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赵守国:以“三个经济”推动形成陕西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8-03-15 15:27:36 来源:陕西网

一、“三个经济”提出的现实背景和重要意义

2017年11月,省委胡和平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出,陕西要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简称“三个经济”)。2017年12月,在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胡和平书记再次强调,要以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新高地、拓展新空间,努力使对外开放成为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优势。此后,胡和平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加快发展“三个经济”。2018年1月,发展“三个经济”被列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

2017年,我省抢抓“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开放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加速从内陆省份向开放前沿转变,经济外向度从2016年的10.3%提高到2017年的12.6%以上。枢纽之势愈发显着,门户作用魅力初现,流动经济活力彰显,正在通过内外双向开放,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2017年,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1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4%,增速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3.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5位、西部第1位。其中,出口1659.8亿元,同比增长58.8%,出口增速全国排名第二位,西部第一位;进口1055.1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13.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值323.7亿元,同比增长39.8%,占当年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1.9%。其中,出口270亿元,进口5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8%和4.8%。2017年我省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倍,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达37.8亿元,同比增长5.3倍。 对中亚地区进出口总值6.9亿元,同比增长1倍;其中出口5.8亿元,进口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6%和3.2倍。实际引进内资达到7909亿元,同比增长26.9%。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3家,同比增长75%;合同利用外资10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16.46%。实际利用外资实现58.9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

自2017年4月1日挂牌成立以来,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陕西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标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区,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主的贸易便利化改革顺利推进,提升通关效率30%以上;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多评合一、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图联审”的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新模式开始试点。截至2018年1月12日,新增注册企业9766户(其中外资企业116户),新增企业注册资本3212.04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企业注册资本8.35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62家。

从装备制造到矿产资源开发,从建材业到现代农业,走出去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截至目前,陕西已在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43亿美元。西安口岸出入境旅客流量再创历史新高,2017年全年出入境人员验放量超过203万人次。

但也必须看到,我省开放经济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并未根本改变。陕西对外开放起步晚,经济外向度较低,要素聚集力还不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层次还不高。对外开放是我省发展的突出短板,开放经济结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创新引领、对外开放、市场环境和市场主体培育不充分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已成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好国家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展开放的范围和层次,进一步拓展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新时代、新气象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作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举措。是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大力实施“五新战略”,着力破解我省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短板”,促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三个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枢纽经济

枢纽一词出自《文心雕龙·序志》,指重要的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也指重要的地点或事物关键之处。枢纽在《辞海》中解释为“要冲,事物的关键之处”。

枢纽经济是指充分利用地理枢纽或交通枢纽,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各类要素向枢纽地区集聚,实现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壮大、赢得多种经济辐射的经济模式。枢纽经济与区域经济、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结合在一起,将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带动整个大经济区、大城市群、大产业带发展的重要引擎。

依据“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城市是枢纽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与城市之间,枢纽凝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种潜能。全世界35个国际大都市中有31个是依托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全球财富的一半集中在交通枢纽发达的城市。

(二)门户经济

在汉语词典中,“门户”一词是“出入必经的要地”之意。

门户经济一般指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对外部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特别是对门户腹地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和牵引作用的经济模式。

门户经济往往成为腹地开放经济的窗口,承担一个区域带动辐射腹地的经济门户职能。

(三)流动经济

只有流动才会产生交易,才会产生溢价,流动的速度越快,其效率越高。 流动经济是指一个区域依托相应的平台和条件,发挥经济体制改革主引擎作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区外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区内聚集,通过各种资源要素重组、整合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的新经济现象。

在聚集、辐射过程中,各种资源要素通过高效、有序、规范的流动实现价值,再通过不断循环的流量规模,从而达到促进地区经济规模扩大、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

发展流动经济将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文化流、信息流等各种资源要素在流动中活跃起来,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有利于形成更综合、更强大、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三、我省发展“三个经济”的有利条件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是以美国所主导的海权时代。但整合连接起来的欧亚非大陆,面积,纵深,人口,资源,经济总量,市场规模,都对美洲大陆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象征着陆权力量的崛起。而陆权的崛起,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新趋势。

