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非遗: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
2022-11-03 10:25:11 来源:光明日报

前段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正式出版,并在近期举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展出。该辞典编纂出版工作历时6年,5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参与撰写,31个省(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参与组织工作,词条规划和内涵阐释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非遗总体面貌,反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保护非遗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突出成就。

该辞典的编纂出版对近年来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大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如今,“非遗”逐渐成为线上线下的流行热词,透过现象看本质,“非遗”的流行实际上反映了非遗概念深入人心,非遗文化嵌入百姓日常生活的现状,力证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发展进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为非遗保护指明方向。1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坚实法律基础。10年间,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和细化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逐步健全配套政策和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宣传引导让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非遗是什么?或许很多年前,它在人们心中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随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置、相关部门的宣传引导,非遗节、非遗活动、非遗节目、非遗旅游等广泛开展,公众认知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非遗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有魅力。它是《梁祝》《阿诗玛》这样的传说;它是剪纸、民歌、京剧、相声等各类传统表演艺术;它是陶瓷制作技艺、藏医学、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它是民俗,是传统体育,是各类民间游戏。它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保护传承非遗这项伟大工程。

三是非遗活起来激发无限潜能。近年来,“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等活动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时也激发出无限可能。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一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非遗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势必面临不同的挑战,同时也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如何克服困难、补齐短板,让非遗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还需要着力于以下方面。

一是以人才为本,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非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关键也在于人。任何一种文化或技艺,一旦人才断层,就会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打造和资金扶持,激励非遗名师开展“传帮带”工作,吸引和培养更多年轻人才成为传承人,仍是重要方向。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另一方面还要推动非遗进一步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非遗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发掘人才、培养人才。传承有人才,非遗就有未来。

二是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全面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准。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既要继续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还要完善调查记录体系、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具体到三个体系,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推动非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成果;加强非遗研究和学术研讨,有利于形成示范典型,推动非遗保护更好发展。

三是进一步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利用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非遗在基层社会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文化根脉传承等方面势必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非遗不仅有文化属性,而且有经济属性。把非遗保护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有助于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在有效保护前提下,不妨继续创新探索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当非遗与现代生活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不断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并能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非遗火起来,人人保护传承的局面将会更动人。 (作者:杨玢,系青海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