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2024-06-19 15:56:09 来源:《新西部》杂志2024年第5期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背景之下向纵深推进,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青海多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土壤,可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提升人民生态福祉等方面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对于青海这样一个生态大省、人口小省,生态文明建设是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大命题,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青海的“最优解”。

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新质生产力以其低碳环保、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生产效率高的属性,具有发展生态文明的天然优势。青海生态地位重要又特殊,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有其优势,更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和新道路。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的兴起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在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构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并作出“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重要指示。

图片

上下同心共护“中华水塔”

目前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处在攻坚期,正在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不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能源资源总体利用水平不高,环境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体系建设向融合发展深化,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竞争优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基本建立,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达峰目标、路径基本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绿色环保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普遍推行,“中华水塔”全面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国家公园示范省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②这就要求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背景之下向纵深推进。

新质生产力理念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丰富内涵,是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优先的生产力,这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突破性超越,也是生产力理论的新拓展。

图片

三江源国家公园

(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产力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保护自然的综合能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表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及未来很长时期内主流的发展方式,对生产力有更高的发展要求。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依赖不断增加劳动力、资本投入和土地使用实现发展,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不可持续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因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产业不断升级质变后的生产力,在生态和环境上更可持续的新形式和新质态。对于新质生产力,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因此,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天生具有绿色发展的属性,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青海正在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是谋划全局的重要目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深度契合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诉求,是美丽青海建设的必由之路。它强调科技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追求生产的高效率与高质量,提倡避免资源浪费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生产和消费全过程中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生态破坏和资源消耗,致力于实现生产和生态的和谐共生,是实现青海“一优两高”目标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生

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绿色是青海的底色,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大美青海”的靓丽名片,生态文明建设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青海在生态优势、产业发展、经济转型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使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发展的动力更强。

(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一是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完成试点任务,青海湖国家公园全面完成创建任务,成功举办两届国家公园论坛,省部共建国家公园示范省高位推进,为国家公园建设贡献了青海方案。五级河湖长制全面建立,林长制、草长制积极推进,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基础不断厚植。

二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有序落地实施,环保机构垂改成效凸显,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持续深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排污许可管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改革事项,常态化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积极向社会传递“容量有限、资源有价、使用有偿”环境资源价值理念。

三是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省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青海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原美丽城镇、民族团结进步“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循环、数字、平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工业园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省循环经济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图片

中电建青海共和50MW塔式光热电站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9%。污染防治由单一治理向系统保护修复全方位转变。制定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持续优化民生领域、小微企业项目环评服务。推进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和“一证式”管理。开展生态环保服务日活动,“面对面、零距离”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更好支持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二)科技发展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

青海从“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出发,瞄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科技需求,健全完善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区域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科技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历史性跨越。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高寒矿区植被恢复、黑土滩治理、盐碱地综合改良等技术应用取得突破。研究制定地方环保标准,石棉尾矿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填补国内空白。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区建设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零碳产业园,积极探索实现“双碳”目标可行路径。以数字算力为抓手,成立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实现全省碳排放数据的采集、挖掘、监测、分析、共享和应用工作,更通过不间断地开发各种算力模块为全省碳排放监测、碳普惠、碳交易、碳金融、碳信用业务提供数据服务支撑。③一系列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为守护好“中华水塔”、保护好三江源注入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三)新兴产业发展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深化应用为支撑,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密相关。2017年以来,青海全省新能源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年均增速达26%,2024年第一季度,从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一季度,以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高于规上工业增速25.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7%和1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9.5%和19.2%。④

高算力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青海的清洁能源发展优势和东数西算的重要机遇,青海在为国家提供绿色算力方面潜力巨大,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转型发展优势明显,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青海水能、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迅速,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新能源装机占比、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三项指标保持全国领先,绿色能源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青海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

绿色金融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及治理,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流向理念、技术先进的部门,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驱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而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特质和生态底色,又决定了绿色金融在其中的牵引作用必不可少。青海绿色金融在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目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大有可为,借助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风投、绿色指数以及相关绿色衍生品,以丰富的绿色金融工具来增强绿色金融服务的能力。依托丰富而精准的绿色金融服务供给,整个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将加快实施绿色化,从而增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成色。⑤

(二)加快绿色创新能力培育和转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渗透、融入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要素、环节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也指出:“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青海应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逐步积累一批原创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着重在典型脆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解决关系民生的水气土等环境保护问题、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绿色勘探开发、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系统部署,同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成果逐步推广应用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环节,逐步构建先进实用、自主可控、适合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技术体系,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以增进人民生态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生产力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其在价值层面指向了人民福祉。“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新质生产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更要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层面着力。

一要发挥社会公众作用。在节约资源、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光盘行动”等方面引导构建全民参与绿色经济建设、推动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全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使广大人民群众提升对绿色低碳的内心认知,久而久之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为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塑良好的社会土壤。

二要让人民分享到更多的生态红利。绿水青山、蓝天碧水、新鲜空气是保证人民群众享有生态福祉的基础。同时,政府层面可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高效能电器等低碳环保的产品消费以及绿色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让人民群众从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感受更多的实惠,得到生态保护的参与感,形成绿色生活的内生动力,进而通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合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注释

①黄承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和新道路》,载《光明网》,2021-07-19。

②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③「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青海:构建“智慧大脑”编织算“绿”图谱》,载《青海日报》,2024-04-25。

④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统计局。

⑤李敦瑞:《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和推进路向》,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9(02):92-103页。

作者简介

李婧梅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