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06-14 09:32:35 来源:《新西部》杂志2024年第5期

内蒙古具有良好的能源资源禀赋优势和能源产业基础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承担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要任务。内蒙古既具备加快形成能源新质生产力的优越条件,同时也具有承担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使命担当。在能源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遵照新质生产力理论明晰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目标,因地制宜补齐短板、打通堵点,优化支撑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以要素集聚强化基地能力建设,以开放合作疏通增强发展能力,以培育本地化对接体系构建联通区内外的政产学研创新链,将有助于促进内蒙古加快形成能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蒙古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良好的能源产业发展基础,承担着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要任务。基于内蒙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这一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着力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将对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以及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发挥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与实践要求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性阐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随后,《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具体部署。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全面把握不同行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为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理论遵循与实践路径。

(一)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结合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能源新质生产力指的是在能源生产、转换、利用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能源生产效率、转换效率、利用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形态。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能源产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主要指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以及在能源生产、转换、利用过程中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应用,如智能电网、智能化生产设备等。

图片

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第二,能源产业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主要指能源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更好满足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以及能源生产和利用过程中对物质、资金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能源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主要指从传统的能源生产方式向清洁、高效能源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从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向低碳、智能、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第四,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指单位能源投入下产生的能源产品数量的增加,也即能源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单位能源投入下实现的能源利用效益的增加,也即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能源产品的品质和性能的提升,也即能源产品质量的提高。

当前,我国原油、天然气仍保持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但是通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能源自给率、优化电力供给结构、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等多个方面,目的在于在碳排放和资源环境硬约束条件下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支撑。

(二)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是我国在新发展格局下统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保障做出的战略决策。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就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推动从传统的能源消耗型、资源依赖型增长路径转变为绿色、低碳、高效的发展路径,实现能源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能源产业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推动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智能化管理、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实现能源生产过程向着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第二,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能源产业应致力于减少碳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确保能源的生产、传输、消费、转换、存储过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第三,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能源产业应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能源生产、传输、储存和利用等环节的智能化程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四,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等条件,制定适宜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与挑战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要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由粗放高碳型向绿色低碳型、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的转变。同时,内蒙古聚焦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出“两个率先”“两个超过”的发展目标,即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两率先两超过”的发展目标,内蒙古首先要充分认识自身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与挑战。

(一)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内蒙古煤炭、天然气、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在我国的能源生产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内蒙古的煤炭实际产能、电力总装机、新能源装机、外送煤炭、外送电量和外送电能力均居于全国第一位,充分凸显出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使命担当。据统计,2022年内蒙古新能源电站及相关产业链累计带动投资5000亿元以上,GDP贡献占比超过7%。根据内蒙古新能源倍增行动实施方案设定的目标,上述两项指标将在2025年分别达到9500亿元以上和10%,在2030年分别达到15000亿元和15%,以新能源电站及相关产业链为主的能源新质生产力进入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当前,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内蒙古具有较强的能源产业链整合能力,尤其是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上表现出巨大潜力。内蒙古传统能源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能源产业链,包括能源开采设备制造、运输物流、市场销售以及技术服务等环节。通过整合这些产业链元素,新能源项目可以更快地获得所需的生产设备、运输服务和市场接入,大大缩短新能源项目的启动和运行周期。

图片

兴安盟大型风电场

其次,内蒙古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基础,已经构建起相对完善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内蒙古在能源领域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积累,已经形成一系列针对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技术创新。近年来,内蒙古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加强能源领域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高等院校通过设立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从事能源研究、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能源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此外,还聚焦推动能源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出台科技成果奖励、创新团队支持、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扶持等激励政策。

(二)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挑战

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必然会推动传统能源体系向非化石能源体系的根本性转变,这个过程也是以能源生产侧变革为主向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同步变革的转型,内蒙古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加快培育和形成能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对构建适应多种能源融合发展需要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可能面临的技术集成、政策法律变动、供应链和运营管理等多重风险,需要更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以满足技术验证和商业化阶段的投融资需求,内蒙古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第二,加速构建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经济体系,是不同类型能源在生产、存储和消费等环节的深度耦合,对能源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发挥好电网作为能源系统调控的枢纽作用,内蒙古不仅需要升级电网基础设施,同时也要引用先进的调控技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能源流的优化配置和实时管理,才能实现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基础上的优化配置。

图片

远景鄂尔多斯零碳电池工厂生产线

第三,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需要协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输送能力、消纳能力和调峰能力,对电力市场结构和政策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能源项目通常布局在人口稀少、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不仅远离能源消费中心,本地消纳能力也非常有限,另外还面临火电和水电等调峰资源的客观约束。为顺应更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需要,内蒙古在优化电价机制、补贴政策和市场准入规则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存在一定挑战。

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

能源新质生产力是正在不断演进的能源革命的产物,也必然要从能源的生产和应用中获得形成生产力的动力。内蒙古加强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保持能源优势生产力的领先地位、保障能源产业的优势地位,就要顺应能源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补齐内蒙古能源领域短板。按照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与实践要求打通发展堵点,根据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激发创新,并将这些创新成果应用到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和发展中,不断提高能源领域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出有利于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加快补齐短板,推动能源产业链系统化建设

