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实践经验(《新西部》2022-2·3)
2023-02-07 16:04:43 来源:《新西部》2022年第2-3期合刊

◎夏吾交巴

随着涉藏地区经济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开始极大地冲击传统畜牧业。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通过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品牌,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传统放牧观念,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青海海南州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

畜牧业作为青海涉藏地区牧民群众主要的生活方式,关乎涉藏地区经济发展。在城镇化的影响下,牧区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草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在青海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生态畜牧业产业合作社和畜产品深加工企业逐年增加,有效解决了涉藏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脱贫攻坚,对青海涉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起到重要作用。

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涉藏地区全面落实“一优两高”战略和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各项决策部署,依托丰富的绿色和有机畜牧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牦牛、藏系羊产业及畜牧业加工产业,推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一)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特色产业

青海省根据不同区域和自然条件的特点,把每个区域优势资源与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划分为牦牛养殖、白藏羊、牦牛乳生产和畜牧产品深加工等发展区域,先后发展成标准化、规模化的黄南藏族自治州“拉格日模式”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岗龙模式”等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典型模式,极大地促进了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发展。为了推动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牧民集体承办各类合作社,通过科学养殖和高效养殖的理念,拓展第一、第二产业,解决畜牧业劳动力“内卷化”,同时开展牛羊品种改良等方式,青海涉藏地区牛羊存栏量大幅增加。据调查显示,2021年12月,青海省牛羊存栏数量总额高达2028.35万头(只),比2020年增长1.6%。其中,全省牦牛(含黄牛)存栏数量642.4万头,同比下降1.5%,2021年全年牦牛累计出栏数量200.29万头,同比增长6%,牛肉产量21.25万吨,同比增长10.5%,牛奶产量35.39万吨,下降3.3%,2021年青海省牦牛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产业及生产过程基本保持平稳。2021年12月,青海省藏系羊存栏数量高达1385.95万头,同比增长3.2%,2021年全年藏系羊累计出栏数量672.72万头,下降13%,羊肉产量12.32万吨,下降7.5%。

2021年,海北藏族自治州为了牲畜接羔育幼和防灾保畜工作,先后储备饲草和饲料总共17.09万吨。截至2021年12月底,海北州通过科学养殖方法,一年产牛羊仔畜数量高达156.98万只(头),育活牛羊仔畜数量达到152.05万只(头),牛羊仔畜成活率达到96.85%。其中,藏系羊羔羊产量为153.87万只,育活149.06万只,成活率达96.87%。牦牛犊牛产量为8.23万头,育活犊牛7.75万头,成活率达94.16%。牦牛出栏数量为3.97万头,出栏率为6.23%,藏系羊出栏数量为17.11万只,出栏率为7.8%。2021年12月底,果洛藏族自治州牦牛存栏量108.94万头,其中,建成奶牛养殖基地121处、肉牛养殖基地4处、优良牦牛种畜基地7处、犏牛繁育基地3处,规模达11.47万头。藏系羊存栏量13.24万只,建成藏羊养殖基地36处、规模达4.35万只,畜牧业特色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随着青海涉藏地区各类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及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逐年增加牦牛及藏系羊有机畜牧数量。特别是在青海涉藏地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传统畜牧逐渐向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对青海涉藏地区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优化畜牧结构,推动畜牧业产业增产增收

受传统文化影响,青海涉藏地区长期处于传统放牧为主的畜牧业文化带。传统畜牧业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这对新时代畜牧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发展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以及优化和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青海省各级部门按照“因地制宜、兼顾发展、扬长避短、分类推进”思路,构建牧区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农区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牦牛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牦牛产业试点建设,实施了牦牛产业园、牦牛主题公园、牦牛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开展特色品牌创建。同时,省政府启动藏羊产业振兴发展,印发《关于加快藏羊产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藏羊产业转型升级。

各州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政策,极力推动涉藏州县生态畜牧业产业及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牧民主动整合资源,成立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如:截至2022年1月底,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共有合作社184家,正常运营102家。其中,唐乃亥乡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55家,占全县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9.9%,河卡镇共有51家,占全县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7.7%,子科滩镇共有19家,占全县专业合作社总数的10.3%,入社农牧户共有5346户,户均收入36722.6元。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经营机制的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达到45%以上,“企业+基地+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为青海涉藏地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及传统放牧方式,各地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规范合作社经营管理,扎实推进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21年年底,果洛藏族自治州六县44个乡镇共有188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共开展205个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集聚效应,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全产业链条,乡镇和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其中22家合作社列入省级试点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实践“草-畜-肥-草”循环生产模式,培育发展生态家庭牧场,推广“三增三适”等科学养殖技术,改良牛羊品种和划区轮牧等方式,大力推广“拉格日模式”“岗龙模式”等典型成功案例,实现农牧民从单一的出栏经济向合作社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合作经济转变、从传统单一的放牧养殖向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新模式的养殖方式转变、从传统放牧观念向以生态保护优先的新思想转变,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局面逐步形成。

