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洋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2020-01-06 16:09:43 来源:《新西部》杂志2019年11月上旬刊

洋县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同时也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洋县早已被封死,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发展有机产业的绿色道路。

从受保护环境之累长期贫困,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洋县发展有机产业的成功实践,成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范本。

11月11日,洋县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评估确定,正式入列国家农业绿色先行区,这也是第二批入列名单中陕西省内惟一一个,标志着洋县在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环境改善、有机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是该县长期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循环发展的必然结果。

汉江在洋县境内流经84公里,从湑水镇西南沙河口起,经13个乡镇,接纳22条支流,于黄金峡镇渭门村关沟口东流入西乡县境。

为了让源头水更清,汉中市对产业发展实行限制性措施,不允许水源地保护区有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存在,更不允许有工业污染企业存在。此外,严格限制矿产开发和农药使用,严重影响该市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而对于洋县来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最后的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姚家沟被发现之时,洋县便开始面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平衡的问题。

从拯救朱鹮到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洋县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持久而又坚定。

破解“绿色贫困”

洋县拥有钒钛磁铁矿、膨润土、石墨等矿产16种,其中石墨储量及品位均居全省第一。但是为了保护环境,洋县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开矿、不能开展大型工业项目,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发现朱鹮后的二十年间,洋县每年农作物减产、地方财政减收,损失达2000多万元。”洋县有机协会会长李天刚说,“那时,捧着金碗讨饭吃,我们深陷‘绿色贫困’泥潭。”

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洋县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杜绝污染企业和高能耗污染企业进入。据洋县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站站长刘武强介绍,该县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行业坚决禁止进入,先后否决项目6个,减少投资约5亿元左右。

洋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同时,洋县大力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产能企业。十多年来,该县共关闭涉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的硫酸、造纸、玉米淀粉加工、皂素水解物生产线18家,关停矿山开采、粘土砖等生产线32家。

为走出“绿色贫困”的泥潭,洋县于2003年开始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按照“绿色有机崛起”的理念,依托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编制了《洋县生态示范建设规划》,将全县划分为秦巴山地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秦岭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控制区、巴山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控制区、平坝生态经济区和城镇生态经济区5个生态功能区,着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全面发展,努力建设陕南旅游名县、经济强县。

2004年,随着国家《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陕西明确陕南要以绿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和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05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安芷生、山仑、李佩成4位院士到洋县实地考察后,向陕西省决策咨询委提出《在洋县朱鹮保护区建立我省有机食品产业基地》的建议。4位院士达成共识:“洋县是中国境内发展有机产业的最佳区域。”

在专家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洋县朱鹮保护区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出台。自此洋县开始探索一条以保护促发展的新路径,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学校的专家教授举办讲座、技术培训260余场次,普及有机标准和技术,培训农民6万人次,为有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2010年,洋县成立有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有机产业发展办公室,组建有机产业监控大队,编制了《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龙头带动,规范运作;打造品牌、扩大宣传”的有机产业发展32字方针,建立“县有办、镇有站、村有员”的三级监管网络,一场轰轰烈烈的有机产业大战迅速展开。

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洋县每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3000万元;出台《有机产品认证及肥料采购补贴管理办法》《获得名牌产品企业奖励办法》等多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监管网络机制和退出认证机制;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为有机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运行模式。出政策、投资金、创品牌,聚集生产要素向有机产业集中发力,同时,积极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对有机生产企业实施贴息贷款、项目支持、奖励补助、土地配置等政策扶持,有效带动了康原农业、双亚粮油、景柱香菇等一批有机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洋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厂区(摄影/呼东方)

围绕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洋县及时制定出台70多种主要农作物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并在全县设立有机农资配送中心和定点经销部,严禁非有机投入物流、基地和生产线,确保有机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建立“不合规产品退出认证机制”,规范市场运营和产品标志、标识使用,确保有机产业健康发展。

为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洋县还及时启动建设总投资21.8亿元、占地3750亩的集有机产品加工、科研、贸易、物流信息为一体的有机产业园区,招引超群医药等12家有机生产企业入驻园区,有机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

如今,洋县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有机产业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物资供应、营销网络、质量追溯、监督管理和诚信保障体系,成为全国首批、陕西惟一的“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也是西北地区生态原产地产品受到保护数量最多的县。

2019年4月,以“县域有机品牌创新之路”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有机大会在洋县举行,该县有机产业发展的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

截至2019年9月,洋县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4大类79种14.1万亩,培育有机生产企业29户。有机产业总产值达到10.68亿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

打造区域品牌

“有机产品从种子到产出,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机的。”洋县有机办有机认证科科长肖向东说,“有机产品需要好的水质、空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在产品生长过程中,要使用有机肥料和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农药。”

15摄氏度左右的平均气温、充沛的降水是大自然对洋县最慷慨的馈赠。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为发展有机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为保护水源所做的工作,也为发展有机产业奠定了基础。

