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述评及研究展望
2020-07-08 16:36:37 来源:《新西部》2020年6月上旬刊 作者:郑洲 唐正倩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推进长期建藏治藏的政策调试与制度创新研究”(NCET-13-0981)阶段性研究成果

◎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项目(0304mzx-2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成渝城市群显然是西部地区发展最为活跃且一直领先的区域。《新西部》曾以《决战成渝圈》《期待成渝成为“新改革共识”实验区》《西三角畅想曲》等文章或专题对该区域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度报道。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数据库,运用Cite Space软件绘制文献关键词的知识网谱,确定主要研究机构,梳理归纳学术界研究热点,并对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知识网谱 协调发展

引 言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也是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高质量增长转换的重要举措。对四川、重庆两地来讲,新概念的提出亦是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成都、重庆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拓展成渝两地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其实,早在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规划中,就有“成渝两大都市中心、双核城市群”的提法。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到《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印发,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川渝两地一体化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对此,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中央在成渝城市群的基础上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更有利于发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潜能,促进不同省级行政区之间一体化发展。

新形势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新的热点研究话题。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成渝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相对较为缺乏。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关键词为“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确定文献来源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共检索到155篇论文。通过对文章分析发现,研究时间主要集中在2004-2019年期间,本文以 2004-2019年的文献作为参考样本,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成渝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对未来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进行展望。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1、数据来源。本文所有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因国内学术界有关成渝城市群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故本文仅分析与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相关、期刊来源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文献。经初步筛选,最终确定155篇文献为研究样本,样本文献数量足以支持本研究。本文应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同时将数学、图形学、信息科学可视化技术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结合,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等。然后,再综合运用Cite Space软件,绘制包括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图谱;通过可视化图谱展示,深入分析研究热点内容。

▲图1:主要研究机构图谱

2、样本分析。一是主要研究机构。评价各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影响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即发文量。通过分析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相关文献发表机构的发文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情况以及各机构研究的学术水平高低。按照文献所属机构划分,将有7篇以上刊文量的6个机构情况绘制成图1。从图1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相关研究主要在高校中开展,但范围比较局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部分高校。从发文数量可以看出各高校研究程度差异较小,刊文量在7篇以上的有5所高校,该领域高校研究呈现均衡发展但都对于相关研究较少。其中,部分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仅1篇或者为0。由于深入研究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学者较少,且彼此之间联系较弱,在该研究领域的发文机构联系也不太紧密。综合看来,对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和重庆高校。

二是文献产出时间分布。文献研究时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速度及发展阶段变化,还具有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的学术意义。本文根据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绘制时间分布图,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成渝地区研究文献最早出现于2004年,自2005年后增速上涨。学者们纷纷开展多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逐渐增长,到2015年构成第一个峰值。此后,学术界关于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数量虽有所下降,但研究成果的质量在不断提高。随着中央对于成渝城市群的规划,文献数量有一个短暂回升,部分专家学者针对成渝城市群这一主题开展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渝城市群研究热度不断上升,这与规划下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趋势相吻合。

▲图2:2004-2019年成渝城市群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三是高产出作者分布。在155篇关于成渝城市群的研究文献中,发表了2篇文章以上的有5名学者,89.2%的作者分别发表了一篇文章,如图3。其中,江孝君、杨青山、张新帅、伍运春、李月起等学者就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相关内容各发文2篇,共10篇,主要从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等视角对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从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来看,很少有作者会持续追踪一个话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图3:作者分布图谱

成渝城市群的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1:“成渝”关键词。关键词是从文献中提炼出来的核心词汇,直观地体现作者的观点与核心思想,本文对研究对象关键词实施共现分析和时间线分析,以便直观反映成渝地区研究热点与研究现状。

一是关键词共现分析。本文使用Cite Space对2004-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中上述4个关键词进行分析,获得图4的成渝关键词共现图谱。节点大小说明关键词出现频率,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最大的关键词节点是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关键词,其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被引次数最多,也是《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后的高聚焦点。

关键词的出现频数反映学术界对知识节点的关注程度。关键词频次越高,相关文献讨论热度越高,表明通过该点展开的研究较多,是当下学术界研究热点。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知识图谱词频进行统计。在图4中展示14个出现频次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城市群出现频次最高(41次),成渝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及长江经济带的出现频次超过20次,是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的热点。成渝城市群在城市群后再次呈现高频次出现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2015年成渝城市群提法再次被关注,成为研究热点。