(三)培育畜牧深加工产业,加强标准化养殖技术

各地打破简单加工的传统技术,围绕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以传统技术为基础,引进和培育畜产品深精加工,冷链物流,产品营销等企业,不断完善畜牧业产业发展链条。2021年,果洛藏族自治州总投资4.9亿元建成州级产业园区1个、县级产业园区5个,引进各类企业468家,企业员工749人,园区产值达2.96亿元。同时注重草畜平衡,积极探索实践养殖成本低,生产效益高的新养殖品种,玛沁县投资360余万元,引进藏鸡、马麝养殖,进一步缓解了草场养殖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培育青海省特色畜牧优势产业,各地依托区域特色优势资源,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特色鲜明、潜力较大、有一定基础和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壮大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一村一业”“一乡一特”“一县一品”。2021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发挥贵南县国家有机产品示范县效应,扩大兴海县青藏高原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为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提供“海南方案”。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历来是粗放式放牧为主,“内卷化”较严重。为了提高畜牧业集约化水平,政府各级部门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全面实施“加工强县”战略,支持和引导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牧户发展牛羊肉分割及有机肥等畜产品初加工,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打造特色产品品牌,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把牧民聚在产业链上,成为产业工人,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按照“优化布局、完善设施”思路,各地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积极推进经营规模。全省牧区均推行“为养而种”“以草定畜”“农种牧用、牧种牧用”的理念,探索“草畜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了以草业建设为基础、规模化养殖基地为中心、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的“草业建设-牛羊育肥-畜产品加工-有机肥生产-返田利用”等优势特色草牧业循环发展模式。并立足区域布局特色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服务农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活畜交易市场、农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推进公益性畜产品市场和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全面打通畜产品流通配送“最后一公里”。同时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坚持质量兴牧、品牌强牧,采取牧业产业协会主导,建立统一组织生产、加工包装、市场营销、宣传推介的市场化体系,并利用对口援建平台,提升品牌的对外宣传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努力打造具有青海省区域特色畜牧业产品品牌。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各地以产业精准脱贫和增加牧民收入为落脚点,明确岗位分工,实现牧民稳定增收。在各级政府部门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主导作用和扶持下,以“两大”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为引领,全面提升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牧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集约经营、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合作社+家庭牧场+基地+农牧户”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方式转变。

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规范一个、提升一个”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养殖大户、牧民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筹办功能齐全、行为规范、服务有效的牧民协会,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断发展壮大牦牛、藏羊产业协会,完善协会章程和理事机构,推动形成以协会引领的现代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培育产业化联合体,扶持各地龙头企业,带动牧民合作社,并与牧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分工协作、联合发展。

各地具有特色的合作社推动畜牧业发展,同时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以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的方式,组建宾馆、餐厅、牦牛鲜奶加工厂、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饲草种植基地、土特产销售部等实体经济,有效解决了牧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2021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岗龙村全村劳动力394人中,从事放牧挤奶等工作189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0.2%,转移二、三产业劳动力70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17.8%;外出务工人数126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32%。围绕市场有效需求组织农牧业生产,充分利用畜产品高原、有机、无污染的特点,坚持有机、高端方向,先后推出有机牛羊肉、纯牦牛奶、酸奶、糌粑等一系列高端乳制品,取得QS认证,深得市场认可。

在保障生产现有有机牦牛鲜乳、酸奶、乳酸饲料等产品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有机牦牛奶酒、纯净水等新产品开发,农畜产品供给结构和质量有效改善,促进合作社二、三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社员分工分业,增收明显。入社前大部分牧民收入来源除政策性收入,仅依靠零散销售奶产品、蕨蔴等增加收入,但入社后收入来源还有劳务性工资和合作社股份分红收入。合作社借助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谁先整合谁先发展”的契机,以各州县发展动力强、生态保护好、示范作用突出等强劲优势,以各种扶持项目为依托,整合各类资金,转移富余劳动力,积极做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经验

