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陕西千阳:非遗赋能 指尖技艺绣出庭院经济新景象
2023-09-20 17:06:14 来源:千阳旅游 作者:倪晓东

你绣耳朵,我绣面;你裁四爪,我点睛……仲夏时节,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闫家村的农家院落,梧桐树下,妇女们面带笑容,或两两相坐,或三五围群,手中飞针走线,不多时,簸箕里的彩线就化成了布缎上的图案。

近年来,千阳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把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与刺绣非遗产业深度融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模式,将刺绣传统产业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县拥有21个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1.2万人从事刺绣产业,年销售产品650多万件,产值8200万元。当地群众凭借指尖技艺致富增收,走出了一条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效益

走进千阳县太阳鸟工艺品非遗工坊,李惠莲正在指导绣娘张利芳制作五毒青蛙枕头,扭布拧线,一招一式,三五分钟一个壁虎造型就跃然布上、栩栩如生。张利芳感慨地说:“这样做既简单又逼真,我一天能做几百个。”

李惠莲是非遗工坊带头人,今年62岁的她,从小就学习布艺刺绣,30年前,她把香包、十二生肖饰品等刺绣产品带到城里的小学、幼儿园门口售卖,良好的市场反馈坚定了李惠莲专注发展刺绣技艺的信心。如今,她的非遗工坊用上了电动缝纫机、绣花机,开发出民俗文化、仿真刺绣、摆件玩具、儿童服饰、保健养生五大系列200多个刺绣产品,带领千余名绣娘制作刺绣产品80多万件,产值1500多万元。

在李惠莲的工坊里,大家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一声“订单来了”,绣娘们就三五结伴席地而坐,飞针走线。到了需要回家做家务的时间,绣娘们会拎一包经过机器裁剪加工的小配件,回家缝制,做完交回,领的是计件工资。一批订单下来,绣娘们能拿到几百到三四千元不等的报酬。

“我一得闲,就到工坊做刺绣,种地挣钱都不耽搁,月工资由2000多元增加到4000多元,还学会了操作电动缝纫机。”在工坊务工的张晓红说。

在千阳县,像李惠莲这样凭借精湛的刺绣技术创办工坊的农户并不少见,这与当地浓厚的刺绣文化息息相关。

陕西省千阳县一名绣娘正在展示她绣的虎头枕。乔亚萍/摄

区别于其他绣品,千阳刺绣擅长讲故事,每个产品都附带一个感人的故事或朴实的道理。绣娘们通过平面、立体、浮雕等刺绣形式,将当地的文化与民俗渗透其中,形成了展示民俗文化、国潮文化的手工艺品。

“花鸟虫鱼、民间故事、婚丧嫁娶、民俗节庆等,都是刺绣的内容,以七仙女与董永、二十四孝等传统文化故事为主题的刺绣制品一直受到客户的追捧。” 李惠莲说。

2008年,千阳刺绣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围绕着刺绣这一传统技艺,千阳县诞生了一批像李惠莲这样的致富带头人。

柿沟村绣娘王秀萍,看到刺绣产业的美好前景,关闭经营了10多年的服装店,带领100多名农村妇女专做仿真刺绣。她开发的刺绣青铜器、朱鹮、红苹果等产品,倍受市场青睐,远销国外。如今,王秀萍已经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随着刺绣产业的不断深入,电商业务也随之在千阳县蓬勃发展。今年51岁的李银惠,因患小儿麻痹走路不便,她在线上销售刺绣产品,年销售额800多万元,带动就业500多人,其中包括20多名残疾人。

看到这一“蝴蝶效应”,千阳县顺势推进和加快刺绣这一非遗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引导上万名群众通过刺绣就业创业,把非遗传承拓展为大众文化技艺,并引入四大名绣技法和现代时尚元素,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接轨。

“刺绣,让农村妇女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照顾老人、子女等农村‘三留守’问题顺势化解。妇女们在刺绣协作中,结下深厚情谊,更彰显了乡村文明新气象。”千阳县人社局局长王陆平说。

如今,随着农村庭院的“钱”景越来越广阔,千阳县留守妇女参与庭院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增强,带动更多人靠双手增收致富。

抱团发展以品牌拓市场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手握小焰火的男孩一上场,千阳人就看到他头戴的虎头帽是千阳刺绣,而新款虎头帽也因谷爱凌的网络照片火遍全国,产品供不应求。