▲图4:关键词共现图谱

二是研究热点分析。利用 Cite Space 软件对关键词的分析,导入数据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9年,时间分区跨度为2.5年,即在研究年限内分为6个时间段进行处理,网络节点设置为关键词,运行Cite Space软件,统计出频率在2次以上的关键词,并得到关键词的共现图谱(见图5)。

▲图5: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关键词时间线图

从图5可以看出,Cite Space软件生成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在2019年中共显示31个网络节点。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图中以不同大小的圆圈表示,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高低,即圆圈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通过对图中相同或相近关键词的整理得出近十五年来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域的2个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1:城市群。关键词包括成渝城市群、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林凌(2005)在《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和行动计划》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策略,提出了成渝城市群在城市空间布局是以“两圈、两群、四带”为基础。林凌(2006)用增长极理论观点指出成渝城市群是未来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杨顺湘(2007)从行政体制上提出成渝城市群发展一体化的设想,指出成渝城市群能否形成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关键在于成渝地区能否构建一个在制度创新、组织安排、协调合作上实现资源优化分配的一体化制度框架。姚士谋等人(2011)提出了成渝城市群是以四川盆地为地理范围形成的城市群,指出了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3年12月,由川渝两地社会科学院、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学者组成课题组联合申报并顺利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招标课题“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对成渝城市群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了成渝城市群的城市群等级状况、城市空间分布、城市群内部城市定位及职能分工。刘卫东认为(2014)成渝城市群是典型的双核城市群的发展模式。钟海燕(2014)把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建国后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三线建设的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成渝经济区概念提出阶段、重庆直辖后成渝城市群初步发展阶段,指出重庆直辖以后由于行政建制的问题导致成渝城市群在整体发展上受到一定影响。

研究热点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词包括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区域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理论不断深入,周绍杰,王有强等人(2010)通过对界定区域协调发展功能,研究发现只有通过完善市场体制、促进跨区域治理及优化协调体制,经济才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经济才能实现均衡发展。张宇(2010)运用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市场、政府、组织方面提出有效解决办法。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下,张玉锋(2014)通过发展中心城市与培育中间城市群、创新区域协调机制等方式将推进成渝经济区持续发展。刘志彪认为(2017)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创新发展机制使得中国从全球价值链逐步走向国内价值链。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1、研究结论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155篇有关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文献为样本数据,对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绘制成渝城市群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生成关键词共现、时间线等图谱,了解到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相关研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本文主要从时间分布分析和关键词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时间分布研究显示年度发文量趋稳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关于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期刊论文研究始于2004年。2004-2014年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2015年是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的转折点,该领域研究进入发展阶段。2015-2019年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研究文献数量迅速增长。2020年在国家相关政策和行政力量的推动下,新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可预测此后对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会有一个大幅的增长。

第二,关键词分析显示,2004-2014年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研究热点相对单一,以成渝城市群研究为主。2014-2019年,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不断细化,相关关键词趋向多元化,最大节点的关键词从成渝城市群到长江经济带再到协调发展。研究主题趋于多样化,但每个关键词出现频次较低,大多数仅出现2-8次,可见这个时期的学者研究内容较为广泛。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成为时下学者研究焦点。高频关键词之间有着较大的相互涵盖,研究者们对一些关键概念都有所分析。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在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相关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等宏观词汇逐步细化到新型城镇化、产业集聚、空间结构等。以上分析说明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域的研究在不断细化,成渝城市群与协调发展的结合越发紧密,这一主题值得各界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2、研究展望

一是研究趋势展望。从论文发表数量、机构分布以及关键词图谱可以发现,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一直是成渝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概念。目前与双城经济圈相关的文献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将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细化政策出台,相关研究文献会不断涌现。结合全文分析结论,目前对成渝相关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早期有关成渝发展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近十年出现的定量研究多出现在产业集聚、空间结构方面,但研究数据大都取自宏观数据,缺乏一手调查数据,这造成了近年来对成渝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不够及时。此外,实证分析的文献多采用线性回归模型,鉴于现实情况,成渝地区发展的影响因素间可能存在阶段性的关系突变。因此,基于成渝发展阶段化的情况,深入分析更多微观影响因素及非线性关系,如生态、交通、产业等,有利于提高成渝相关研究的深度,可以推动更多的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实时数据,有利于把握成渝经济圈发展的最新情况,了解国家战略进程,预测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3、政策建议

第一、重庆和成都作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中心城市应该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区域中心城市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相对于周围的中、小城市而言,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影响力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对其周围辐射范围内的城市具有带动作用。重庆和成都分别以自己市区为中心,依次对周围的县市发挥自己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加强基础交通、信息建设,加强同周围的县、市进行联系。由于中心城区在土地资源方面的有限性,适当将产业转移到周围辐射地区,带动周围辐射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加强成渝两地双方的联系。