2012到2015年,洋县于巩家槽、龙王沟、草坝三个项目区实施3条小流域治理,共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2.3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100%。洋县水利局干部杨鹏说,该项目完成时,洋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植被得到恢复和改良,林草覆盖率从50.5%提高到70.53%,自然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随着水保各项防治措施效益的发挥,可有效调节地表径流,使项目区河流的水流量和山泉增加,提高了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土壤养分流失,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使土壤渗透性和抗蚀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善了洋县的农业生产条件。2015年“丹治”工程二期项目完成时,洋县土地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土地产出率增长到50%,商品率达到50%以上,做到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比例合理,布局恰当,达到了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建成了能满足群众粮食需要的基本农田和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林、果、牧等商品生产基地,到治理期末人均基本农田达到了1.05亩,人均生产粮食达到了545.48公斤,农业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6022元增长到期末的7971元,比治理前增长了32.36%。

洋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红薯基地

光有优秀的生态条件还不够,为确保有机产品质量和运营安全,洋县在有机示范区内推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并组织专业人员编印了《洋县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出台了70多种主要农作物的有机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积极构建县、镇、村有机产业监控网络,在县城设立有机农资配送中心,在相关镇设立6个有机农资定点经销部,严禁非有机产品投入物流、基地和生产线。

建立“不合规产品退出认证机制”等措施,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用规范的管理打造产业品牌形象,使得洋县有机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产、加工、营销、监管、追溯等产业运行体系。

据肖向东介绍,洋县组织全县29户有机企业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合作机制,基本建成十大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10条有机产业标杆加工示范生产线,发展有机稻米、薯类果品、食用菌中药材、林特产品、畜禽产品五大区域特色产业,带动1.5万户贫困群众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

洋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主营有机薯类食品、稻米系列产品的企业,建有年产3000吨有机红薯粉条和5000吨有机稻米生产线各1条,分别在槐树关镇和龙亭镇设有机红薯种植基地2520亩、有机稻米种植基地1596亩。据副总经理王亮介绍,该企业组织的合作社,以“订单农业”的形式,每年免费为农户提供红薯种苗、稻谷种子、有机肥料、开展技术培训,并按高于市场价15-20%的价格回收产品。

这种抱团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企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洋县有机生产示范区内20万农民受益,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洋县还对有机生产企业实行配套优惠政策,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园区聚集和龙头带动作用,使朱鹮黑米酒业等一批有机生产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使洋县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有机产业集群。

当人们总能将“有机产品”与洋县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洋县也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构建以县域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区域公有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洋县农产品品牌体系。按照“区域公有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双品牌模式,积极开展全县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

洋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大米车间

“洋县朱鹮生态有机品牌”便是洋县着重打造的公用品牌。有机生产企业组建产、销联合体,统一使用“朱鹮”商标。目前该县已注册包括稻米、红薯粉条、黑米酒等产品的“朱鹮牌”商标六大类50余种,有机稻米、黑谷酒、黑米醋等7个产品荣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洋县黑米”“洋县红米”“槐树关红薯”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部分产品已打入东南沿海市场,有机黑米酒被列为自营出口产品,远销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洋县朱鹮生态有机品牌”则以70.57亿元的品牌价值稳居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

肖向东认为,尽管洋县在有机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特色有机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生产还需要一个过渡过程;二是洋县远离城市群,有机产品的“优质优价”效应短期内难以充分显现;三是县内暂无省级以上产品检测中心、实验室,企业尚未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产业发展和产品质量的自检能力较为薄弱;四是受“富生态、穷经济”影响,

把洋县有机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尚需时日。

发展循环经济

“可持续有机产业一定得是循环农业。”肖向东说,“优质的空气、土壤、水是生产有机产品的前提,同时,有机产品使用的有机肥料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又创造了生产有机产品的条件。也就是说,好的环境是生产有机产品的条件,而有机产品反过来又有利于保持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善循环。”

如今,洋县已建成年产5万吨的两个有机肥厂,正在筹建1个年产5万吨的有机饲料厂,分别认证了3个有机猪、有机鸡、有机鱼养殖场,有机产业循环链条初步形成,基本达到有机产物“无剩余”,污染物质“0”排放,生态循环可持续。

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突破口,洋县持续推进有机产业基地和有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县域内农业产业企业改革,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企业经营的主攻方向,不断开发生产各类新型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持续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认证登记“三品一标”。2018年,洋县新发展黑米5万亩、蔬菜2.3万亩、果园3730亩、茶园1000亩、魔芋3.9万亩、食用菌20万架500万袋、中药材5.2万亩,出栏禽畜60万头(只),农业总产值达45.8亿元。

同时,依托县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洋县不断把持续向好的工业发展态势推向循环经济、生态工业态势,逐步实现工业发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培育以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为引擎的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围绕有机食品、清洁能源、特色矿产、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综合开发利用资源。谢村生态工业园区、城东有机食品产业园区、桑溪矿产工业园区正常运营,现代材料产业园跻身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首期200万吨废石综合利用项目建成试产,日处理30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实施;去年新培育规上企业11户,完成规上企业总产值126.8亿元、同比增长18.6%,实现增加值39亿元、增长13.5%。