在长期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青海涉藏地区依托优势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促畜牧业的发展理念,拓展市场需求,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建立合作社和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了“拉格日模式”和“岗龙模式”等典型案例,对青海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畜牧合作社几种养殖点

(一)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各地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发挥政府责任主体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生态畜牧业作为牧业发展主攻方向,完善联点机制,实行州县级领导联点制、农牧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驻村干部包村制,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联点督导工作,从政策引导、群众动员、项目资金支持、发展规划等方面及时协调解决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切实做好“扶一把、送一程”。在政府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把绿色发展标准和要求全面融入到特色产业发展之中,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化水平,建立生态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鼓励发展生态有机牧业,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综合发展”的发展方式,发挥集聚效应,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广“草-畜-肥-草”循环生产模式,大牲畜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养殖方向发展。按照“宜牛则牛、宜羊则羊”的要求,进一步发展特色养殖,以市场为导向,以草场类型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通过对比算账,典型引导等方法,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初心使命。

(二)挖掘品牌潜力,提升牧民经济效益

各地加快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使畜产品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有关方面的认证,体现产品的独特优势,注册商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畜产品的经济价值。加大争取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力度,积极打好“三品一标”这张牌,提升现有“久治牦牛肉”“玛多藏羊”“果洛大黄”“泽库牛羊肉”“兴海牛羊肉”和玉树查拉酸奶等绿色有机畜品牌价值。加快畜产品加工开发、冷链物流配送建设、销售端渠道拓展等产业链建设步伐,通过增加商品种类、供给能力、推介渠道,为合作社创造更多的商贸机遇,增加产品销售额。

以政府为主导,各地加强与省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建立常态化的销售渠道,使“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的经营模式真正成型,努力实施产品“向外延伸”计划。同时加强技术引进,建立村落集体所有的畜产品屠宰和深加工企业,改变“卖原材料”的传统销售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增添精深加工销售环节,实现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升。充分发挥牧业资源优势,积极打造草地生态畜牧业和文化创业等新兴业态,更好地将生态潜力转化为绿色价值,为脱贫攻坚、建成小康提供有力支撑。品牌化经营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催化剂。因此,青海省十分重视畜牧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普查和保护,挖掘特色,规范产品标准,鼓励申请专利及各类商标、绿色、有机认证等,开拓市场,消费群体培育。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信赖,有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转化为效益。

(三)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特色生态畜牧业产品

为了畜牧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各地将畜产品加工与市场消费需求相结合,以供给侧改革的方式,提供消费者需要的高端产品。特别是对生产工艺领域进行深度改革,依靠微信、公众号、直播等融媒体方式,大力宣传,开拓消费市场需求。在养殖阶段大力推广“三增三适”“牦牛藏羊高效养殖集成技术”“牦牛全乳量哺乳”“牦牛一年一胎技术”“藏羊三年两胎、一胎多羔”等先进技术。

根据地域优势和市场需求趋势,组建畜禽健康养殖生产和休闲牧家乐等旅游功能区,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倾斜配置。全力打造现代牧业示范区,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和示范园区聚集,推进全省现代畜牧业样板。加大牧业资源保护利用力度,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种养连动的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规模饲养场实现零排放,治理和控制畜牧业面源污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全面推广牦牛、藏羊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舍饲半舍饲养殖业,建设草业与养殖业藕合发展示范基地,推广“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产品品牌,扩大“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规模,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在各州建立成草畜联动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牲畜良种生产推广基地、畜产品加工转化示范基地,增加肉、奶产量,保障市场供给。

结 论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海涉藏地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经营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牲畜饲养总量突破千万头只,再造一个畜牧业大省的目标任务已全面实现。为加快推动畜牧业现代化,推进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推动畜牧业全面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持续稳固青海省畜牧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实施畜牧业强省战略,实现青海省畜牧业从“大”到“强”的转变。

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又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战略方针的重要表现。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结合青海涉藏地区发展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推进城乡统一规划,顺应畜牧业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在全省六州按照示范引领、融入城镇、特色保护、集聚提升、稳定发展、撤并搬迁等6种类型进行认真划分,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为了打破传统畜牧业制约,青海省以“高原、绿色、有机、无公害”为原则,“产业促发展”为目标,优化全省畜牧业产业布局,加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高寒畜牧区生态畜牧业产业和有机畜牧业产品,注重品牌培育和发展,加强“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大大提升了牧民收入,让青海涉藏地区牧民感受到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简介

夏吾交巴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终审:杨旭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