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内江“垃圾山”冲向自贡河
2013-07-24 14:56:4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原标题:四川生活垃圾跨界污染 内江"垃圾山"冲向自贡河

一个场镇14年的生活垃圾堆积起来有多高?在自贡釜溪河的上游,就有这样一座堆积而成的巨型“垃圾山”,生活垃圾夹杂一些工业垃圾,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涌进河流,流向釜溪河自贡段。

7月23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在自贡市环保局了解到,“垃圾山”属于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垃圾通过上游河流流进釜溪河自贡段,造成跨界污染,自贡方面已经向威远方面发函,要求协商解决垃圾涌进釜溪河问题。

跨界污染

内江的“垃圾山”距离釜溪河约50米,垃圾随着雨水,源源不断地冲过竹林,进入自贡的釜溪河中。

堆积14年的垃圾目测有上千方,这么多年来,一直向釜溪河“渗透”。

现场:30米高垃圾山“移”向釜溪河

自贡市的大安区和内江威远的向义镇土桥村一衣带水,中间隔着一条河,这天河的下游就是自贡的釜溪河。随着汛期的到来,只要有暴雨的冲刷,釜溪河就能看到一些漂浮的各色垃圾。

这些垃圾就是来自土桥村的“垃圾山”。昨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在现场看到,“垃圾山”距离釜溪河上游河流的河道约50米,里面的垃圾大多是些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日积月累,堆积在深谷。据记者目测,这里的垃圾已经堆了差不多有30多米高,踩上去很松软,上面满是飞舞的苍蝇,风一吹,阵阵恶臭扑面。

由于刚刚下过雨,垃圾堆上形成了一道道水沟,将垃圾源源不断地冲向一片竹林,最后进入河流,流向釜溪河。

讲述:垃圾倒了14年

土桥村11队的钟先生家,距离垃圾点的直线距离不过500米,但他家已经是“重灾区”,灭蚊药剂是家中必备,但就是这样,在家里还是有不少的苍蝇。“吃饭的时候不关窗,还有异味传过来。”钟先生说,特别是垃圾焚烧的时候,恶臭最让人头犯晕。

钟先生介绍,这些垃圾来自威远高硐社区和向义镇,垃圾车每周要来倒两三次,一个车就差不多2吨左右。“只要下暴雨,垃圾就要冲进河里。”

据村里的前任村长介绍,从1999年开始,向义镇就开始在这里设点倾倒生活垃圾,那时不仅是生活垃圾,还有一些工业垃圾。土桥村的垃圾点地理位置较偏远,垃圾点离居民居住点直线距离有五六百米,而且有山丘阻挡,不会对村民造成太大影响,所以村民当年没太在意。

村民:每年会分到30元钱

“村里当年同意了他们在这里倒垃圾。”有村民说。记者了解到,垃圾点的位置在土桥村2组,而这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也借此获得了一些“好处”。据该村村委书记缪礼萍说,镇里每月会给2组支付一定的费用。“每年使用的农田灌溉用水,差不多1000多元,都是从这里些费用里来,村民们就不自己掏钱了。”

“2组村民反映不是很大,11组这些地方的村民反映更大些。”据土桥村2组一位村民介绍,一到夏天,那里的垃圾臭味让人难以忍受,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收取的倒垃圾的费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否则庄稼就没有灌溉用水,另外,2组的村民每年还会分到30元。”

问题:内江倒垃圾自贡河“受伤”

垃圾摆放在那,除了村民遭罪,下游的釜溪河更是“受伤”不轻,河里经常能够看到来自“垃圾山”的漂浮物。昨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在自贡市大安区环保局了解到,这里的垃圾根据目测,差不多就有上千方,并在这么多年来一直向釜溪河“渗透”。

“这里堆放的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容易造成水里的氨氮等物质超标。”该环保局负责人介绍,早在几天前,他们就已经告知了内江市威远环保局,希望能够对这里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改,目前还在等待回应。“如果要整改,就必须把这里的垃圾转移走,并且建立回收制度。”

两城联动

内江威远向义镇回应:

已形成方案

有望年内解决

7月23日下午,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联系到了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镇长刘忠明。他向记者证实,村民所反映的“垃圾山”确实存在,位于土桥村2组。“这个垃圾场形成已经十来年了,对周围的确实有影响。”

刘忠明说,镇上将这个问题反映给了威远县委、县政府,今年5月份还制作了方案上报给了上级部门。他透露,今年的威远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也将这个垃圾场的处理纳入了议事日程。

“包括与自贡交界的威远河段,镇上也做了相关工作,例如建垃圾处理池,清理白色垃圾等前期工作。”刘忠明告诉记者,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垃圾渗透液流入河的问题,镇上拟将建一座挡墙,将垃圾渗透液进行处理后再排入河中,但要做这个处理,大概需要100万的资金。

记者获悉,若方案得到批准,“垃圾山”的问题有望年内得到解决。

记者手记

莫让釜溪河美景

只支持“远观模式”

釜溪河沿岸,茂林修竹,山水相依,诚然一幅田园风景画,但这画也就只支持“远观模式”,当你走进之后,才会发现,它上游的绿色丛林之间,隐藏着让人惊叹的垃圾山。

近年来,城镇垃圾以一种简单粗放的方式“进军”农村,已经饱受人们诟病,但在土桥村的垃圾堆放点,凭借沟谷的地利,囤放了14年的生活垃圾,显然有些人对这个“黑洞”的消解能力乐此不疲。不用建垃圾处理厂,垃圾也不用处理,成本低廉,运输方便,这或许就是“垃圾山”存在的最佳理由,然而,垃圾终究是垃圾,危害不仅仅是让周围村民家里多了几只苍蝇,更有对空气、地下水、河流等常年累月的污染、破坏。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