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宁强:来自汉江发源地的生态报告
2020-01-06 11:03:22 来源:《新西部》杂志2019年11月上旬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宁强县排除万难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当地群众也付出了退耕还林,禁限养、种与关停限企业等昂贵代价,从而使全县实现了从水源核心地涵养到全域化保护的过渡。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宁强县难以为治理设施建设和运维提供足额资金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缺口巨大。如何让水源地群众付出的代价得到合理补偿?如何让优质的生态环境长久持续保持下去?成为当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驱车驶出京昆高速宁强出口,一进入宁强县城,就能看到公路右边高处悬挂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标识牌。

宁强是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门户,县城距离陕西与四川交界的棋盘关不到20公里。从古至今,宁强都因具有南北交汇、襟陇带蜀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极其重要。而作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宁强也一直被誉为“三千里汉江第一城”。


最美汉江源。宁强县摄影艺术协会和汉源街道办志愿者每月到汉江源清理垃圾杂物,宣传引导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摄影/郑小兵)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启动,宁强便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引来世人关注的目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年后,宁强县为保护水源地交出了一份令各方都很满意的答卷。据汉中市环保部门公布的检测数据显示:汉中有国控地表水断面1个、省控地表水断面1个、市控地表水断面3个、县界考核断面3个,各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中功能区划类别标准,其中烈金坝为一类水体,其余均为二类水体。县城区小河、二郎坝2个地表水水源地所测项目达标率100%,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这样的答卷,是宁强百姓付出昂贵的代价换来的。

从旧汉源到新汉源

提起汉江源,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水经注》的记载: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以嶓冢为分水岭。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

现代水文学则认为汉江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漾水源出陕西省宁强县北嶓冢山,亦曰东汉水。东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水始为汉水。陕西省志以此源为正源。

沮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黄花坪,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入庙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阳县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流入留白河。白河汇入后转东南复入勉县境,至沮水新铺坝始称汉水。沮水全长130千米,沮水流域面积174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37亿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历史上称其汉水古北源。湖北省志以此源最长为正源。

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家坝村,于勉县铜钱坝江入汉江,河流流经宁强县城。远眺河流玉绕如带,故名玉带河。解放前和解放后一度把县城所在地称玉带镇。玉带河处在大巴山腹地,干流长101.1千米,流域面积83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

从宁强县城出发,沿着国道108线向西南方向行驶10多公里,就会看到公路的右侧出现一个小瀑布,瀑布左边的石头上刻着“汉水源头”四个红色大字。此地现属于汉源街道办事处,与人们印象中嶓冢山位于宁强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大安镇汉源村完全不符。

那么,为何这里也会是汉江源头呢?

宁强县汉源街道办在汉江源头放生人工养殖大鲵500余尾,改善提升生态环境。(摄影/郑小兵)

原来,在近几十年里,国内水利方面的专家多次踏勘论证,对汉水源头多采用南源说。1989年版《辞典》解释说,汉江源头即宁强县玉带河上游的箭竹岭。若从川陕交界处的山谷延着河流溯源而上,只见玉带河水顺山势泻下,溅珠喷雪,声若琴筑,登奇峰怪石,穿苍松翠柏,最后一道瀑布的崖壁上赫然镌刻着“汉江源”三个大字。这里被称为新汉源。

1995年版的《宁强县志》记载:“玉带河是汉江的源流,发源于宁强县城西北箭竹岭水池垭。境内干流长87.5公里。”此后,宁强县投入数百万元,打造汉江源旅游景区。城关镇也更名为汉源镇,也就是现在的汉源街道办事处。

最具权威性的官方定义来自2011年10月26日,在西安召开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普查办河源考证座谈会上最终确定:宁强县玉带河上游的箭竹岭为汉江源头。因为在国内外对江河源头的认定有四要素:一是历史资料记载;二是“水量唯大”;三是“河源唯远”;四是水源与主河流向是否顺直。从这四个方面综合来讲,汉江的源头在汉中市宁强县无误。所以2012年度进行的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水文界的一致意见是:以南源玉带河为汉江源头。

此后,嶓冢山的白岩湾被当地人称为“古汉源”,而玉带河上游的箭竹岭被称为“新汉源”,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头。这样,新汉源箭竹岭水池垭所在的汉水源村,就成了“汉水源头第一村”。村子里由此还出了“汉江流域第一户人家”。