(一)发展枢纽经济的有利条件

陕西位于我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和“大地原点”,是当之无愧的枢纽。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是内陆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中心节点。地处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是欧亚通路重要桥梁,与乌鲁木齐联合可构建除北、上、广外,国际第四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我省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依托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对于西北地区的发展、东西部的经济联动、南北之间的经济互通和与全球供应链的高效连接,具有重要的凝聚、扩散、带动作用。

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涉及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人口2025.06万,2016年整个城市群的GDP约1.8万亿。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通过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推进“大西安”建设,西安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交通枢纽是是发展枢纽经济的重要载体,高效便捷、包容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发展枢纽经济的基础条件。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将西安定位为全国十二个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通过构建多种交通方式融合配套的枢纽体系,通过中转、集疏和分拨等综合功能的发挥,打造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枢。争取到2020年,形成安全便捷、运行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我国的“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同时,宝鸡、榆林两市要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

作为全国八大区域性航空枢纽之一,近年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截止2017年12月31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客运航线达57条,客运量达4185.7万人次,成为国内第八家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的机场,在全国大型机场中增速第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成为在西北地区率先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地区首个运行“通程航班”业务的机场。现有全货运航线13条,国际货运航线4条,2017年货邮吞吐量达到26万吨,,形成国内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国际直达欧美的全货机网络布局。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增长80%以上,国际快件业务同比增长超过6倍,货邮中转量同比增长近60%。获批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和水果指定口岸,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口岸资质达到4个,形成国内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国际直达欧美的全货机物流网络布局。

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337条,其中国内航线280条,国内通航点152个,占全国机场总数的67%,国内航线通达性位居全国第二。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达到64家,国际客运航线达到57条,驻场运力115架,国际通航点增至46个,日均超过10班以上的快线21条,通达23个国家和地区的46个城市,其中包括14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26个城市。1小时航程可以覆盖我国中西部主要城市,2小时航程可覆盖我国70%领土和85%的经济资源,3小时航程能覆盖我国所有省会和重要旅游城市,形成了向西开放、丝路贯通、美澳直达、五洲连通的国际航线网络,将陕西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至中东欧、非洲和南亚地区,实现了国际航线“跨越五大洲、联接中东欧”的战略目标,构建起了陕西省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的空中大通道。

国家规划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有6个、“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中有17条、“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有4个都经过陕西,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1环8放射“米”字形高铁网,2环11放射高速公路网,与周边省份形成了24条国家高速和6条省级高速的运输通道。

我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00公里,基本形成“两纵五横三枢纽”骨架网。西安是全国八大铁路枢纽之一,以西安枢纽为核心的陕西省米字型高铁网雏形初现,将把西安跟周边的八个省会城市快速连接起来。西安作为我国高铁“八纵八横”时代的全国性交通枢纽中心之一,将形成衔接包头、太原、武汉等11个方向和包西、大西、郑西以及陇海、西平、西康等15条干线及关中城际铁路的大型环形放射状铁路枢纽。到2020年,我省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6500公里,基本实现“关中通城际、市市通高铁、快速通全国”的铁路建设目标。西安北站是西安“三主两辅”铁路客运枢纽之一,是国家特大型铁路客站之一,建设规模位居亚洲第一。按照规划,西安北站未来将作为西武客运专线、徐兰客运专线、西成客运专线、大西客运专线、西银客运专线、包西高铁、关中城际铁路等中心枢纽车站。西成高铁作为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穿越西北、西南经济长廊,使关中经济圈与成渝经济圈携手相牵,陕川两省将形成一日经济生活圈,不仅促进了“关天”和“成渝”两大经济区交流合作,也改变了我国内陆中心城市枢纽型经济的新格局。

我省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279公里,通江达海的高速公路网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投资5000亿元,新建高速公路1500公里、改建干线公路6000公里,通车里程要达到6500公里。

(二)发展门户经济的有利条件

陕西位于中国西北部,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陕西位于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黄金通道上,也是我国西部通向中亚、中东和欧洲的重要门户。

