究也不能例外。每个先生的作品,在各自的领域都能做到精细,自圆其说。然而,如果将历史贯穿在一起,做通,作为个体,必然会出现薄弱环节,力所不及,其学术盲区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这些年来,学问越做越专,越做越细,那么格局越大,做好的难度就越大。因此,大格局的作品,急切需要大专家的合作。《西安十三朝》是一个尝试,它将全书分为五编,并分别邀约相应的专家参加编撰:

第一编《蓝田与蓝田猿人》由李郁完成。

第二编《史前时期的陕西》由武复兴、李郁完成。

第三编《西安,何以为都》由武伯纶、李郁完成。

第四编 第一章《西周与丰镐》由武复兴、陈亮、李郁完成;第二章《秦朝与咸阳》由王学理、黄留珠、李郁完成;第三章《西汉与长安》由黄留珠、王学理、李郁完成;第四章《新莽与常安》由黄留珠、王学理、李郁完成;第五章《东汉与长安》由黄留珠、李郁完成;第六章《西晋、北朝与长安》、第七章《隋唐与长安》由杜文玉、李郁完成。

第五编《唐以后的长安》由武复兴、李郁完成。

其中的武复兴先生、王学理先生、黄留珠先生、杜文玉先生和陈亮先生均是各自领域卓有成果的专家教授。

武复兴,历史学家,西安地方史研究专家,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省图书馆原馆长,最早与其父师武伯纶先生合作研究西安历史,著有《西安历史述略》等专著。

王学理先生在书斋

王学理,考古学家,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室主任,秦兵马俑、汉长安城、汉陵考古研究专家,陕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著作丰厚,代表作有《秦都咸阳》《秦物质文化史》《秦始皇帝陵》《秦俑专题研究》《汉长安建城史》等。

黄留珠,历史学家,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中国秦汉史、陕西地方史、西安城市史研究专家,陕西省历史学会原会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代表作有《秦汉仕进制度》《周秦汉唐文明》《西安通史》等。

杜文玉,历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隋唐史研究专家,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代表作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唐高祖与唐太宗》等。

陈亮,文物与文化学者,周秦文化研究和博物馆学研究专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西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代表作有《后土吉金——青铜之乡的国宝重器》《赫赫宗周》(合著)《青铜铸文明》(主编)等。

李郁作为组织者和总撰稿,以历史文化学者和编辑家定位,编审职称,现任陕西旅游出版社总编辑,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聘硕士生导师。198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以后分配至三秦出版社从事学术编辑工作,长期致力于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和陕西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积累了一定的学术信息,近几年专注于探究西安城市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以“自我解惑”为动力,尤其对西安城市的环境地理与历史人文多所涉猎,得到诸多先生的支持鼓励,有一定的心得。代表作有《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与赵荣合著)。《西安十三朝》全书由李郁统稿、编辑、修订,并补充了各个章节中衔接上的缺陷,补足了王朝兴衰的历史事件,使得本书脉络清晰,故事连贯,有了一定的可读性。

武伯纶先生是老一辈大学者,原本就是我等敬仰膜拜的前辈,他与武复兴先生在《西安历史述略》一书中奠定的西安建都的环境地理论述,被我等研究西安历史的学人所继承。武复兴先生对于本书甚为重视,特别希望在某个篇章有做体现,作为对老先生的纪念与致敬,故而第三编《西安,何以为都》作者署名为武伯纶、李郁。

本书稿完成后,特请中国当代著名的地质学家,专注于古人类起源和演化有关的地质年代学和地质环境学研究,蓝田上陈旧石器遗址考古发现主要专家朱照宇先生,长期主持丰镐遗址考古发掘的中国社科院著名考古学家徐良高先生,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曾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现任陕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历史学家陈全方先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原主任、中国元史学会会长张帆先生以及中国上古史、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家张国安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编辑家孔明先生,三秦出版社总编辑、编辑家赵建黎先生认真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编辑之后三校后,特别专请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审阅,先生欣然为之作序。

正是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基础和学术指导,本书整体上发挥了专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每个章节都由各个断代史专家布局谋篇,提供思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王学理先生的加盟,使得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完美结合,形成了合力,真正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从而保证该书避免了不必要的缺陷。有学者发现“立体地展示西安十三朝的历史风貌,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谜底正在于此。所以说,本书汇聚了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西安历史研究专家,这是在他们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炼而成的力作。

本书并不拘泥于学术成规,而是以可读性为指导,遵循依据史料、总结经验、讲好故事的原则,尤其注重讲好王朝兴衰的故事,尽量以流畅易懂的文笔、言简意赅的文风和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而成文化系统完备,既有概括性叙述,又有重点文化点展示,以古鉴今,传播西安历史文化主题要素的简明读本。全书共50多万字,253幅插图。

本书期望通过通览在西安建都的古代十三朝的历史,尤其是与西安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知识,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为读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知识财富和精神动力,宣传和提升西安作为世界文明古都的整体形象,为西安的城市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为振兴大西安做贡献。希望本书能够为你所喜欢,为你所用。

李郁2020年6月5日星期五于西安古原曲江登高路。

编 者: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

编委会主任:岳华峰

主 编:李郁

出版社: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

出版期:2019.12

印 张:40.5

书 号:ISBN978-7-5518-2109-4

定 价:98.00(上下)

特别说明:本书简介可参考上期《最新出版<西安十三朝>》。由于疫情影响,本纸质书供应不上,为满足同道读者的需求,作者特制作了电子书,有朋友错失了此前转发和关注本公众号的免费提供活动,现在继续,截止日期另行通告,敬请转告。

(责任编辑 石逸龙)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