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推进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形象建构
2021-12-21 15:27: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项江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交流盛事,是国家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已经走过了72年的历程。72年历程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但是对中国当代海外文学传播具有重要深远意义。12月11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回顾与前瞻”线上会议中,学者们围绕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建构、翻译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海外汉学家视域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创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及其在世界文学空间当中所处的位置,有重要的关联。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处长胡友笋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直向内吸收,以被动输入为主,作品输出很难,价值输出更难。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取得一定成绩。作品以及数量稳步增长,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很多作品受到国外读者喜爱,传播范围从边缘小众化逐渐迈向主流大众化。网络文学等作品在海外开辟了新局面,但是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总体上仍不理想,国外尤其是欧美对我国当代文学和主流作家关注还不够多,我们海外文学出版依赖于一些出版社和译者的兴趣,有的不免被戴上有色眼镜,文化壁垒和文化隔膜仍然存在。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教授提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不仅是学者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当前学术前沿问题。西方文明最早是向东方文明学习,古希腊文字来源于东方的文字,即便在当今的文明互鉴中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洪涛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面临着文化异质性、意识形态异质性和世界文学空间边缘不利位置的三重挑战。要应对这种挑战,除了依靠中国当代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国家持续投入资源大力推动之外,创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方法,重新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域外身份的变异,无疑是有效的应对之策。他主张海外传播全员要素的研究方法,即包括对传播物、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从开端到终端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多元开放式研究,通过汇集众多学者的力量来达到这一目标。同时,要超越现有文学学科的界限,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作为一种创造性、竞争性、引导性的文化力量加以研究。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刘康认为,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区域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批评这三种美国学术范式转型,但始终处于边缘状态。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局限在小圈子中,与美国乃至全球政经、思想、文艺与学术的大潮脱节,与中国的现实也脱钩。

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是从原先处于人文学科边缘位置,到成为一门欣欣向荣的学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姜智芹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在国外的评论与研究、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之于中国形象塑造、当代文学海外声誉的生成四位一体,它们彼此之间互相推动,共同构成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的本质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吕黎提出,与其从空间的角度思考海外传播,不如从时间的维度思考海外传播;与其从时代分期的角度去思考当代文学,不如从空间的维度去思考当代文学。这种变化可能会帮助我们从命运共同体角度重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加强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与影响研究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始终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保持着密切联系,它的功能和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文学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就此,科学评估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明星提出,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评估研究,是用传播学的理论框架观照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对外出版和对外发行,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研究重心从关注作家创作到关注读者阅读,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是大数据背景下的一场革命性运动。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季进认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并非简单的文学传播现象的线性梳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文化工程。未来研究应该建立动态的整体观察视角,强化反思力度,推进世界文学格局下的多元对话,追踪传播背后深层的体制根源,展开文献学研究、总体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同时处理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之于当代文学研究、海外汉学研究、译介学研究和世界文学研究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和深化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彰显当代文学的世界性维度。

就文学翻译而言,姜智芹认为,翻译固然是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关键因素,但是翻译并不必然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地位,还需要海外中国文学评论和研究的有力助推。如果说翻译是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必要条件,海外的评论和研究则是当代文学走进去和走下去的重要途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冰教授认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面对的是中国以外的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学有不同的发展和特点,各民族文学又通过各种方式处于相互联系交流之中。任何异质文学间的交融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发展空间,也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学能够独立于传播者和接收者共处的思想文化时代。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石嵩认为,“中国电影”作为方法,其“走出去”后的阐发变异研究,可以为反思全球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开拓一个全新的思考面向。

推进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学科建设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属于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围,同时兼顾海外汉学、翻译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方法与成果,最终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融合的学术格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教授刘江凯认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对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特定时间和地域”发起了全面的对话与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彬教授认为,海外汉学家视域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更多是从海外汉学家的视角和立场,来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过程,形成了中外互视的学术场域。在双向互动中,抵达了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跨地域文学交流的真谛,极大彰显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与实践的宽广视野。就此,刘江凯也认为,“海外版”中国当代文学仍然属于中国当代文学,它对传统当代文学学科边界产生了多面的向外拓展,具体表现为研究对象的问题视野由国内扩大到国际,材料语言由中文扩展到多语种,受众范围由民族性拓展为多样性文化环境,问题意识也由学科化迈向跨学科化。这些边界拓展不仅会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方法、评判标准、文学批评、文学史写作带来一系列的新挑战,甚至还会带动和促生当代文学一系列新兴的研究领域,成为当代文学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创新式发展突破口。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教授耿强提出,中国文学的海外接受研究意义重大。国内研究一般采取翻译的重写、译介学和翻译社会学的框架,使用文化/思想史的质性分析和/或文学社会学的实证分析方法,重点考察社会精英读者群体对文学翻译的阅读和反应,几乎并未考虑普通读者作为文学翻译底层接受者主体的事实。他认为,应该综合考察读者接受问题,区分读者和接受效果的层次,结合阅读史和大数据分析等质性和量性技术,思考如何追踪读者的阅读痕迹,展开对文学翻译阅读相关问题的探索,这将精准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

与会学者表示,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刘洪涛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丛书含扩了中国当代海外文学传播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主要议题。把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加以研究,需要学者有更强烈的现实关怀,更自觉的国家意识。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