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乡村旅游:四川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7-10-11 18:43:40 来源:《新西部》杂志2017年6月上旬刊

四川乡村旅游的繁盛发展,无疑为全国打造色彩斑斓、诗意栖居的“桃花源”提供了重要借鉴。但随着乡村旅游逐步从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从简单粗放向精细品质、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联动转变,四川乡村旅游也面临一些制约,亟需提质增效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

四川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风景秀美、物产丰富,古蜀之国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出厚重文化底蕴。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独特而富集的农业资源,悠久而浓郁的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以休闲著称的省份,蜀地“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安逸闲适是孕育出中国第一家农家乐的沃土。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农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农村建设的推进手段,已经成为四川全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化统筹城乡改革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已成长为四川享誉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中国之最

四川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也是发展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强省。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四川结合农业大省的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起步时间最早

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的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花卉苗木是当地传统的优势产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便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最早的“农家乐”雏形。每当周末或节假日,各地游客便络绎不绝来到乡村,体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家生活,在乡土之间收获那份独特的自在与悠然。以此为发端,四川多元化乡村旅游形态风起云涌般发展,迅速成为在乡村旅游上引领全国的发展典范。

发展规模最大

优越的发展基础以及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推。2016年,四川乡村旅游总收入已达到201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6%,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规模效益稳居全国第一。三十多年的发展,四川已有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经营单位3.1万家,带动全省1034万名农民就业增收;建成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能力强的休闲农庄1987个,建成乡村旅游景区(点)4531个,农业主题公园200个;打造出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4个示范点,6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74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3653家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28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数据来源:《四川旅游年鉴(2016卷)》,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2017年),31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16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60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数据来源:《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省人民政府,2017年);构建起多点多极、体系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参与农户最广泛

区别于主要依托外来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四川省乡村旅游最为突出的特点则是坚持以农民为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使当地农户最广泛地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共享产业发展红利。自发源之初,四川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便始终以本地农民为主要供给者。村民根据家庭资源禀赋优势,可选择经营规模不等的“农家乐”、“农庄”、乡村客栈等综合性接待机构,也可选择开餐馆、旅游产品商店,跑运输等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当地农户通过自主经营、加入合作社、进入农业企业务工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与生计问题,发展的积极性显著提升。近年来,返乡农民通过务工、自主创业等形式参与经营乡村旅游的人数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最强

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依托各地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结合农业自然景观、乡村生活方式、乡土民俗文化等因地制宜打造。这种发展方式避免了简单复制移植城市旅游模式,并且通过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发挥出“农旅结合”的联动作用,有力推动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有效实现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作用。成都市龙泉区万亩观光果园、雅安市名山区万亩观光茶园、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均是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可带动各类农产品的本地消费,促进特色经济作物在产地的销售;同时,农业产业基地的“景区化”也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下田收稻

政府规划引领作用最突出

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促进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就业及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中,政府的规划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略布局方面,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始终将其纳入全省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并结合多项农村重大改革统筹规划。结合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四川现已形成了成都天府农家、川西藏羌风情、川东北苏区新貌、川南古村古镇和攀西阳光生态五大乡村旅游发展板块。在发展规划方面,制定《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2014-2017年)》指导产业发展;在旅游扶贫中,成立了全省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编制了《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和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四大片区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在综合协调方面,省级政府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产业推进;并制定行业标准、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规范引导产业发展。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

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过多年积淀,近年来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全省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在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上,乡村旅游成效极其显著。

有效带动就业,农民收入增加富起来

旅游业具有产业链长、服务涉及面广等特点,是第三产业中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四川全省现有10万户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服务。全省5万余个行政村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村超过5000个,占全省乡村总数的10%,带动1000余万名农民直接和间接受益。从收入总量来看,2016年农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5.3元,占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4%,同比增长12.6%,比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的增速高3.3个百分点。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农户人均纯收入15322.9元,同比增长13.5%,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36.8%(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数据计算)。显著的增收效果使乡村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农村发展条件好起来

四川省的乡村旅游通过带动城市居民在农村本地的消费,一方面,有效激活了农村地区土地、房屋、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外来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者、以及游客的流动也显著促进城市地区人力、资金、技术、文化要素向农村地区的输入,有效改善其发展的要素环境。同时,为支撑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四川各级政府向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投入大量交通、电力、供水、通讯、医疗、卫生等项目,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公共服务配套,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发展条件。

改善生活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必要条件。乡村旅游的繁荣之下,四川众多村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个地区将乡村旅游与农房改造相结合,房屋外观体现本地民俗文化,如藏家新寨、彝家新村、巴山新居等各有特色;房屋内部功能也按照旅游接待的需求而设计。持续多年的垃圾治理、“五改三建”等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已经使农村“脏乱差”的情况发生明显改变,打造出见得到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也体验得到洁净的生活环境,过得上现代文明生活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四川苍溪梨花节