千阳刺绣在市场上的成功,离不开当地的巧手绣娘。

绣娘杨林转是较早发展产业化刺绣的代表人物。她创新老辈人的手工技艺,嫁接苏蜀湘粤四大名绣技法,开发的镇宅狮、双鱼包、青蛙耳枕等20多件产品被各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收入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珍品名录。

杨林转说:“刺绣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只有不断传承和创新,走进群众生活才有生命力。这几年推出的镇宅狮、虎头帽、五毒枕头个个成为网红爆款,凝结着几代传承人的心血和汗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发展庭院经济,强化人才支撑,让“小针线”穿引“大经济”,千阳县采取“高校培训大师、县上培训传承人、镇村培训骨干、合作社提升技能”的方式,与西安美院、长安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形成“校育师、师带徒、长传幼”阶梯培训模式,年组织各类培训50多场6000人次,命名“千阳绣娘”200人,带动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绣出一条“致富路”。

柿沟村的刘静怡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返乡回家。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绣娘培训后,到金达莱合作社从普通手绣工做起,边干边学,如今已能熟练操作电脑进行绣花排版,月工资4500多元。她说:“县里的绣娘培训班帮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实现技能就业。”近期,刘静怡又在合作社学习了电商销售技能,进一步拓展了绣品的销售渠道。

为鼓励更多绣娘参与庭院刺绣这一产业,千阳县还创新刺绣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社员投资入股,参与管理,拓展市场,共担风险。从原材料、设计、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培育能人大户500多户,入股会员200多人,活化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刺绣产业与文化传承保护双丰收。

“针对单家独户闯市场的诸多难题,我们按照‘政策推动、就业带动、市场运作、规模发展’的思路,建设西秦刺绣产业园,统一设计、生产、销售、计酬,避免了款式老旧、质量不稳、相互砸价等无序竞争问题。”千阳县文旅局局长李杰说。

如今,金梦、林转、太阳鸟等刺绣合作社均入驻了西秦刺绣产业园,培育出“丝路果乡、绣美千阳”文化品牌,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让“小庭院”对接世界“大市场”、“小针线”培育出大产业。

庭院“微经济”推动乡村旅游

在千阳县,提起夹咀村的王海燕,几乎无人不知。2009年她放弃大城市的高薪收入回乡创业,创办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开发刺绣非遗项目。10多年来,她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带动留守妇女500多人就业,年创收1200多万元。如今,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西秦刺绣产业园内的一处观光点,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甘肃游客李婷婷带着家人到千阳县游玩后,购买了许多精致的刺绣产品。她高兴地说:“我是从网上看到的,今天过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村子环境美,刺绣产品更美,我要发朋友圈让家人和更多朋友知道。”

南寨镇闫家村把庭院刺绣与乡村振兴同步谋划,聚焦“西秦刺绣第一村”目标定位,下足绣花功夫,修建牌坊、植树种花、改厕治污,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环境品质,相继建成刺绣非遗工坊、展销厅、绣楼等,成为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体验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刺绣文旅融合庭院经济示范村。如今,闫家村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为了让刺绣这一指尖技艺带动旅游产业,千阳县携手高校开展文化创意、电商经营、营销理念等培训,将电脑设计、机器绣花、激光裁剪等新工艺与传统非遗技艺以及现代生活接轨。截至目前,全县培育电商营销骨干100多人,开设电商销售网点50多个,组织大学生、务工青年、网络达人进行直播带货,把千阳刺绣的故事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出去。

刺绣产品的网络营销,带动了消费市场,激活了旅游产业,每年有数千名大学生前来采风研学,民俗体验游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如今,千阳妇女用聪颖的智慧、灵巧的双手,将民间乡土特色通过刺绣展示出来,吸引了人流、带火了旅游,让昔日闲置的“庭院”变成增收致富的“幸福园”,让庭院“好风景”变“好钱景”,既有“噱头”“看头”,更有“赚头”。

“我们将把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扣群众增收主线,挖掘刺绣非遗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技术上下功夫、在新工艺上求突破、在新模式上出实招,做大做强庭院经济产业链,释放庭院增收潜力,把庭院方寸之地变成创收之所,在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加速奔跑。” 千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红忠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 石逸龙)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