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丝路申遗的跨国行动
2016-10-01 17:18:46 来源:新西部杂志

丝路申遗不是一个一般的项目,正如ICOMOS前主席迈克尔·佩塞特所说:“丝绸之路”将要申报二分之一个地球,可想而知这个项目任务的艰巨性了。

随着丝路申遗成功,丝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显示出日益繁荣之势。冯健认为,在这个领域,正像习主席所说,“民心相通”已经打开了一个“廊道”。

为推动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报世界遗产,加强对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和管理,2012年5月15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北京举行“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就2014年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达成协议。

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丝路申遗成功,是一次有里程碑意义的跨国联合申遗活动。

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冯健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除了“副院长”这一官方身份,他还有一个头衔: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副主任。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但对于此次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冯健依然是如数家珍。

“但这只是第一步,更多的联合行动还在后头。”冯健说。

IICC与丝路申遗

冯健告诉记者,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英文简称ICOMOS)是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领域顶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在审定世界各国提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要了解丝路申遗的前因后果,就得从ICOMOS及其《西安宣言》说起。

2005年10月17日至21日,ICOMOS第15届大会暨国际科学研讨会在西安举行。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大会通过了非常有名的《西安宣言》。冯健解释说,《西安宣言》也可以说是古迹遗址保护的“文化遗产及其环境宣言”,它的核心意义就是将环境对于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不只是遗产本身的保护,更是遗产场所的保护,甚至是遗产场所周边历史氛围的保护,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同时,《西安宣言》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和实施的对策、途径和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

就在这次大会之后,经国家文物局、国家外交部、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的协调推动,一个专业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简称IICC)”于2006年10月1日在西安成立。

冯健介绍说,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的定位,就是为整个亚太地区提供技术咨询、业务研究、人员培训等任务。同时为世界各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咨询帮助,并积极开展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合作和协调工作等。

著名考古学家王建新告诉记者,IICC系ICOMOS在亚太地区设立的惟一业务中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不属于西安,也不属于陕西,甚至不属于中国,他是属于整个亚太地区和全世界的一个专业机构。

冯健告诉记者,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就曾提出“丝绸之路”这个项目,但是到操作的时候,就发现这不是一个一般的项目。简单来说,“丝绸之路”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应该申报“丝绸之路”上的哪些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ICOMOS前主席迈克尔·佩塞特在描述这个项目时曾说:“丝绸之路”将要申报二分之一个地球,你就可想而知这个项目任务的艰巨性了。

以前,国际上也有过跨国申报的项目,但大多是各自独立申报,和这次跨国申报完全不同。

2008年,经多次协调会议协商,初步确定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共同申报。2009年,为了推动这项工作,专门召开了一个丝路沿线国家协调会议,召集单位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这一年,诞生了一个组织,叫“丝绸之路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包括中国和哈、吉、乌、塔、土中亚五国,还有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等13个成员国。

“后来成员国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个背景下又成立了一个协调委员会秘书处,这个秘书处就在IICC。中心就具体承担丝路申遗的国际协调秘书处任务。IICC的工作业务,也从亚太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转向了‘丝绸之路’,并与丝路沿线各国一起开始了漫长的申遗过程。”冯健说。

“长安-天山廊道”先行一步

说起申遗的艰难过程,冯健深有感触地说,很多事情非常难忘,因为每一项任务,都具有挑战性。

“首先还是前面提到的,对丝绸之路价值的认定。”冯健说,提起“丝绸之路”,大家都有概念,都觉得那是一条伟大的跨越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繁荣之路,是一条古代有名的商贸之路。但是,我们开始申报哪些遗产点?“丝绸之路”价值的载体在哪?

在国际协调会议上,ICMOS丝路研究专家、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系教授苏珊·丹妮尔、蒂姆·威廉姆斯,ICMOS前副主席、IICC主任郭旃等国际知名专家学者,都作了专题的报告和发言。

据说,中国最初预备申报的遗址点是42个,哈萨克斯坦更多,达到120个。这么大一个项目,这么复杂的名单,怎么进行申报呢?为了这个项目,ICOMOS还专门启动了一个主题研究,产生了“廊道”这个概念,将“丝绸之路”分为50多个廊道,依着这个概念,才有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这样一个项目名称。

“还有一点,就是文本的准备过程。”冯健介绍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要求和程序,申报国先要提交一份申请书。但这次的申请书不是简单的三个国家各自准备自己的文本。以前的跨国申报项目,也有个统一的文本,提交上来以后再进行汇总和编写。这一次的跨国联合申遗,从文本的编写思路上就开始了中、哈、吉三国间的协调。

“那时候,每一步都是很艰难的。比如语言关,几个国家确定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来申报,起初大家还觉得问题不大,哈、吉两国的工作人员都会说英语,中国人也会说英语,坐到一块,用英语讨论应该没有问题。但到了讨论学术问题,讨论到深层次的地缘历史问题,语言就出现了障碍,大家觉得还是用各自的母语比较好。这样,仅中、英、俄三个语言的笔译口译就是一个海量的工作量。”