第二、加快二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渝城市群当前相对于国内三大城市群来说,大型城市的缺乏成为了成渝城市群整体发展的一个阻碍,构建区域性二级中心城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办法,通过建设二级区域中心城市,即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分担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城市的发展。

第三、积极发展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在成渝城市群中,县级中心城镇以及地方性小城镇分布十分广泛,这些城镇是城乡间发展的结合点。成渝地区具有国家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优势,发展城镇经济具有很大优势。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就是由于城镇经济发展得很好,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因此,积极发展城镇建设,做强做大城镇经济是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推动力。结合区域内各地区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城市体系,推进区域内中小城市的发展,通过建设卫星城,分散成都、重庆两地的人口压力,适当扩大中小城市人口规模,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将区域内各中小城市有机地整合起来,集聚优势产业,形成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进一步推动中小城市发展,优化城市职能,建设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

第四、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政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城市间的合作,包括成渝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成渝城市群与外部区域之间的合作,政府应当在其职权范围内,协调城市之间的合作,妥善处理合作上的矛盾,破除一系列城市间合作的不利因素,为城市间的合作积极搭建平台;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保守落后的执政理念,为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本文需要指出的是,因数据源有限,本文研究仅针对所选代表性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未进行分析的部分,待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凌,廖元和,刘世庆.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和行动计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陈悦,陈超美,胡志刚.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 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刘世庆.中国区域增长新格局与西部大开发——川渝合作与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思考之一[J].中国城市经济,2004(07):28-31.

[4]戴宾.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06):23-26.

[5]林凌,刘世庆.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思考[J].西南金融,2006(01):6-9.

[6]杨顺湘.成渝合作共谋统筹城乡的机制及制度安排——政治关系新视角论区域政府合作[J].理论与改革,2007(06):134-137.

[7]刘勇.我国城市群演进轨迹与前瞻[J].改革,2009(04):98-109.

[8]周绍杰,王有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界定与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10(02):141-148.

[9]李启宇,张文秀.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成渝地区42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0(05):47-54.

[10]何雄浪,朱旭光.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研究[J].软科学,2010(06):74-79.

[11]姚士谋等.我国城市群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探索[J].人文地理,2011(01):1-4.

[12]李后强,秦勇.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突破成渝“椭圆困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2-73.

[13]钟海燕.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分析——基于位序规模模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03):60-63.

[14]刘卫东.经济地理学与空间治理[J].地理学报,2014(08):1109-1116。

[15]杨继瑞,李月起,汪锐.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经济体制改革,2015(04):58-64.

[16]赵勇,齐讴歌.空间功能分工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吗?——基于2003年-2011年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04):29-48.

[17]王春杨,吴国誉,张超.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11):20-24.

[18]刘志彪.以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7(03):20-23.

[19]杨任飞,罗红霞,周盛.夜间灯光数据驱动的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成过程重建及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05):653-661.

[20]李月起.新时代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策略研究[J].西部论坛,2018(03):94-99.

[21]李月起.新发展理念下成渝城市群府际合作治理模式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18(05)153-155.

[22]锁利铭,位韦,廖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成渝城市群跨域合作的政策、机制与路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90-96.

[23]张学良,张明斗,肖航.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1-14.

[24]严翔,成长春,徐长乐等.长江经济带研究热点及展望:基于知识图谱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8(07):16-25.

[25]李剑波,涂建军.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序特征[J].现代城市研究,2018(09):47-55.

[26]吴朋,李玉刚,管程程等.基于ESDA-GIS的成渝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测度与时空格局分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10):93-108.

[27]江孝君,杨青山,耿清格,王小艳,刘鉴.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03):493-504.

[28]李雪松,龙湘雪,齐晓旭.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与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03):505-516.

[29]盛毅.以都市圈建设带动成渝城市群发展[J].中国西部,2019(04):1-13.

[30]晁静,赵新正,李同昇,青雨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多源灯光数据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19(05):92-100.

[31]彭劲松.加快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N].重庆日报,2019-07-23(009).

[32]肖金成,汪阳红,张燕.成渝城市群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研究[J].全球化,2019(08):30-48.

[33]叶文辉,伍运春.成渝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协同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9(09):88-94.

[34]刘梅,赵曦.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09):100-111.

[35]卢阳春,刘敏,邓良,赵中匡,石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基于Cite Space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西部,2020(01):28-38.

作者简介

郑 洲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

唐正倩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