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共治跨界污染 共答“双碳”命题 ——成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破题思路
2021-10-30 17:49: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10月30日电(陈雨)“我们将以本次联席会议为契机,在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建立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机制、推动统一两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等方面开展合作。”在28日召开的川渝生态环境部门视频联席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云签约了关于建立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等多项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推动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成渝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走深走实。

日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规划纲要》提出要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本次系列协议的签署是继《规划纲要》公开发布后,两地在共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又一重要实践。

成渝两地一衣带水、山水相连,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大气、水、土壤环境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事实上,自2020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后,一系列“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研究部署就在两地紧锣密鼓地实施。

川渝综合治理后的铜钵河。新华网发

共治跨界污染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河水清澈,水草摇曳,两岸植被茂密,偶有白鹭驻足停留,如今的铜钵河令人心旷神怡。“现在这条河比以前干净多了,大家都爱在河边散步,真是安逸。”住在铜钵河边的居民周先生说。

铜钵河是流经重庆市梁平区和四川省大竹县、达川区的嘉陵江支流,这里曾因为污染严重,无人愿意接近。

作为跨界河流,铜钵河如何实现从“黑臭”水质到水清岸绿的转变?答案藏在川渝协同治理里。梁平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给铜钵河“刮骨疗伤”,川渝两地共同签署了《达州—梁平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协议》,印发了《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明确了联席会商、联防共治、信息共享、流域生态补偿、联合执法等机制,打破了区域壁垒,实现了常态化的联防联控。

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为河道清淤、整治乱排乱放……川渝两地同时开展铜钵河跨界水污染联合防治试点,投入6.89亿元实施57个治理项目。如今,铜钵河一改曾经的“黑臭”水质,稳定达到水域功能要求。

铜钵河的美丽蝶变只是川渝携手守护一江碧水的成效之一。为谱好环保的“协奏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至今,川渝两地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已累计签订合作协议60余项。

此外,两地还实施了跨省市排查暗访,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办,联合开展巡河,排查整改污水“三排”问题168个、河道“四乱”问题307个,组成7支暗访组对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渠江等22条跨界河流及重要支流开展联合暗访,复核整改疑似问题144个。

下一步,川渝两省市将加快建立各级联合巡查制度,持续开展联合暗访巡查,探索跨界河流管理保护问题联合交办、督办、销号闭环管理机制,推动排查发现的问题整改清零,促进跨界河流水环境质量提升,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川渝开展跨界联合执法。新华网发(资料图)

共商环境管理 建立协同监管体系

去年7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战略合作协议》在渝签署,双方约定将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协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前沿政策研究、推进水污染防治合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推动环境执法与应急互动等方面,建立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共促环境保护,共建生态文明。

川渝两地还在统一生态环境政策标准上下功夫。两地环保部门编制了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研究报告,共同推进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3个地方标准编制,加强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沟通协调,促进新发布标准协同一致。

同时,两地还建立了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提前介入沿江高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同推进泸州至永川高速公路、成渝中线高铁等7个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

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川渝将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加强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政策措施研究,加快产业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统一;深化川渝生态环境执法和应急合作,逐步实现执法尺度和规则的统一。

川渝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新华网发(资料图)

共答“双碳”命题 探索成渝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今年5月,成渝地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与碳达峰碳中和协同路径研讨会召开。160余名代表齐聚重庆合川,共话如何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成渝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立“双碳”体系,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编制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保障行动方案,建成上线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开展碳金融试点……一系列共答“双碳”命题的措施在成渝落地。来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8月,重庆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338宗,交易数量545.55万吨,交易金额1.12亿元,超此前历年累计总和。

此外,双方还共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编制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发展规划、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初步完成新能源资源摸排,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截至目前,重庆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64万千瓦。今年1月—8月天然气页岩气开发投资79.5亿元,产量约94.6亿立方米。

成渝协同推动落实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积极推进统一区域环保标准和环境准入政策;协同推动大气污染联合预报预警和联防联控联治,并与周边城市毗邻区域工业固废、危废处理设施实现共建共享,从多个角度出发,齐力夯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生态本底。绿色低碳的双城经济圈正在长成。

(责任编辑 石逸龙)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