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绵竹有个年画村
2017-11-02 14:50:49 来源:《新西部》杂志2017年6月上旬刊

绵竹的木版年画是四川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游客到绵竹如果只品尝到了剑南春美酒,没有到年画村走一走,等于只了解了绵竹的一半。绵竹年画已经成为整个绵竹市农家乐的一张名片了,看得到年画的地方,就一定有农家乐。

由苏州市震后援建的年画村,绿树翠竹间错落有致的黑瓦白墙,既有川西北民居特色,房前屋后的池塘曲径又不乏苏州园林的精致布局。一条绵延80余公里的沿山乡村旅游带,将汉旺、九龙、土门、遵道、广济等乡镇串连起来,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多姿多彩的绵竹年画,更能体验到当地居民令人艳羡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

绵竹年画村

“过去到乡下,什么时候转累了,随便找一户农家歇歇脚,吃顿家常便饭,很正常。现在游人多了,如不提前预定,到时候不一定能吃上饭。”5月份,四川绵竹的朋友电话里这样说。

到了绵竹,听到当地人这样“吹”:我们绵竹闻得到酒香,看得到年画,吃也吃得,耍也耍得,要多安逸有多安逸。仿佛不喝二两剑南春,不买一两幅绵竹年画就不算到过绵竹。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短短一天的绵竹之行,也算是体验到了川味十足的农家乐,也深为绵竹年画村前世今生的变迁所感慨。

剑南春与木版年画

从成都出发,沿成(都)绵(阳)高速复线行车约一个半小时,便有人喊道:“绵竹到了,看,这就是年画村!”

只见公路旁一片干净整齐的民居映入眼帘。再近一点,可看到绿树掩映中的房屋一律黑瓦白墙,墙壁上画着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图案。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绵竹年画的一种,在绵竹乡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会有年画的,题材有“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五子登科”、“连年有余”等传统题材,也有“文明家风”、“爱国”、“敬业”、“法制”、“诚信”等现代题材。

这里也是通往绵竹市的高速出口,按照朋友的建议,下了高速后并没有立即去年画村,而是直奔绵竹市区。

绵竹是四川省德阳市的一个县级市,过去一直称绵竹县,因此,许多人仍将市区称作县城。我们从市区南大门进入这座有名的川北小城,扑面而来的是无处不在的酒文化。无论是大街两旁的灯箱灯柱、跨街的拱形广告,还是市中心绵竹广场的草坪四周,都有展示剑南春历史文化及生产工艺的图形和文字。

记者注意到,在别的地方说起名酒,往往会说“四大名酒”、“五大名酒”,甚至“十大名酒”,而在绵竹,人们只提“三大名酒”,即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合称“茅五剑”。号称“茅五剑”之一的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发掘,曾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绵竹因此也被誉为“酒都”。

绵竹市政府驻地剑南镇即是剑南春酒的产地。酒因地名,地因酒名,这在全国除了茅台镇之外,再无此殊荣。

绵竹市还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益老号”酿酒作坊,打造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剑南老街”。朋友告诉记者说,“剑南老街”以至整个绵竹市的主要元素,除了酒,还有画。

据介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起源于北宋,明、清两代进入繁盛时期。有资料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从业人员达千余人,年产年画上万份。绵竹的年画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地。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一起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绵竹木版年画一直深受外地游客喜爱,并已被列为四川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当地人说,如果到绵竹来,只品尝了剑南春美酒,没有到年画村走一走,等于只了解了绵竹的一半。

震后重建年画村

年画村属绵竹市孝德镇,距绵竹市区5公里,西距省会成都83公里,东距绵阳不到70公里。目前,年画村是国家4A级景区,又是绵竹及周边的绵阳、德阳、成都等地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据一家农家乐的女主人介绍,以前并没有年画村这个名字,他们这个村子原来叫射箭台村。早在2006年3月,绵竹市即决定在著名画师、绵竹年画南派掌门人陈兴才的家乡射箭台村建设年画村。但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年画之乡绵竹市损失惨重,许多因年画出名的村庄几乎被毁殆尽,绵竹的年画博物馆也因受损严重而关闭。射箭台村的年画村也不例外,大量制作年画的工具、资料、雕板及成品年画被损毁。

孝德镇党政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震后恢复重建时,政府计划在原射箭台村的基础上,将邻近的大乘村和石墙村合并,建成了如今行政意义上的年画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苏州市当时被确定为绵竹孝德镇的对口援建城市。因为苏州也是有名的年画之乡,又以园林著称,因此援建者就产生了将绵竹年画产业发扬光大的想法。年画村重建时,就是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规划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450亩,目的是将年画产业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如今,漫步在画一般的年画村,绿树翠竹间错落有致的黑瓦白墙,既有川西北民居特色,房前屋后的池塘曲径又不乏苏州园林的精致布局。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绵竹重建工作时曾夸赞江苏的援建者说:“你们把苏州园林搬到这里来了。”

