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28年坚守 抗浪鱼从濒危名录回到百姓菜谱 ——高原渔业种业振兴实践
2024-04-15 15:27:02 来源:昆明日报

殷立京介绍抗浪鱼的生活习性。

研学的学生在基地参观学习。

4月,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昆明市宜良县春和景明。县城40公里外的马街镇马家冲社区,依山傍水,青山环抱,一湾湾碧玉般的鱼池一个接着一个,白鹭、苍鹭以及不知名的水鸟或停驻在池畔,或展翅掠地飞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并非观鸟湿地,而是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养殖基地。

“这里大多数鱼池养殖的是曾经濒临灭绝的鱇浪白鱼,也就是俗称的抗浪鱼、鱇浪鱼。我们经过28年的不断努力,让抗浪鱼成功回到百姓餐桌,这是我父亲最高兴的事情。”养殖基地负责人殷立京说,基地除繁育抗浪鱼,还收集保护珍稀土著鱼177种,年孵化土著鱼优质鱼苗2亿尾以上。

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渔业种质资源库。

28年坚守 让抗浪鱼“回归”

在养殖基地的科普教育基地里,一群研学的大学生时而埋头记录,时而抬头仔细阅读墙上的文字。

殷立京说:“抗浪鱼的名字,传说是由康熙御赐的。”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抗浪”之名则与其喜欢逆流而上的习性有关。

“我们这个养殖基地,抗浪鱼是主要的养殖鱼类。”殷立京说,这是她父亲殷树茂用28年研究抗浪鱼的成果之一。

谈起殷树茂,宜良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说:“有人叫他‘鱼痴’,还有人称他为‘土著鱼使者’,他一直在做土著鱼的繁育,贡献很大。”殷立京则说:“做土著鱼繁育这28年来,我爸爸说他‘就是一个农民,不过是一直和科技打交道而已’。”

在殷立京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充满责任感和温情的人。因为投资领域较广,他们一家在很多地方都生活过。“不管在哪里生活,家里都会有一个鱼池。”殷立京说,自己打小就被父亲的爱鱼情结影响着。

1995年前后,殷树茂产生了自主繁育抗浪鱼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我以前吃的抗浪鱼竟然卖到3000元一公斤,这实在是超出我的想象。经过走访才知道,抚仙湖的抗浪鱼已经十分稀少,快绝迹了。”

资料显示,1983年,抚仙湖抗浪鱼产量约为350吨至400吨;到1988年,抗浪鱼产量锐减到约40吨至50吨;到2000年,产量已不足1吨。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专家陈银锐介绍,抗浪鱼在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被划定为濒危级别。

抗浪鱼的繁育之路并不顺利。“一开始,只能买鱼苗来养殖,但价格太高。”殷树茂记得,当时从澄江引种,2000多元一公斤。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没有做好保护措施,抗浪鱼到第二天早上就会死亡。“最多的一次,7万多元的鱼苗一条都没有活下来。”

他通过多次试验,成功找到运输鱼苗的办法,但新问题又出现了:养殖的抗浪鱼不会产卵。

“什么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赴澄江实地调研,经过多次走访和观察,他发现了窍门所在。“抗浪鱼的产卵季节从春天到秋天,它喜欢活性水,我们就模拟水车捕鱼这个原理,用活性水做了一个仿水车流动的水槽,到产卵季节,它就会来产卵。”

鱼虽然开始产卵,但产的卵数量很低。经过持续不断地观察研究,殷树茂发现了其中的关键:“产床”不符合抗浪鱼的要求。于是,从棉絮到树叶,从茅草到渔网,最终还是他自己编织的具有附着力的“产卵床”达到了要求。

引入鱼苗,养殖孵化等关键环节已经成功,殷树茂以为只要三五年就能顺利让养殖的抗浪鱼回归自然界,甚至回到市民的餐桌,但他又忽略了抗浪鱼的特殊性:“它的鳞片太细、太薄,经不起任何碰撞,捕捞过程中的应激反应都可能让它受伤死亡。”

殷树茂的倔脾气又一次被激起。经过多次试验,他最终用“美食诱惑+抬网捕鱼”的办法解决了捕捞问题。至此,殷树茂终于破解了抗浪鱼人工繁殖的难题。之后,他积极参与抚仙湖抗浪鱼增殖放流工作,持续至今。

随着野生种群数量慢慢恢复,抗浪鱼“走出”濒危名单。养殖的抗浪鱼,又回到了市民的菜谱中。

1.5亿元投资 全力养殖土著鱼

2010年,宜良县马街镇招商引资工作组找到殷树茂,希望他能在当地开展鱼类繁育基地建设。

“这里有一个水库,还有一条河沟,自然环境和水质都和抚仙湖很像……”在这样的介绍下,殷树茂带着自己的团队走进马家冲。考察后,他决定将自己的抗浪鱼繁育基地搬过来。

“当时这里还是一片乱石滩,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殷立京关于这里的第一次记忆,充满了失望,“来了一次,我就说再也不来了。等我大学毕业在外面工作多年后再回来,发现这里已经是青山绿树、鹭翔鱼跃的美丽景象。”

为打造好繁育基地,殷树茂带领团队和工人一头扎进马家冲的乱石滩,清理杂草、开挖鱼池、种植植被、搭建工棚,用2年时间完成了繁育基地的建设。

为更好地保护土著鱼种质资源,省内外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繁育基地合作,设立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基层专家工作站,组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云南宜良土著鱼科技小院、云南高原土著鱼研究院、鱼病检验检疫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教学平台,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已获实用技术专利40余项,攻克抗浪鱼等10余种云南珍稀土著鱼繁育、大面积养殖和商品化等技术难题。

“现在,基地收集的珍稀土著鱼有177种,年孵化土著鱼优质鱼苗2亿尾以上。”殷立京介绍,基地先后投资1.5亿元,建成仿野生生态循环养殖鱼塘198个、土著鱼孵化中心3个、科普教育基地1个、游客接待中心1个、鱼文化展馆1个、土著鱼科普馆1个、产品研发中心1个、基地管理中心1个以及现代化产品生产加工线2条。“鱇浪白鱼”还入选农业农村部优异种质资源及资源普查“农产十大优质种质资源”,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也被评为“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

殷树茂表示,自己会用实际行动践行“以水养鱼、以鱼治水”的理念、“逆浪而上逐梦前行”的精神、“保护土著鱼、保护高原湖泊”的抱负,打响云南高原绿色特色水产品牌,为实现云渔产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近年来,殷树茂持续带领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参加抚仙湖、滇池、金沙江、南盘江等江河湖泊的土著鱼增殖放流和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土著鱼“回归故乡”的时刻,也是高原鱼类种质资源壮大的时机,在不远的未来,更多的濒危鱼类或将再次回到云南的江河湖泊以及人们的视线中。(赵书勇 郑星)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