从限耕、限养到绿色产业开源

从108国道拐入去往汉水源村的通村公路是按二级公路标准修建的。汉源街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条通往汉水源头保护生态、方便旅游的公路8.6公里,是汉水源开发一期项目的重点工程,由国家开发银行投入近4000万元修建。

这个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村子,2015年由原来的赵家河村与马家河村合并成为现在的汉水源村。全村由13个村民小组583户人家组成,其中就包括“汉江流域第一户人家”的张邦贵家。

张邦贵一家是村子里住在离汉江源头最近的一户人家。据村支书王光俊讲,虽然去年老人去世了,但他对全村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现在,只要看到有游客带来生活垃圾,村民就会主动上前对他们说,这里是水源地,走的时候请带走垃圾。”

汉水源村不仅是南水北调水源地,还处于汉水源湿地公园核心区域。王光俊说:“这些年为了保护水源,我们村实行了禁矿、禁砍、禁养的‘三禁’措施。别的地方是控制养殖,我们村是彻底不准规模养殖。就连村中村民散养的家禽也是有数量限制的。比如:每家每户养鸡不能超过5只。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动物粪便污染水源。另外,为了涵养河道,附近的耕地也限制了耕种。”

汉江源——玉带河七里坝“龙湾”。(摄影/郑小兵)

据王光俊介绍,汉水源村取缔了所有对水源头有影响的产业,包括主导产业食用菌。过去,食用菌产业每年都能给村民带来稳定的收入,但食用菌生产会对植被造成一定破坏,威胁到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就被村上取缔了。村民们一开始很有意见,但通过反复做工作,村民们才依依不舍地放弃了这个产业。

汉水源村现有林地3.8万亩,2009到2015年间,为了保护水源地,退耕还林1809亩,如今这些林地都已转为生态公益林。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汉水源村生态公益林是有政府补偿的,但补偿标准非常低,每年每亩仅为13元。村中林地最多的农户有300亩,每年的补偿款仅有3900元。

如何做到既保护汉江源的水质,真正让一江清水送京津,又能让付出生态代价的村民获得应有的收入呢?最近几年,宁强县政府及当地干部群众都在尝试摸索一些出路。

王光俊说,“我们现在采用了一个‘公司+农户’的模式。”汉水源村将河道两边一千多亩耕地采用土地流转的形式,按每亩地每年500元的价格流转给县里的汉羌源公司,种植茶叶和中药材。王光俊说,种植茶叶和中药材后,对河道的涵养效果特别明显。“过去一下雨河道都是泥糊糊,现在下暴雨后,水也比较清澈。这样一来水土保持了,村民也满意了。”

村民满意的就是收入增加了。土地流转后。村里年纪大一点的可以在企业的园区中务工,有了一定的固定收入。青壮年则外出务工,每户平均收入3万元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村民们付出的生态代价。

进入汉水源村,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都醒目地摆放着黄色和蓝色两种垃圾桶。王光俊说,以前村民没有垃圾回收的观念,2016年开始,县环保局在整个水源地开始试点推广垃圾分类和统一回收,汉水源村自然首当其冲成为试点。全村一共投入了300多个大型垃圾桶,1000多个小垃圾桶,另外还投入了6个大型垃圾箱,形成村上收集-乡镇集中转运-县上统一掩埋的垃圾处理运行程序。

汉源街办还给村里配了6名环卫工,8名护林员和2名巡河员,负责村道、河道垃圾清理和卫生监督工作。村上制定了环境卫生公约,印制了环境保护倡议书发放到各家各户。汉水源村家家户户从大人到小孩,都形成同一个理念:保护水源很重要。

现在,王光俊和村民们又有了一个盼头,他们盼着汉水源二期开发尽快启动,让群众吃上旅游这碗饭。“保护水源地制约了村子的发展,惟一的出路就是旅游。”汉水源一期开发中,县政府整合了2500万元的资金,修建了汉江源头入口景观、人行步道和附属设施,并通过苏陕协作项目对村中农户的房屋进行了包装,吸引来了一些游客。但是,由于其他各方面的硬件设施还没有建成,游客数量并不多,村民们只能卖些土特产,无法开展其他旅游项目。王光俊和村民们期待尽快启动二期工程,设施好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游客才能多起来,村民们的收入才能进一步增加。

从水源核心地涵养到全域化保护

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受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的总趋势控制,干流大都自西向东流动。也就是说,水资源的源头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大部分都是贫困地区,汉江水源地正是如此。

秦巴山区不仅是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区,又因是南水北调等工程的水源地,成为被国家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区域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