年画村的商业街按照前店后坊的模式统一建设,这里有年画传习所、年画展示销售中心、年画培训教室、老艺人工作室、实习基地等等。年画村经常会举办各种“精品年画展”,游人不仅能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年画,还能近距离地观看年画艺术家现场作画,了解绵竹年画的创作过程。

年画村村委会年轻的村干部小赵告诉记者,年画村的农家乐在当地远近闻名,绵竹年画无疑是一块金子招牌。在这块招牌下,年画村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射箭台村,到后来的大乘村和石墙村,再到更远一些的茶店村,对外都称年画村。外地人不怎么记村名,只要看到墙壁上有年画就说到年画村了。当地的朋友说,实际上绵竹年画已经成为整个绵竹市农家乐的一张名片了,看得到年画的地方,就一定有农家乐。

年画村里的农家乐

年画村到底有多少人从事年画产业?孝德镇政府工作人员给记者提供了一份几年前的数据,显示年画村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已上千人,除了传统的年画样式,还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等上百种年画品种,年画产量也从最初的年产4000幅增加到3万幅,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年画从业人员的年人均收入也达到2万元。

当地的画师介绍,绵竹年画又分南北两派,南派善画仕女、童子等题材,主要在画案上画,材质为特制的年画纸张;北派善于在户外作画,常在外墙立面和照壁上画,画面尺幅比较大。绵竹年画内容广泛,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风情、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都可以入画,其中,秦琼、尉迟敬德以及钟馗等传统的“门神”题材深受当地人喜爱。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在制作工艺上,既保留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又有唐代之后雕版印刷年画的风格。绵竹年画和中国其它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但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是个轮廓,其余全靠人工彩绘。因此,绵竹年画的魅力就在于,同一幅木版,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画幅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

绵竹年画的这个特点,使其在民间很容易推广。记者看到,一张“门神”年画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由画师将刻好的画版分发给村民,让村民流水作业,每人描摹不同的部位,这样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一幅经过多人、多道工序的“门神”年画就会完成。

喜欢涂鸦的游客,往往会忍不住手痒,要自己动手完成一幅“自制”绵竹年画作品。完成这样一幅可以署上自己名字的作品,成本只需要30元左右。这也是年画村农家乐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外地游客在欣赏了当地的田园美景和品尝了当地特色美食美酒之后,往往会带一幅自己喜欢的绵竹年画回去,既可作纪念品,也可作馈赠亲友的文化礼品。

当然,在年画村里从事年画制作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多数村民在家办起了农家乐,成为乡村旅游的从业者。“道理很简单嘛,吃饭的人总比买画的人要多。看画不用掏钱,但看画的人总要吃饭的。所以,我们这里馆子特别多,哪里有年画,哪里就有饭馆。游客多了,我们也不用外出打工了。”我们就餐的那户农家乐的女主人泼辣干练,说话直来直去。

“我们当地人已经司空见惯了,到乡村旅游并非是去欣赏年画。这几年人们已经习惯了到农村郊游,节假日,三五亲朋好友,或一家人,驱车到郊外踏青、登山,或在农家乐喝茶、聊天,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和乡村慢节奏生活。”当地的朋友说,“现在,农村好玩的地方多了,不仅仅是吃个农家乐、钓钓鱼、打打麻将、喝喝茶那几样子了。”

据朋友介绍,绵竹市有一条沿山乡村旅游带,绵延80余公里的沿山公路,将汉旺、九龙、土门、遵道、广济等乡镇串连了起来,那里的乡村旅游也很有特色,不仅能欣赏到多姿多彩的绵竹年画,还能参加时尚的户外运动,尤其是九龙镇旅游景区,有专为游人和登山爱好者修建的登山道,有滑草场和山地自行车骑游训练基地,有惊险刺激的滑翔伞基地,还有占地300多亩的四季花田,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若是天气晴好的假日,这一带就十分热闹。公路上的车一辆接一辆,沿途的农家乐更是家家爆满,如不提前预定,很可能中午吃不上饭。

记者注意到,在孝德镇的乡间公路上,竟然有骑行的“专用公路”,这在别的地方并不多见。身临其境,不得不为这里优美的环境赞叹,也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赞叹。农家乐,乡村游,不仅仅是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应该是当地居民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的样板和写真。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