目前,陕西省已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世界500强企业有112家在陕落户,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达到6个,获批进境粮食、肉类、汽车整体指定口岸。总投资300亿美元的三星电子项目先期工程已建成投产,成为全国提取物产业和出口第一大省。成功举办了两届欧亚经济论坛、四次丝路城市圆桌会议。陕西,承担着“通往一带一路门户”的重要角色。

西安港作为国家一类临时口岸,建成了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列入国家“中欧快线”, 发往中亚中欧的国际班列已经开通了西安到中亚五国、伊朗、汉堡、布达佩斯及俄罗斯等8条干线通道,基本实现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

(三)发展流动经济的有利条件

我省是科技、教育、人才大省,是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17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作为我国高校密度和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陕西在校学生数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位。共有高校108所,在校学生超过100万人。国家级重点学科126个,位居全国第4位。截至目前,在陕两院院士共67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近200万人。近10年来,境外来陕西工作专家基本保持在3000人次以上。2017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921.55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是欧亚大陆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中心。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西北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是引领“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中心之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优势独特形成的文化软实力优势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陕西打造“中国的孟菲斯”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机遇。西安成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海关,西安新筑站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中国民航局批复空港新城为西安国家航空城实验区,成为我国首个以发展航空城为定位的国家级临空经济区。陕西西咸物流保税中心已封关运行,已有东航、南航、海航、法国赛峰、普洛斯、韵达、圆通等知名航空和维修、物流类企业入区。京东、阿里巴巴、传化、顺丰、中通等物流企业纷纷在西安组建区域总部和物流配送中心。

以建设“一带一路”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引领,金融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17年11月末,陕西跨境人民币结算突破两千亿元大关,结算金额达2044.76亿元,省内外2572家企业、31家商业银行的223个分支机构办理了跨境人民币业务,涉及1539家境外参加银行,交易辐射至109个境外国家和地区。

四、我省发展“三个经济”的战略思路与推进路径

(一)以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根据航空商业研究专家约翰.卡萨达提出的“五波理论”,航空运输是继海运、运河、铁路和公路运输之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五冲击波,未来航空运输的“蝴蝶效应”会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在发展枢纽经济中,我省要形成航空高端带动、高铁与公路、地铁等等交通无缝衔接的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增强辐射中西部、连通全国、通达世界的能力,成为我国的“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完善“一核多极、立体多层次”的枢纽交通体系,形成大西安1小时通勤圈,关中城市群2小时城际圈,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辐射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4小时至6小时交通圈,全球1日航空圈。到2020年,西安将与全国主要城市形成“一日交通圈”,1小时到宝鸡,2小时到郑州,3小时到太原,4小时到武汉,5小时到北京,6小时到长沙,8小时到广州,10小时到上海。

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唯一一个国际枢纽机场的优势,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核心,榆林、延安、汉中三个百万级机场为支撑,其他4个支线机场为辅助,多个通用机场为补充的“1+3+4+N”的机场布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将加速构建五大洲航线网络主骨架,积极创建中东欧航空经济主通道,全力将机场打造成为以向西开放的大型国际枢纽、“一带一路”的航空物流枢纽、西部地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枢纽机场,实现由区域枢纽转型为国际枢纽,由航空枢纽转型为综合枢纽,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更加闪耀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到2020年,机场运输起降将达到3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排名进入全球前40位,货邮吞吐量50万吨。西安至国内各门户枢纽机场和重要城市间日均航班量将达到30班,国际通航点达到75个。到2030年,机场运输起降将达到53.9万架次,年旅客吞吐量提升至79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提升至近期100万吨。新增国际通航点40个,形成连通国内主要城市和国外50多个城市280多条航线网络,建设空中丝绸之路。扩建后的西咸机场航站楼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15万平方米,位居中西部第一。到205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可达1.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争取成为我国前四大枢纽机场。