进一步发挥内蒙古能源生产力集聚、生产种类齐全、传统能源和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土地和新能源开发要素供给空间辽阔等综合优势,提高内蒙古能源输出能力体系,增强与能源消纳场景的网络化链接。促进能源产输储消系统化建设,推动产业链由生产型向综合性发展,鼓励能源总部、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维修服务中心、数据中心向内蒙古集聚,补齐能源产业链薄弱环节,建成以内蒙古本地化能源生产为基础,传输、存储、消纳与区内外重点区域网络化链接,绿电与传统能源数智化融合的全产业链现代能源体系。以全产业链的生产实际需求,为能源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及时发现能源未来产业的培育方向,在持续为内蒙古能源产业链发展优势赋能的过程中,形成内蒙古能源产业的领先优势,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注入内蒙古能源产业。

(二)加强系统建设,促进能源供应链本地化集聚

巩固内蒙古能源产业链既有的生产优势和正在拓展的“绿电”消纳基础体系,加大对“零碳园区”、“数智化基地”建设的引导和鼓励,释放能源产业大型企业占比较高的市场主体对新质生产力的吸引力。围绕清洁能源生产和储能领域的全产业链服务供给,汇集新材料、能源装备制造、能源产输储消数智化赋能、以及各环节延伸制造,发挥内蒙古能源供给优势和绿电消纳政策优势,增强内蒙古绿色园区、零碳园区建设对能源供应链生产主体的吸引力,调整内蒙古能源、重化工等耗能产业结构,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为能源供应链释放更为宽松的用能政策空间。同时,依托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链主企业,通过资本化、市场化要素组合措施,提高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的质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在内蒙古的链主企业吸纳供应商就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耦合水平,通过促进产业融合,为壮大能源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现未来产业提供更为优厚的土壤。

(三)坚持因地制宜,加强能源创新链网络化建设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堵点,需要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域梳理新的观念,按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配置创新链的总体原则,构建遵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以及能源科技创新的运行规律,适宜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条件,适应我国能源科技创新力量既有布局,满足科技创新人员职业规划与生活品质需求的能源创新链。突破长期以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在能源产业集聚区与国内先进科技机构合作建设研发机构的模式,探索“逆向科创飞地”模式,在上海、江苏、广东等能源与新能源供应链资源和创新力量较为丰富的地区,采取要素市场化合作设立、内蒙古独立设立等模式,将内蒙古能源创新链的部分节点设在发达城市,形成以内蒙古大专院校、科学院为中心平台,内与科创中试、应用场景联合,外有自有机构占据科创前沿的内蒙古能源创新体系,加强对能源产业链创新链各生产主体创新资源供给,调整科技资金投放结构和投放渠道,在加强现有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基础性能力建设的进程中,建立政产学研要素产权交互融合的新模式,为能源新质生产力扩充稳定的资源、资金、场景供给。

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发展内蒙古能源新质生产力是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要引领,遵循新质生产力理论建立促进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蒙古模式,既需要立足当下、因地制宜,也需要按照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规律,不断优化内蒙古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条件,持续增强全社会对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支撑能力,把能源新质生产力培育成为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推动政企融合的能源产业互联网建设

壮大内蒙古能源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内蒙古能源领域的未来产业,高质量完成建设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任务,把内蒙古建成国家乃至世界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地,需要汇集起更为丰富的产业发展资源、科创资源、基础研究资源。首先,需要内蒙古能源领域自身的力量不断壮大,形成自身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发展能力。其次,要构建开放包容、连接紧密的系统,畅通与其他省区和国家先进领域能源生产要素的流动渠道。加强数字化能源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既能够聚合内蒙古区内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资源要素,沟通内蒙古区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各主体的需求,也能够通过加强平台运作,疏通与内蒙古区外各类市场主体的联通渠道,为内蒙古能源新质生产力建设提供不竭的资源要素供给。

(二)在呼和浩特打造中国能源总部集聚地

随着数字化提供虚拟工作场景技术的不断革新,能源全产业链的跨地域空间调度和管控变得更加可行。选择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最适应人才集聚的首府呼和浩特,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金融资源、数字资源等多元要素的综合供给中心城市,以更好满足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企业家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交流碰撞的要求。促进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人才汇集和集聚,建设多元化人才工作生活集聚化的人才高地,是建设国际国内一流的能源领域区域创新平台的基础性工作。呼和浩特可以为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的保障能力建设空间。加快呼和浩特中国能源总部集聚地建设,应作为改善内蒙古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条件的重要措施。

(三)壮大以地方大学为主体的产学研体系

将内蒙古相关大专院校建设成为促进内蒙古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基本职能,不断完善内蒙古高等院校的能源研教培系统,增强内蒙古对接世界能源各领域先进科学技术的对话能力、对接国内高水平能源科研院所合作能力以及对接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生产企业的服务能力,赋予高等院校在能源领域开放办院系、办实业的职能和责任,通过制定任务性要求以及激励性政策,释放高等院校和高等院校教职工致力于能源科技创新、能源生产力发展模式创新、能源人才培育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厚植内蒙古生成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土壤。

结 语

发展内蒙古能源新质生产力,是稳固内蒙古能源产业优势,提升内蒙古新型能源体系竞争力,完成好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任务,增强现代能源经济对内蒙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支撑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内蒙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对此,内蒙古不仅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同时也需要增强对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持与保障,助力能源新质生产力的稳步快速成长,从而使其成为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载《改革》,2023(10):1-13页。[2]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6):127-145页。[3]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6):146-159页。[4]周宏春、管永林:《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基本内涵与支撑体系》,载《能源研究与管理》,2023,15(01):1-11页。[5]王震、李博抒、梁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研究》,载《油气储运》,2023,42(09):961-967页。 [6]李金铠、刘守临、张瑾:《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载《生态经济》,2023,39(06):13-17页。

作者简介

辛倬语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与政策经济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