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4-09-16 11:27: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河万里,奔流激荡,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母亲河的未来深远谋划。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奏响。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为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兰州中山桥段,了解当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同正在黄河岸边休闲旅游的市民、游客亲切交流。

总书记站在桥上,凝望着滚滚黄河水,神色凝重。

忧心黄河之病,着眼黄河之治,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母亲河的“健康”问题。

5年前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甘肃考察时明确提出:“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那次考察后不到一个月,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在那里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国庆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党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然而,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在全国主要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

统筹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肩负着守护“中华水塔”的重任。36岁的牧民更尕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更尕的家被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更尕也成为园区的一名生态管护员。

“我们用相机、笔记本记录家乡野生动物、草地情况的变化。平时遇到伤害野生动物等案件,生态管护员会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执法部门。”更尕说。

今年6月,在青海考察期间,听闻当地致力于“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是你们最大的贡献。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流经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河的含沙量陡增。

因地制宜、对症开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

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两市,大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从前是“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如今已经“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村民种植的山地苹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村民自豪地说:“现在黄河的水里再也没有高西沟的泥沙。”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得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一路千折百转,黄河在此处汇入茫茫渤海。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沿木栈道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

总书记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

守护母亲河,一系列制度规划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保护母亲河擘画长远蓝图;黄河保护法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为黄河保护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明确具体发力方向……

守护母亲河,一系列切实举措落地见效——开展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等系列行动;实施多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着力补上城市环境治理设施短板,污水直排、垃圾乱堆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金秋时节,天气渐凉。甘肃兰州的摄影爱好者刘延治等待着与大天鹅一年一度的“约定”——近年来,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都有二三十只大天鹅飞来在三河口天鹅滩越冬。

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三河口是黄河及其支流的汇流之处。近年来,当地综合施策使黄河水质稳定提升,也让大天鹅有了更好的栖息环境。

鸟儿的选择,正是黄河流域生态逐渐向好的见证。

近年来,黄河水质更好了,2023年黄河干流全线已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质;黄河两岸更绿了,流域生态质量总体改善,上游植被覆盖“绿线”比20年前西移约300公里;野生动物更多了,雪豹、白唇鹿、岩羊等野生动物重现黄河源,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73种。

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上下,正在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千秋治河”展厅。

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着一幅黄河改道图——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之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素来“多淤、多决、多徙”。千百年来,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祈盼。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深知黄河治理之难,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全力保障黄河安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谋划着黄河长治久安的宏伟蓝图。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河南,正好位于黄河的“豆腐腰”部位,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专门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东坝头乡的黄河岸边,了解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为了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事前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座谈会前一天,总书记走进黄河博物馆,前往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治黄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情况。

在临河广场观景平台,眺望黄河,天高水阔,林草丰茂。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的巨大成就,也为黄河的治理敲响警钟,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要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要求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

“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21年10月,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码头,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

察看河道水情,详细询问径流量、输沙量……当听到黄河秋汛虽然“有惊有险”,但没有出现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总书记点头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随后,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实施两期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了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展了河道整治和滩区安全建设。龙羊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调水调沙,是破解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和洪水风险相伴难题的一个关键举措。

今年是实施黄河调水调沙第二十三年。据监测,通过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线冲刷,河床有明显下降,行洪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

进入数字时代,黄河流域各地加快了数字水利发展,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测等现代科技的应用进一步支撑了水旱灾害防御等科学决策,守护着黄河安澜。

“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黄河上中游7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面对黄河沿线发展之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

发展水平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长久以来,黄河流域的发展一直面临着矛盾纠葛。诸多问题,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究竟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行遍沿黄九省区,一路调研思索。

“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要“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革除弊病,良好生态为高质量发展筑基——

盐,贯穿了山西运城发展的主线。4600多年的食盐开采,撑起了黄河边上一座人文商业重镇。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加速,运城开始生产化工产品。污染加重、过度开采等弊病随之而来。

“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说。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盐运之城”拥抱新的发展契机。2020年9月,运城市全面停止盐湖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活动。老旧工业厂房被改造成了市民休闲好去处,盐湖生态修复如火如荼,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

运城的转型发展,呼应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希冀:“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河南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85家、绿色工业园区13个;甘肃围绕黄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愈加鲜明的底色。

苦练内功,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从古至今,河套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保障着当地农业繁荣不息。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仔细端详7级灌排体系。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说,现在,多泥沙状态下自流测水的难题,他们已经研发解决了,“下一步还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看到灌渠建设,我很感慨,一个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再一个是几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创造,非常可贵。”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

今天,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灌区完全依赖人工传递记录水情信息的时代一去不返,实现了水情联合、实时、精确监测调度。

又何止是河套!青海塔拉滩,绵延的光伏板助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山东渤海之滨,多项自动化技术助力码头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上中下游,内陆沿海,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沿线高质量发展的案例数不胜数。

“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着沿黄省区不断向新笃行。

优化机制,政策法规为高质量发展护航——

黄河,水量不及长江的十分之一。千百年来,她滋润千里沃野,却也面临缺水难题。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在得知自治区与同处黄河流域的四川阿坝签订跨省区水权交易时,他饶有兴致,鼓励积极探索、规范推进。

2023年11月,宁夏以1800万元的价格,购得四川省3年1500万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权,支援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产。

如今,首批500万立方米黄河水已经输送到宁夏。这一举措对全国省际层面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机制到位,“远水”也能解“近渴”;政策优化,沿黄发展有依托。

滚滚黄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摸清黄河文化遗产底数、加强文化阐释研究、实施一批保护性项目,沿黄地区着力推进黄河文化保护利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内涵,以厚重的黄河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分类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四类重点功能区,构建起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空间骨架。

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有磅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

焦裕禄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红旗渠精神……滔滔黄河,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赓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在刚刚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在沿黄各省区人民中激发磅礴的奋进力量。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沿黄各省区人民砥砺奋进、久久为功,黄河两岸必将铺展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黄河必将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

《人民日报》(2024年09月16日01版)

责任编辑:石逸龙/《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