进一步完善“米”字形高铁网络,以高速铁路、普速铁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四纵四横”的对外运输大通道。着力建设通往内蒙古、宁夏、重庆、湖北等省(区、市)的银川—西安、西安—十堰、西安—重庆等高速铁路及兰州(定西)—平凉—庆阳—黄陵铁路建设,推进形成覆盖广泛、辐射周边的铁路网,进一步增强连通西南西北地区的运输能力,夯实国家重要高铁枢纽省份地位。按照“市市通高铁、关中通城际、快速通全国”的总体目标,重点推进西安北—咸阳机场、西安—韩城、西安北至空港新城等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西安至延安高铁,争取开工西安至商洛、西安至安康、延安至榆林高铁,基本形成关中城际铁路网主骨架,构建大西安1小时经济圈。以资源运输通道、繁忙干线客货分线及新增复线为重点,推进一批普通干线铁路建设,努力把陕西打造成“一带一路”有较强影响力的铁路运输枢纽。

加快建设“2环+12辐射”对外高速公路大通道,全面提升大西安交通通达能力。“2环”指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和西安外环高速公路;“12辐射”是指包茂高速公路西安(南)至茂名、西安(北)至包头,包茂高速公路复线西安(北)至包头,沪陕高速公路西安(东南)至上海,福银高速公路西安(东南)至福州、西安(西北)至银川,连霍高速公路西安(东)至连云港、西安(西)至霍尔果斯,连霍高速公路复线西安(西)至霍尔果斯,京昆高速公路西安(东北)至北京、西安(西南)至昆明,以及机场高速公路,共12条高速公路。

(二)以探索西安自由贸易港为引领,大力发展门户经济

我省要用好国家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历史机遇,切实发挥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门户作用,建设由内陆走向门户、由传统后方现代前沿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根据中共十九大报告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新要求,在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探索建设内陆特色的西安自由贸易港,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门户新高地,通过建设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切实发挥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门户作用。

西安自由贸易港的实施范围可包括陕西自贸区的三个功能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规划面积22.62平方公里(含西安综合保税区6.17平方公里),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功能区规划面积13.80平方公里(含陕西西咸保税物流中心〔B型〕0.36平方公里),浐灞生态区功能区规划面积3.81平方公里。

其核心功能是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国际贸易中心的能级。在全球高端要素跨境流动便捷、自由、规范的条件下,培育发展国际航运、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产业的全球化功能和业态,提升集聚配置全球高端要素的能力和国际价值链地位,发展出参与引领全球经贸合作竞争新优势。

探索建设内陆特色的西安自贸港,对促进我省门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贸港绝不仅是基于港口贸易的便利化自由化,而是围绕投资、金融、法治和新兴要素便利流动开展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并由此吸引全球科技资源、人才和资本等,在一些新兴行业形成集聚效应,并推动开放经济加快发展。自贸港将带来的更大自主改革权,对城市地位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就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其特殊政策优势决定其将成为要素叠加区域,能够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内外双向匹配。

口岸建设是发展门户经济的有力抓手,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展西安的陆港和空港及宝鸡、渭南、榆林、延安、汉中5个口岸功能,持续加强内陆同沿海沿边口岸的通关协作,加快实施“区域通关”“分类通关”等便利化政策,形成以西安重点口岸为龙头,宝鸡、渭南、榆林、延安、汉中等口岸为节点,辐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陕西口岸新形态。

(三)以建设高水平营商环境为突破,大力发展流动经济

加快发展流动经济,要以构建国内外一流的营商环境为突破,以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交通商贸物流、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文化旅游、金融合作五大中心为目标,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抓住重点领域,把握关键环节,深层次推进改革,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文化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在陕西既畅通其流、又汇聚融合,进而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动能,创造出不凡的价值。

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和浐灞生态区为实施主体,统筹推动陆路、空中、信息立体化发展,打造陆上运输、国际航空、跨境物流(包括航空物流和陆上物流)、国际贸易、人文交流、会议会展和资本流动等国际大通道。以国际港务区为实施主体,依托我国首个国际陆港“西安港”、中欧班列“长安号”,以及一类陆路开放口岸、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通过建设“中国内陆第一港”,打造陆上运输、陆上物流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以空港新城为实施主体,以打造“中国孟菲斯”为目标,以临空经济为主导,发挥“空中丝路”重要节点优势,拓航线、增运力、聚货源,依托大西安独特的空中门户,打造国际航空、航空物流大通道。以浐灞生态区为实施主体,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国际贸易流通和国际资本流动大通道。

