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甘肃正在铸就祖国西部的绿色长城
2014-06-30 10:59:3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定西农民还不富裕

原标题:代代相传的绿色“接力棒”

央广网北京6月27日消息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今天关注:今天的《绿色中国行动》,报道组走进甘肃。作为我国首个以省为单位构建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甘肃正在举全省之力铸就祖国西部的绿色长城。目前,全省林地面积1.47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9.04%提高到现在的11.28%。但狭长的版图上,中部有着定西生态极其脆弱区域,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市及周边地区年降雨量更是仅为40毫米左右,不足南方城市一场雨的降雨量。这里追寻绿色的脚步尽管历尽艰难,却从未停止。

敦煌的生存环境依旧不容乐观

进入甘肃,采访车行驶在青兰高速上,道路两旁的山体都被整治成层次分明的台阶状。远远望去,台阶上种的象是松树,稀稀拉拉,数百公里几乎都是一个模样。

记者:象这些树看着都小小的,有多少年了?

刘师傅:有些有十年了。雨水少的地方还就几十公分、一米左右的样子,能活着就不错了。没水嘛。

在和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局刘师傅聊天时,我们强烈感受到缺水带给这块土地的深深忧虑。

农民发展种草养畜

绕过一道道山梁,采访车停在了安定区响河流域退耕还林示范点。脚下,层层梯田状的林地,外围边侧种着一米多高的侧柏,中间苜蓿、柠条和各种不知名的野草随风摇曳。一片绿意中,极目远眺,对面山头却出现了一片片分布不均的枯黄,显得有些刺目。安定区林业局副局长董俊盛解释说:

董俊盛:现在变绿的这一块,一个是咱们以前的国有林场,另一个是现在咱们的退耕还林区域。从那边看过去有些没退耕的,现在白白的。现在我们全县25度坡以上的耕地有50万亩,迫切需要退耕还林,加大任务。

记者:为什么我看到这全都是干草?

董俊盛:这一段降雨量有些少,有些旱。要把这所有的退下来的耕地已经成林的保存下来,就是要纳入国家基本生态公益林的管理范畴。建议国家在出台政策的时侯,向我们北方地区、干旱地区给予倾斜。

农民养的羊

在甘肃,随着生态建设的层层推进,一些村庄整村搬出了大山。安定区巉口镇赵家铺村就是其中之一。公路穿村而过,来来往往的大货车卷起的滚滚尘土四处飞扬,路边种植的庄稼也是灰头土脸,田野里的树苗一片片地枯黄。

记者敲了几家的门,都没有人回应。随行的包村干部说:

包村干部:这个时候种的田基本上锄的都已经锄了,也没什么事情,去打工了。

终于,看到有人拉着一车苜蓿从外面回来。

记者:你拉苜蓿干吗呀?

赵效禄:喂羊。

记者:家里养了多少个羊?

赵效禄:六、七只羊。

记者:种的苜蓿够喂吗?

赵效禄:够了。

记者:你没有出去打工?

赵效禄:身体经常有病呢。

沙漠里的红柳

这是农民赵效禄的家。举目四望,屋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俱,后院摊满了苜蓿,几只羊没精打彩地在羊圈里转着圈儿。65岁的父亲赵玺坐在厨房门前的台阶上,他说,50亩地的退耕还林补偿款是全家眼下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赵玺:希望再退一点嘛。希望得很,没人力的,就靠这个。

退耕还林示范点一片生机

2013年,赵家铺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4000多元。就这,在定西市已经攀上中上等的收入水平。村党支部书记杨雄:

杨雄:如果一旦退耕还林补助款停止的话,我们村的三分之一的农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等国家生态建设项目不仅是人类与大自然的艰苦抗争,更是雪中送炭的民心工程。在这里,让每一个绿色的生命得以延续,都实属不易。占据甘肃省42%国土面积的酒泉市,土地沙化严重,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市自然保护局局长关勇:

关勇:酒泉每增加0.1个百分点的森林覆盖率,需要营造28万亩的林地,提高起来难度非常大,所以说我们对这一片绿色的珍惜和保护现在也显得非常重要。

远处一片枯黄

而让每一个绿色的生命活下来,不过是个开始;如何让它成为老百姓的福祉,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甘肃省每年对长江的输沙量占到了整个流域的十分之一,对黄河的输沙量占到三分之一。这样的生态要害地位,让这块黄土地上的绿色梦想代代相传。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段昌盛:

段昌盛:保护这片环境,不光是甘肃自身的事,这也是我们国家整体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和保护很好地结合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课题,这一点非常的迫切。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姚景源点评:

姚景源:甘肃定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现在定西把退耕还林作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是非常重要的,从定西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不能简单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摆脱贫困的可持续的政策,所以我们各界政府加大扶持退耕还林,让绿色代代相传,应当从治理环境入手,这是一个扶贫重要的途径和民生工程。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