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成都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闸门”维护面临新难题
2019-11-18 14:09:40 来源:四川日报

岁修启幕,鱼嘴以上江段出现少见的左岸淤积、右岸被冲刷——

沿岷江河道,都江堰青城大桥向上走七公里就是紫坪铺水库,全程步行一个多小时。11月10日岁修开始以来,冯展每天都要走上两三遍。这位省都江堰管理局工程科科长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今年岁修,渠首怎么办?

渠首是指都江堰水利工程首部枢纽工程,包含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核心部位,在岷江分水灌区引流中发挥着核心使命作用。而冲刷,意味着河道河床沉降、堤防基础被冲击,威胁工程安全;淤积,意味着河水流态变化、河道原有过水能力被削弱,影响供水安全。

那么,渠首的冲刷与淤积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影响?该如何解决?今年岁修开始之际,记者走访了业务主管部门和四川省内外专家,探讨解决之道。

1

啥问题?

右岸堤防河床遭冲刷下切明显,左岸出现淤积

让省都江堰管理局得出河道冲刷下切结论的,是鱼嘴以上的百丈堤部分江段变化。

“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发现百丈堤对岸,也就是岷江右岸的堤坝基部被冲刷得厉害。”冯展说,被冲刷的不只是百丈堤部分江段,顺着渠首往外江下游,就是金马河。过去两年来,金马河的堤防均在汛期受损明显。而根据监测,过去两年,外江以下至金马河的河床出现明显下切迹象。水文资料表明,2018年和2019年岷江上游洪峰次数和强度,均与常年持平。换言之,排除了自然因素。

省都江堰管理局渠首科科长汪松介绍,自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以来,渠首部分两侧堤坝一直保持稳定,而现在通过肉眼就能看到堤坝附近河滩后撤。

棘手的问题,同样出现在百丈堤所在的左岸。作为岷江在鱼嘴分流前的最后一处水利工程,百丈堤的下游是内江干渠。它的组成是:岷江左岸全长800米左右的百丈堤本身;雄踞江中、相距20米的河心吊埂。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可以往内江方向分流、漂送木材的水槽,也就是俗称的“漂木小槽”。但自去年开始,漂木小槽水越来越少,部分少雨时段甚至出现干涸。

省都江堰管理局监测显示:当岷江上游来水量达到300立方米/秒,以往会被水流覆盖的漂木小槽却“毫无动静”。“现在来水400立方米/秒的时候,小槽的过流都很少。”冯展说,种种迹象表明,小槽一带已经出现淤积。

2

怎么看?

渠首好坏事关灌区取水能力,初步锁定水沙失衡

右岸冲刷,左岸淤积。这,对于渠首乃至整个灌区的影响不可小觑。

相关专家认为,首先,影响渠首工程本身的稳定性。2275年前,李冰父子在开凿都江堰时,鉴于岷江两岸皆是卵石和沙砾,不易构筑永久性堤岸。于是,创造性采用竹篾编成竹笼,里面装满鹅卵石层层堆积以使堤岸牢固。每年岁修,河床上的泥沙,正是这些鹅卵石等筑堤的原材料。

汪松介绍,岁修时对掏出的泥沙再利用是惯例,“挖河沙、筑堤岸”的六字口诀,沿用至今。但现在,上游泥沙来量分布不平衡,让渠首工程的稳定性和可维修性打了不少折扣。

其次,受淤积的一侧地处内江渠系上游。如果任由其发展,将会影响内江以下的都江堰灌区取水能力。因为,在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渠首是引水枢纽和岁修制度的发源地。换言之,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否安全运转、岁修目标能否实现,全看渠首这个“总闸门”。

那么,原因为何?“不可能是地转偏向力。”四川大学河流研究所所长黄尔认为,过去两千多年来的事实表明,上游的水沙在渠首一带早就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平衡,且附近河道河势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平衡的部分被岁修维持了”。

而省都江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数据、资料综合分析研判,初步认为原因为“上游泥沙来量变少且不稳定”。主要判断依据为,近年来上游水利工程的增加,导致大量入河泥沙被拦截、上游来水变得不够规律,“以往的水沙平衡点已经不在了。”

3

咋解决?

锁定五大难题,找出“病根”以便“对症下药”

不过,中国地质大学、河海大学有关专家提出,都江堰渠首的左右岸变化原因,应该更进一步调查。

“最好能有切实的数据、模型和证据,能够量化各方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比例。或者,进一步判断是偶发性事件,还是必然性结果。”接受采访时,河海大学相关专家认为,对于原因的判断不能草率,因为,近年来气候变暖、上游暴雨次数增加、多次地震导致地表松散和水土流失加剧等都是导致渠首出现异常的参考因素。

“例如,紫坪铺以下、渠首左上方的岷江支流白沙河径流泥沙含量变化,是值得研判的对象。”四川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找出“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冯展表示,省都江堰管理局已经邀请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省水科院等科研单位参与渠首工程的监测和诊断。接下来,这些专家队伍将会解决以下五大难题:渠首内外江地形勘查测量,建立动态监测体系;掌握渠首泥沙和水温变化;强化右岸的岸线堤防监测;组织对左岸的清淤;构建水利工程模型,找出现实和潜藏隐患。

“当然,我们想的是找到一个科学性、针对性和长效性的解决方案。”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王成栋)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