宁强县就极具代表性。这个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交汇地带的县城,境内山区多分布在海拔1000-1800米之间。宁强县水资源极其丰富,多年平均地表自产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过境客水56.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径流量是汉中市均量的1.29倍,陕西省均量的3.8倍,全国均量的2.05倍。

除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宁强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产8类31种200余个矿点,已探明储量6类18种,矿产地26处,总蕴藏量达3.09亿吨,名列汉中市第二位。宁强与略阳、勉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出产地之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之前,矿产资源开发一度是宁强县工业的主要支柱之一。

宁强县不仅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还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退耕还林保生态,一江清水送北京,成为宁强县近些年一切工作的主调。目前,全县已经完成了从水源核心地涵养到全域化保护的过渡。

从宁强县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几年,全县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汉江综合整治等方

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修复优先的生态优先原则,是宁强县这几年的工作重点。全县统筹推进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开发建设生态环境等保护任务,推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同时,严格执行市上出台的《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严格管控生态环境,引导“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

宁强县的白岩河、三岔河、导岭河三个项目区,8条小流域被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项目已全部竣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84平方公里。2016年实施的舒家河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6平方公里。

宁强县制订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中预计投资71199万元的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等六大类项目,正按计划如期实施中。

为了落实汉中市实施的汉江水源地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强化主体功能区在国土开发保护中的基础作用,宁强县采取了优先发展循环、绿色清洁产业。特别是新的投资项目方面优先进行环境评估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杜绝有害生态环境的项目落户宁强。在技术改造方面优先采用环保新技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

宁强县建立了一个近中远期的循环产业规划,投资5.4亿元建立了一个以循环经济为主的产业园区。近期以农副产品、食品饮料、中药材加工为主;远期以医药、生物工程、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为主。到目前为止,产业园区有34个企业进驻,工业产值约40亿元。

对河湖两岸的保护,宁强县按国家的要求,建立以河湖长制统揽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采取河长主治、源头重治、工程整治、依法严治、群防群治的“五治”措施,先后出台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实施方案》《工作细则》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等政策文件,建立了河长制、湖长制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的综合管理机制,着力构建起河长湖长统筹落实、河湖警长执法、民间河长监督、专职人员保洁“四员共治”工作体系。县级河长3名,镇、村河长112名,河道警长8名。

从2013年实施汉江综合整治以来,全县共投资1.26亿元,新建堤防21.44公里。还投入4402万元,修建水力自控翻板桥闸综合治理工程五处,形成人工湖面33.25平方米,汉江水质环境明显有了好转。

从1999年起,宁强县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全县完成退耕还林32487公顷。其中退耕造林16433公顷,荒山造林13653公顷,封山育林2401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累计实施飞播造林99个播区,目前成林面积46667公顷,成林面积居全省第一。同时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47780公顷,营造天保工程公益林28400公顷。

宁强县同时还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优势,发展经济林业产业,让退耕还林的农民从中获取绿色收入。目前全县形成了“经济林种植、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苗木花卉”的林业发展体系。2018年,全县实现林业产值9.66亿元。

作为核心水源地,宁强县的污水和垃圾最能直接影响汉江水质安全。从2015年开始,全县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20座,建设垃圾中转站8座,计划到2019年年底,全县实现所有镇办标准化生活垃圾填埋全覆盖。全县还建成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5座,排污口整治3处。城区污水处理厂标准改造、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站建成投用。沿江2个街办的配套污水管网、4个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

宁强县按国家的要求,建立以河湖长制统揽水生态环境。

对沿江流域工业电源、生活排污、畜禽养殖等开展涉水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建立起水源地水质监测评估体系。清理整治了“散乱污”企业20家,淘汰落后产能2家,核发排污许可证28个,对14座尾矿库环境安全管理情况开展全面排查。

宁强县还采取措施,一方面鼓励农民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另一方面,严禁使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超标肥料和高残留农药。全县投资592.5万元,对113家中小型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进行整治,对河道两岸禁养范围内的养殖场进行补偿后关停。

到2019年,全县累计关停矿山探采、治炼、建材及限批养殖企业共36家。

作为水源地核心区域,过境的危化品运输也是潜在影响水生态的危险之一。为此,宁强县建设了县域应急体系,对108国道危化品运输车辆建成了GPS智能管理平台系统。建成县级突发环境应急物资库,特别是在棋盘关段修建应急池,还同毗邻的勉县、南郑与四川广元建立了跨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

全域化的保护并不只能是关停和限制产能,还要注重生态的修复与治理。宁强县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规划了汉水源湿地公园,南起汉水源头,东至铁锁关镇,总面积约1508公顷的规划区域内,湿地面积占到了约72%,使得玉带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2013年以来,宁强县规划了对南水北调中线汉江源头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及玉带河汉水源湿地公园建设规划等项目,投入资金1.6亿元,新建堤防22公里。规划中重点实施了大矛坪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项目,同时,还进行了宁强丹江口市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与县城玉带河、汉水源湿地高寨子、白龙湖试点工程,宁强境内汉江水质有了明显好转。

谁为水源地生态保护代价买单?