冯健说,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也很重要。各国有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支撑,对于同一个名词,对一个区域的名称,都会存在较大的异议。在这种情况下,中、哈、吉同事们对历史的尊重,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人非常难忘。“开始的时候,为一个词语大家能争议一两个小时,到最后开一次会就能形成一个决议。我觉得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一个魅力,尤其是丝路遗产的魅力所在。”

冯健还提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同滨带领的中方专业团队,哈萨克斯坦的卡尔·白帕科夫教授、迪米特里·沃亚金等领衔的哈方申报团队,巴吉特·阿曼巴耶娃、阿伊努拉·腾季耶娃为代表的吉方申报团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合工作过程中举行的正式的国际会议有四次,在中国境内、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举行过的小型国际工作会议更是有很多次。最后,由中国国家文物局起草,IICC翻译协调,哈、吉同时报各自的文化部委,再由中国文化部牵头,分管副部长签字,形成统一规范的材料,报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2014年6月22日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中国的22处遗址点在内的共33处遗址点成为新增的世界遗产。其中,哈萨克斯坦的8个遗址点为开阿利克遗址、塔尔加尔遗址、阿克托贝遗址、库兰遗址、奥尔内克遗址、阿克亚塔斯遗址、科斯托比遗址、卡拉摩尔根遗址;吉尔吉斯斯坦的3个遗址点分别是碎叶城、巴拉沙衮城、新城。

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兼新闻发言人周魁英曾表示,作为一个文史工作者,毫不夸张地说,在听到申遗成功的消息时,其喜悦和激动不亚于听到申奥成功的消息。记者了解到,这些地处中亚的遗址点在历史上都曾是闻名世界的古迹,只是到了近代,因为丝绸之路被冷落和前苏联的解体,才一度沦为丝绸之路上“被遗忘的地方”。

跨国联合行动方兴未艾

丝路申遗首战告捷,让冯健对未来丝路申遗的前景充满信心。

“我认为这只是第一阶段的结果。而这些点都集中代表了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历史见证,并不意味着其他没有申报的遗址点就没有代表性。”冯健说,“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步的丝绸之路申遗会有一个扩展。扩展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现有已申报国家的扩展,即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33个遗产点上的扩展。

据冯健介绍,申遗工作还有继续向西延伸的扩展。丝绸之路还有若干个廊道要进行申报。2015年11月,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联合申报了阿姆河廊道,目前在做最后的冲刺。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也很迫切,希望丝路申遗能连通到他们境内。

去年,土耳其还举办了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市长论坛,西安市委秘书长带队参加了这个论坛,还参观了土耳其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他们也有很多重要的文化遗存,如丝绸厂、罗马时期的古建筑等等。他们也想加入丝路申遗的行列。所以说,这一次丝路申遗的成功,仅仅是整个丝路申遗的第一步。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更唤起了整个丝路沿线国家对文化遗产交流的迫切需求。今后,丝路遗产申报和扩展的压力和动力都是存在的。”冯健说。

据冯健介绍,丝路申遗成功之后,在陈同滨带领的中方专业团队努力下,关于遗产保护,大家有了一个共同标准,共同的格式,包括图纸图例,颜色色标等,现在哈、吉方面都是在按着这个标准在做,很多遗产的保护也都是按这个标准在做。冯健认为,这也是中方团队对中亚的一个帮助,哈、吉两国不仅已经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模式,甚至能够给整个中亚和西亚地区提供技术支持。目前,他们已经在给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提供积极的援助。

冯健认为,如果没有丝路申遗,哈、吉等中亚国家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技术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提高。“对我们来说,收获也是非常大的,我们中心做了一个Silk Roads AIMS平台(丝绸之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丝路申遗的合作,我们已经收集到了包括哈、吉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资料3000多份。”冯健介绍说。在这之前,该中心的资料绝大多数由中国的研究学者提供,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限于中国学者的视野。如今,IICC的数据库还在不断加大,不断扩充,在冯健看来,这无疑有利于我们对境外丝绸之路的认识,有利于形成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整体的概念。

冯健还向记者谈到了丝路申遗的另外一个成果,即在申遗推动下,跨国的合作已经开始了。通过IICC的协调,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塔吉克斯坦进行考古工作,后又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考古。

记者了解到,乌兹别克联合考古队的项目负责人为西北大学的王建新教授,该校的另一位教授梁云是项目领队,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专家吴晨负责文物保护技术工作。

“塔吉克斯坦境内的联合考古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陕西省考古院也在IICC的协助下,正在和吉尔吉斯斯坦洽谈联合考古工作的事宜。”冯健介绍说,陕西在今年西洽会上专门举行了一个论坛,并成立了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还签订了框架性合作协议。

在冯健看来,正是由于丝路申遗成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显示出日益频繁的态势。在这个领域,习总书记讲的“民心相通”已经打开了一个新的“廊道”。

(本文图片摘自丝路遗产申报文本,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 马颖超)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