在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中,要促进空港新城和国际港务区的一体化建设和联动发展,将实现两港在通关机制、物流组织、多式联运等各方面的有效互动和无缝对接。通过陆港和空港“货运快速专线”的规划建设,充分连接内陆及欧亚市场,把西安打造成集航空、铁路、公路为一体的国际化物流集疏运中心。通过打造沟通全球、通江达海的“中国的孟菲斯”,促进物流业发展。争取到2020年,货运航线达到100条,货邮量达到100万吨以上。

发展流动经济,要通过“流程最简、门槛最低、条件最少”的落户新政,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聚集,对人才释放出强劲的“西引力”。2017年,国内城市人才争夺竞相提速。西安打出“户籍新政”加“人才新政”的组合拳,通过用实招引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抢人、用感情暖人等方式,向全球“招贤纳士”,尽最大努力加快人才聚集,最大限度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全年落户西安人数257419人,人才新政落户18.6万人,同比增长410%,人才净流入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发展流动经济,要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我省丰富的科教资源,坚持以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实现跨领域、跨产业、跨所有制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

通过大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发掘和用好丰厚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延伸文化服务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万亿级文化大产业,不断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建设世界级的文化强省。充分发挥秦岭黄河自然山水、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多元富集等优势,与新疆、甘肃、宁夏和周边等省(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合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建设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以资金、资本的流动推动流动经济发展,将有力助推我省打造丝绸之路区域性金融中心。为此,需要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在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政策等方面采取简化流程、放宽限制、下放权限等措施,扩大人民币使用,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强化陕西省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功能建设,搭建陕西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平台——“通丝路”,支持银行和符合条件的支付机构为企业和个人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贸易投资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吸引更多金融资本、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入驻陕西,让金融资源同我省的优势产业有效结合,做强科技金融、文化金融、能源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

为了促进信息流动,通过实施“秦云工程”,打通区域间、行业间的信息壁垒,使陕西大数据产业成为我国的“西部云高地”和“一带一路的大数据中心”。到2020年,初步建成大数据产业的生态体系,争取能够培育15户大数据龙头企业,争取培育30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整个大数据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发展流动经济,要发挥开发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的先锋作用,突出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类优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探索推进开发区跨行政区整合,支持主业突出、发展较好的开发区扩区拓展,对发展缓慢、缺乏特色的省、市级开发区实行托管或合并。鼓励优秀开发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与其他发展较好的省市级开发区联合共建、共享园区。推动与异地市县合作建设“飞地园区”,促进“以强并弱”“以强带弱”,在产业链上形成布局一体、优势叠加、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大力发展流动经济,要高水平办好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陕粤港澳合作周、世界西商大会等活动,用好物流中心、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增强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

五、我省发展“三个经济”的政策建议

“三个经济”事关我省经济发展的大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议由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陕西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的若干意见》。从重大意义、发展目标、战略布局、推进路径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建议由省政府出台《陕西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从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加大利用外资财政奖励力度、加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支持开放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人才流动等重点方面推动“三个经济”发展,。如广东省在2017年12月4日出台的《外资十条》中明确,2017-2022年,对外商投资实体经济项目达到一定规模的,按当年利用外资金额2%以上的比例予以奖励,最高奖励1亿元。对在粤外资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视贡献给予一次性奖励, 最高奖励1亿元。

建议省市政府围绕“三个经济”谋篇布局,通过规划引领,打造枢纽功能完善、门户特色突出、流动经济发达的偏好型产业体系。依托区位优势,结合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目标导向,重点吸引“三个经济”核心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加快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发展,打造“三个经济”偏好型产业集聚群。在培育路径和方式上,可以通过功能拓展和技术提升盘活存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枢纽集聚各种资源要素优势,注入增量,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重点统筹发展“三个经济”偏好性强、全球辐射广、生态涵养好的高科技及高附加值产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大力发展“三个经济”,要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核心评价指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通过实施全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在全省范围内持续推行“行政效能革命”,着力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环境最优”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我省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系省决策咨询委员、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守国)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