与全国所有的县域一样,宁强近年来也编制了“生态立县、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文旅兴县、工业强县”五大战略规划,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五大战略中的项目带动、文旅兴县和工业强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江水源地各项保护措施的制约,大多只能是“纸面文章”。

据宁强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按照《陕西省秦岭保护条例》中海拔1500-2600米秦岭为旅游限制开发区的规定。去年到今年,汉水源湿地公园对在海拔1500米以上修建的旅游设施进行了拆除。而事实上,宁强县很多旅游景点都处在海拔1500米以上,这样一来,整个县域被限制旅游开发的范围就非常大。

从工业立县的角度来看,宁强县本来是秦巴山区深处矿产资源丰富的一个县,其中金属矿有铁、铜、锰、金、镍、铅、锌、铬、银等10种70余个矿点;非金属矿有磷、硫、重晶石、蛇纹石、花岗岩、铝土、海泡石、大理石等12种20余个矿。过去,全县的工业主要依赖于矿产开发与化工、小冶炼技术。但是,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后,为了保护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全县严格控制了矿产资源开发和冶炼企业的发展,依法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和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关停和淘汰原来发展基础较好的化工、制药、造纸、化肥、水泥等行业,先后取缔和关停小选金、小造纸、小冶炼、小电镀等企业和生产线,加上部分将要关停并转的企业,全县不仅财税收入大幅度减少,也直接影响到当地就业人数,而且还要承担关停企业需要补助的费用。

由于生态保护大大抬高了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致使许多项目不能在宁强落户。与此同时,汉江水源区内的企业达标排放要求比其他地区高,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部分区域发展,增加了宁强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另外,从农业角度来讲,由于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农民增收严重受限。据农技部门肥料试验,农作物第一年在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情况下,产量下降30-40%;第二年继续不使用,产量下降40-50%;连续两年以上不使用化肥、农药,产量下降60-70%,甚至绝收。据陕西理工大学胡仪元教授估算,可以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000元。而且近几年不断加强的农业源污染防治,实施的禽畜禁养,推进的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水土流失,都在提升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粮食产量增速。

在调研中,诸多行业与部门都反映同一个问题:生态补偿远远不足。据了解,陕西省已初步建立起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与标准,但现行补偿金额远低于治理资金投入。宁强县地方财政收入有限,难以为治理设施建设和运维提供足额资金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渠道窄、压力大。

针对这个问题,有专家建议,从国家层面应考虑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缺口较大的实际,加大对南水北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额度,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比例,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切实减轻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财政配套,根据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的保护需要,按年度适当调整增加协作资金额度,进一步加大南水北调受水区对水源区的生态补偿力度。

据调查,现在的补偿分配方式未对源头控制建立激励机制,仅针对上游城市污染下游城市进行补偿,而宁强县位于汉江源头,缺少应有的激励待遇。此外扣缴的补偿资金用于水质改善明显地区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而宁强县水质本身长期保持优良,改善难度极大,反而形成了源头长期向下游提供优质水,却基本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的局面。

专家呼吁,从国家层面上,应建立针对宁强县这样的水源区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统筹建立按水计量、优质优补、劣质受罚的双向水质补偿机制,切实增强水源区加强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弥补水源区因保护水质牺牲的发展机会。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水源区生态保护。

另外,目前宁强县的生态补偿以资金为主,其他补偿形式暂时没有取得进展。宁强县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缺口巨大,虽然已在县城和大安镇等四个乡镇建立了污水处理工程,建立了县城垃圾填埋场,但其他12个乡镇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还未建成。县城的垃圾处理场始建于2005年,城镇人口快速发展,垃圾处理场目前超负荷运行。而且新建居民区迅速扩展,垃圾处理厂的搬迁也势在必行,估算需7400万元,目前资金缺口较大。

那么,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谁来补齐?无论是宁强县,还是汉中市,都呼吁在国家层面能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