2019年10月16日,位于洋县谢村镇循环经济园区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始正式接纳生活垃圾进场。该项目是洋县政府响应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号召、助推地方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招商引资BOT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由洋县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经营三十年后,无偿转交给政府。该项目于2017年11月27日注册成立,厂区总用地面积55.2亩,使用的是世界领先的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

龙亭田园综合体稻田艺术创意种植景观

对这一技术来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运到这里的垃圾烧出了循环经济,用来发电、制肥、做建材,几无残留。

所有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垃圾全部密封式直运,防

止抛洒滴漏和臭味逸出;垃圾进入后卸入密闭的垃圾贮存仓,采取严格的密封措施,垃圾贮存仓始终保持负压状态并抽取垃圾贮存仓的空气进入焚烧炉燃烧,确保臭气不会外逸。

生活垃圾含水率较高,进入焚烧厂的垃圾,按照严格的堆放方式堆放沥水,并且在垃圾贮存仓内停留五到七天,将这些水分基本沥干。在沥干水分的过程中,垃圾不断自然发酵,垃圾中有机物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厨房垃圾,如菜叶、瓜皮和果壳等,容易被微生物分解腐烂,在厌氧环境中很快能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并产生可燃沼气,利于燃烧。

生活垃圾进入焚烧后,先在密闭的垃圾储存仓里堆放、发酵(提升垃圾热值)、均化,然后进入焚烧炉焚烧,在焚烧过程中对垃圾进行充分翻动和混合,确保燃烧均匀与完全,控制炉膛内烟气在850摄氏度以上的滞留时间不少于两秒,保证二恶英的充分分解。燃烧控制采用自动燃烧控制系统,如检测到炉温低于850摄氏度,自动肩动助燃系统助燃,保证炉温。该项目二恶英等主要环保排放指标远低于欧盟标准,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预计该项目年处理生活垃圾10万吨,年发电量336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煤1.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44万吨,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只是目前该项目的垃圾焚烧量还不足以发电。洋县海创公司的副总经理钟进说,之前洋县送填埋厂的垃圾量在每日160吨左右,偏远乡镇几乎没有垃圾运来,县上正在协调解决,拟建垃圾中转处理系统,从更远距离运送垃圾。?

农旅结合发展全域旅游

2018年7月30日,扛旗世界纪录现场认证师亚杰在洋县正式宣布,洋县龙亭田园综合体稻田艺术景观图案中的蔡伦半身像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田艺术像。

获得认证的稻田艺术半身蔡伦像占地11948平方米,是洋县龙亭田园综合体稻田艺术景观的一部分。整个景观图案位于龙亭镇龙亭村蔡伦墓祠附近,总面积200亩。从高空俯瞰,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中“蔡伦”和造纸工艺流程清晰可见,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四宝”的卡通形象也活泼可爱,惟妙惟肖。据了解,稻田画是将洋县特产红黑绿黄白五种颜色水稻进行特殊排列种植,形成的3D立体稻田创意景观。

4B061

洋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中控室(摄影/呼东方)

这幅壮观的稻田画卷,极具观赏性和视觉震撼力。惟妙惟肖地演绎着洋县标识性的旅游文化资源。随着水稻的不断成熟,彩稻画面立体感会越来越强,生长、拔节、抽穗、成熟季节都将呈现不同的观赏特色,一直要持续到九、十月稻米收割才结束。

“洋县的有机产业和全域旅游是相融共生的,有机产品就是旅游产品,稻田艺术半身蔡伦像就是例子。”肖向东说。

朱鹮、有机产品、油菜花海、万亩梨园……越来越多的生态符号倍受外界瞩目,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将洋县当成旅游目的地,而村民自产的红薯、大豆、干豇豆、萝卜条、土鸡蛋,以及应季的蒜苔、青笋等都成了游客眼中的宝贝。独具洋县地域特色的朱鹮牌黑谷酒、谢村黄酒、五彩米及其深加工食品、薯类、梨果、食用菌等有机产品也成为游客馈赠亲友的必备品。

作为生态大县,洋县把“美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进一步扩大观光农业规模、推动旅游与农业协同发展,县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已经产生明显社会影响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行政村,通过交通基建、融资担保、土地使用等政策扶持,鼓励支持企业、个人依托当地蔬菜、木耳、香菇、五彩米、梨、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休闲农业,创办休闲农业产业园、示范园、休闲农庄和休闲农家。

长青华阳、朱鹮梨园、蔡伦墓祠、金沙湖四大旅游景区深受国内外朋友的喜爱和向往,已建成华阳景区和梨园景区2个国家4A级景区。近年来,洋县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由单纯的景点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积极开发县内青山观、蔡伦墓祠和纸博物馆、智果寺藏经楼等旅游景点,增强景区内涵,建成各类旅游景点13个。

2018年,洋县成功举办首届朱鹮国际论坛、汉中油菜花海节暨洋县第九届梨花节和“华阳论道谁与争锋”2018国际围棋争霸赛,进一步提升了该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9年前五个月,该县共接待游客490.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61%、39.45%。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洋县着力发展有机产业的实践,成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范本。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