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汶川地震汉中灾后重建报告
2018-05-11 18:09:34 来源:《新西部》杂志2018年5月上旬刊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汉中人民举全市之力,借各方之援,奋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天津对口援建,搭建了津汉两地全方位、多渠道交流协作的平台,带来了天津推进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同时,汉中紧紧围绕 “三市”建设目标,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攻坚克难,埋头苦干,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在汶川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青木川古镇已经重新焕发生机

十年前的“5·12”汶川地震波及汉中全市,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援下,特别是在天津人民的帮助下,汉中人民团结一致,砥砺前行,重建家园,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事业全面恢复和跨越发展,向全国人民和汉中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灾后重建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汉中人民举全市之力,借各方之援,奋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规划任务。

一是受灾群众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完成165782户农村受损住房维修加固和69005户农村住房重建工作。规划建设的191个集中重建点,已建成216个,占任务的113%。维修加固城镇受损房屋8047套60.3万平方米,通过城镇住房重建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相结合,建成廉租住房1692套8.61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3365套31.7万平方米,受灾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社会事业得到全面提升。905所学校73.16万平方米受损校舍维修加固全部完成,重建的419所中小学校建成投用,受灾中小学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中小学校教学条件得到均衡发展。恢复重建医疗卫生机构237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恢复重建敬老院34所,促进了农村五保供养体系建设。

三是产业重建激发经济活力。运用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了133个产业项目恢复重建,确保了县域经济平稳运行,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对汉中产业定位,编制完成《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启动实施,全面构建以循环型农业为基础、循环型工业为主体、循环型服务业为重要补充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成为引领汉中突破发展的关键。

四是病险水库和地质灾害治理成效显著。全市除险加固震损水库69座,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14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和灾害风险得到及时整治,城市防灾抗险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

天津对口援建情况

在天津援建的宁强天津高级中学,孩子们跳起了欢乐的羌族舞

天津援建项目全面竣工。天津市对口援建宁强县、略阳县的九大类295个重建项目全部竣工,完成投资35.84亿元,其中天津市投入援建资金20.4亿元。天津援建的宁强天津高级中学、天津医院、东丽新村集中安置点,略阳天津中医院、天津中学、徐家坪集中安置点等项目成为对口援建标志性工程。产业化援建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建成投产,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津汉交流合作效果显著。天津对口援建,搭建了津汉两地全方位、多渠道交流协作的平台,带来了天津推进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天津市和汉中市多次组织互访,汉中市四次赴天津招商,签订合作项目18个,投资金额15亿元。先后组织1840名灾区群众到天津务工、250名学生赴天津就学,开展对口业务培训1640人次,津汉两地人民情感友谊进一步加深。

十年来汉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年来,汉中市干部群众继承发扬伟大的抗震精神,紧紧围绕 “三市”建设目标,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全市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综合实力整体跃升。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毗邻地区前列,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33.3亿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是2008年的3.8倍。财政总收入113.07亿元,是2008年的3.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65亿元,是2008年的3.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3.21亿元,增速居全省第4位,是2008年的8.8倍。汉中促投资稳增长的典型经验受到中省肯定,一大批事关汉中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发展支撑日益强劲。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7812元、9666元,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3位,分别是2008年的2.7倍、3.3倍。新标准下69.9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群众福祉持续增进。

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汉中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跻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铺镇工业园区成功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聚集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循环农业基本形成了种养殖、有机果蔬茶、观光体验循环发展模式。八大循环产业体系、12条工业循环产业链中的8条初具规模,6条农业循环产业链持续壮大,全市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间和园区内中循环、全社会大循环的三级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张骞墓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汉中三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汉中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全域旅游工程,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4A级景区从2008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10个,相继荣获“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亚洲金旅奖·十大文化特色旅游名市”、“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全国幸福家庭示范市”等称号,汉中油菜花节跻身“全国十大花节花会”,中心城区荣获“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全力推进“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积极实施江河水污染防治和水源涵养,中心城区和10个县城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实现全覆盖。工业点源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汉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有力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安全供水。森林面积居全省第一,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气天数位居全省前列,美丽汉中建设稳步推进。

防灾避险能力有效增强。新建地震台站32个,建成汉中市虚拟地震观测台网,实现全市地震信息节点全覆盖,震情监视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成立汉中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省市县地质灾害应急实时会商,全市县、镇、村、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20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37处,总面积80.6万平方米,可容纳避难人数40.8万人。积极应对多种自然灾害,十年来累计下拨各类救灾资金7.6亿元。

津汉协作再创新局面。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天津和汉中两地再次紧紧联系到一起,“一江清水”架起双方合作与友谊的桥梁。根据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对口协作丹江口库区上游地区的工作部署,截至2017年底,天津市投入汉中对口协作资金3.79亿元,围绕生态经济、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科技支撑、经贸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扶持项目70个。津汉两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汉水进津、汉货进津、津企入汉、津客游汉的目标,开展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汉中市与天津市签订4项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宁强县、略阳县、勉县分别与天津市签订项目合同,总投资近11亿元,带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2015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宁强县、略阳县积极号召全县人民开展捐赠活动,共募集捐赠资金600万元,天津与汉中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进一步深化。

十年磨砺,十年奋进,天汉大地,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汉中市干部群众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锐意进取,真抓实干,谱写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篇章。

作者简介

贾 澍 陕西省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新西部》杂志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