打造优质文化产品,传统乡村文化传下来

四川作为古蜀之地,拥有众多历史悠久、保存良好的古镇、古村以及绵竹年画、彝族漆器、瓷胎竹编、蜀绣蜀锦等多项享誉国内外的民间工艺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技艺和乡土文化深度挖掘并广泛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以绵竹年画为例,它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将年画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打造“年画村”,一方面,带动当地农户经营旅游接待,并结合农房改造,用年画装点农房墙壁、户外围墙等各种景观;另一方面,开发多个主题的年画系列产品,并建立年画展示销售中心、开办年画传习所和培训教室。目前,绵竹年画村专业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乡村旅游在带动当地发展的同时,也使珍贵的年画技艺得以传承和弘扬。

实施旅游扶贫,贫困人群日子富起来

旅游扶贫是四川省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高原藏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有大量贫困村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达60万以上。2016年共有448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摘帽,占退出贫困村总数的19.2%;199个贫困村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9个贫困县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有效带动区域内贫困群众的生计发展,并提升区域的综合发展能力。到2020年,四川省将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力争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惠及全省20%的贫困人口。

四川省乡村旅游兴旺

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四川乡村旅游经历了自发发展、规模发展、规范发展、跨越发展等不同发展阶段,不仅已经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而且探索出了如下极具借鉴和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

乡村旅游必须与农村重大改革相互联动

乡村旅游作为四川省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众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交汇点。四川省将乡村旅游与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农村多项重大改革紧密结合,通过“农旅”融合、产业互动,将乡村旅游的发展嵌入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进程。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助推各项改革的实施。在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政府高度重视发挥乡村旅游在农村各项发展中的统筹作用,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乡村旅游为发展核心进行新村建设规划、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等多项工作。

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川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始终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各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和主体地位,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户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同时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十分注重强化农民主体组织化建设。农民的组织化能有效解决单个经营户规模小、实力弱、发展水平低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向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指导意见》,通过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引导有参与意愿但经营能力、自有资源不足的农户通过闲置房屋、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出资入股合作社,获取财产性收入,分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

政府部门应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从四川实践看,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应重点着眼于顶层设计。条件成熟地区可在各级政府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通过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同时,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地对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并且,政府还应重视行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化程度。2009年起,四川省首次制定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的评定标准,并编制《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1-2015)》。2015年,政府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推出新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包括《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市、区)、特色(乡、镇)和精品村寨的检查验收标准(试行)》《四川省农家乐和乡村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修订)》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业态评定标准(试行)》),有效促进全省乡村旅游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此外,政府也应积极组织节庆活动造势。节庆尤其适合集中呈现乡土生活,传播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的良机。近年来,四川省持续举办“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版)”、“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等多项大型乡村旅游活动,各地也在多个传统节日举办灯会、庙会、文化表演等节庆活动,做到每季、每月活动不断,为吸引客源、聚集人气、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应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带动作用

四川省政府坚持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灾后重建、藏(彝)区富民安康工程等工作深度结合,成功扶持了一批贫困村、受灾村走上“旅游脱贫”、“旅游重建”的道路。例如,阿坝州汶川县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将旅游作为全县产业发展首位,几年内将多个受灾的工业小镇培育成知名的乡村旅游小城,有效带动当地村民的生计发展。在精准扶贫方面,四川省政府近年持续加大贫困地区旅游投入,每年安排70%省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四大连片特困地区”等扶贫重点区域的旅游项目,并将旅游扶贫作为全省17个扶贫专项之一,为贫困村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四川乡村旅游需要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乡村”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寄托着人们渴望远离市井,置身田园的向往。四川乡村旅游的繁盛发展,无疑为全国打造色彩斑斓、诗意栖居的“桃花源”提供了重要借鉴,但随着乡村旅游逐步从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从简单粗放向精细品质,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联动转变,四川乡村旅游也面临同质化严重,特色化不足;文创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等制约,亟需提质增效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四川未来乡村旅游的跨越发展应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重点突破:

一是加快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不同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谋划应注重独特性、文化性和人性化,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新型产品业态。抓住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的契机,大力发展民宿旅游。结合“双创”改革,积极扶持返乡农民、返乡大学生及青年创业者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二是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乡村旅游营销推广、旅游服务、客户管理、行业监管等信息化建设。借势农村电商,加快特色旅游周边产品的研发,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三是进一步强化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力军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用“绣花功夫”精准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示范点建设、产品开发等重大工程,为乡村旅游更有效地发挥脱贫增收功能提供基础性支撑。

作者简介

郭晓鸣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骆 希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