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榆林城市水源地下游河道成"臭水沟"
2013-07-08 15:29:38 来源:西部网

原标题:榆林城市水源地下游河道成"臭水沟" 污水直排河道

流经榆林著名景观凌霄塔与古城墙间的榆阳河,融入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珍贵的文化记忆。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如今,这条河竟污浊不堪。当地居民急切盼望能从根本上整治榆阳河,以使这条河和古城相映衬,重现清流塔影。

城市水源地下游河道成“臭水沟”

6月25日,记者随榆林塞上环保行记者采访团就榆林中心城区创建工作进行实地采访时发现,从榆林南城墙与凌霄塔之间穿过的榆阳河竟成为一个“地上下水道”,这也成为目前榆林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榆阳河发源于榆林城东5公里的榆阳区青云乡钟家沟村水掌沟,榆林老城传统水源地普惠泉和榆阳泉即是榆阳河的发源地。榆阳河全长8.6公里,其中流经城区部分大约5公里左右。

25日上午,记者随同采访团从榆林市区校场路下车沿榆阳河向凌霄塔方向前行,已经被铁丝栅栏围起来的河道水质污浊,水中散发的臭味扑鼻而来。在靠近文安巷的两侧,沿河居民直接在河道围墙下方钻个小孔,向河道倾倒各种生活污水。而靠近文安巷口的一个小区,一台水泵不断将污水从下水管道抽进榆阳河。据随行的榆林市中心城区河道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之前河道下曾有下水管道,去年七月洪灾的泥沙将下水管道倒灌堵死,短期内下水管道难以疏通。现今两岸的居民生活污水只能直排到河道中,最后在流入榆溪河之前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在靠近肤施桥的河道一侧,乌黑浊臭的污水不停地向上翻滚流入河道。而居住在河道两岸的居民对这条“地上下水道”也是怨声载道:“一出门河水的馊臭味就扑面而来,一整天几乎就不能出门,河边几乎就没法走。”

记者还了解到,尽管榆阳河的污水在下游被污水处理厂吸收处理,但拥有3万吨污水处理能力的榆林市污水处理厂目前仅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已经捉襟见肘,再处理榆阳河里的污水明显超过负荷。不少污水最终溢流排放,遇到下雨天,雨水、河水、污水一并排放。

榆阳河河道治理难度重重

早在2008年,榆林市相关部门就建议在榆阳河内铺设污水管道,解决污水横流问题。并清理河床,修筑河堤,绿化美化榆阳河。2012年7月23日,榆林市“创建”办曾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落实榆阳河综合治理工作任务。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积极配合,加大整治力度,到8月底完成榆阳河治理工程。就在2012年,榆林市投资1600万元对榆阳河市区段(金沙路大桥至西二路段)进行了临时整治,并先后拆除了20多座旱厕,修建了4座水冲式公厕,清理了河道及河堤两侧护坡的垃圾,并对护坡进行了绿化。此外,还对个别地段设置了护栏,对沿河部分地段做了挡墙,防止居民乱倒垃圾。经过整治,榆阳河流经市区段整体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但由于流经城区地下水管网的不齐备,加上城区居住人口的日渐增多和市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榆阳河治污工程显得更为复杂,难度重重。今年以来,由于下水道被堵死,新的污水收集管网规划建设依然滞后,榆阳河彻底成为了榆林城的“地上下水道”。

“榆阳河现在河流污染长度约四、五公里,少部分的旱厕、明排污水口、垃圾、违章建筑等都是榆阳河的主要污染源。”榆林市创建办主任常伟说。

如何让榆阳河由臭变美,由脏变净,尽快出台一个整体的河道规划治理工程显得尤为迫切。

须总体规划综合治理

综观榆阳河的几次治理成效,最大的症结就是污水的疏导和引排,而每个小段、小区域的治理已经很难彻底解决目前榆阳河污染治理的困境。治理榆阳河污染的出路,唯有像治理榆溪河一样,对榆阳河河道也进行完整的规划设计治理,修建完善的下水管网,实现污水完全收集并使污水和河水彻底分流。

记者从榆林市中心城区河道管理办公室获悉,2013年按照榆林市政府安排,榆林市中心城区河道管理办公室对榆阳河全段进行整治编制整体规划,目前规划初稿已拿出,并经过讨论正在修编,预计年前完成前期工作,榆阳河河道整体治理工程预计2014年开工建设。整治工程北起东山大道、南至富康路,整治区域包括榆阳河两侧河堤护坡、凌霄广场、磨盘湾片区、凌霄塔片区、大坝头片区和两河交汇的农田风光带等,涉及流域面积约1500公顷。届时,整个工程实施将会有几个难题,首先工程建设范围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其次,榆阳河河道两边居民有部分违法乱建行为,估计榆阳河河道进行堤坝建设时,部分地段的拆迁改造还存在较大的难度。

榆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应尽早“破题”。因为这不光是改变城市形象、还榆阳河一河清水的阳光工程,同时也是周边老百姓最期盼解决、长期造福驼城百姓的民生工程。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