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马坚和他的伊斯兰世界
2014-08-15 10:59:43 来源:《新西部》杂志

1978年,马坚去世,这在中国学术界可能只是一件普通的事件,但在中国阿拉伯语教育界却是一件大事,这标志着中国阿语教育的第一个历史时代—马坚时代结束了。

作为回族穆斯林的知名学者,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汉译《古兰经》的译者,曾经光彩夺目的公共知识分子,马坚已经成为一种复杂而美丽的象征。

文/余 达

提起阿拉伯语专业,北京大学是毫无争议的全国第一。这不仅是指其教学水平,也是因为它是中国把阿拉伯语作为一门学科设立专业的第一所大学。

而马坚便是将阿拉伯语教学带进北京大学的开山鼻祖。

作为新中国阿拉伯语界的“ 祖师爷”,马坚对伊斯兰教有三大贡献:一是提高了中国社会对伊斯兰教的文化品味,二是参与发起了伊斯兰教协会,三是翻译了伊斯兰经典《古兰经》。

1 9 9 6 年, 北京大学出了一本纪念马坚诞辰90周年的专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马坚先生的杰出科研和教学成就,使他成为北京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知名的教授之一,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穆斯林学者。”

有志好少年

1906年6月6日,马坚出生于云南个旧一个叫沙甸的村落,这是一个回民聚居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十分注重伊斯兰文化教育。马坚幼年就读于紧邻沙甸的个旧市鸡街镇的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从初小开始,学习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基础知识。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各科成绩优异,阿拉伯语学得又快又好,小学高年级又开始自学古汉语和英语,深得老师和长辈的喜爱。

在当地贤达人士白亮诚先生资助下,马坚小学毕业后便进入昆明成德中学(四年制中学)学习,入学后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二名,不但汉语、英语成绩出色,数理化也学得好。假期回乡期间,他又向通晓古书的白亮诚先生学习古文,博览古文典籍。

1 9 2 8年,受白亮诚先生资助,马坚约挚友马元卿同赴西北。他们离乡乘车经汉口、郑州、西安、平凉到甘肃固原,师从著名的虎嵩山学习经文。在平凉至固原途中,为节省路费,他俩共租乘一匹马,历尽艰辛,才到嵩山阿訇的故乡—固原三营村。

嵩山阿訇学识渊博, 思想开明,教授得法,指导他们学习经典教义和阿拉伯语。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马坚却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学完了侯赛因的《古兰经注》《伟嘎业注》等多种经注,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知识水平均有长足进步。

因西北时局动乱, 他们被迫转去上海,于1 9 2 9年考入上海回教协会办的私立伊斯兰教师范学校,系统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经典和英语。马坚用短短三年的时间,通读了阿拉伯文版和英文版的《古兰经》,学完了《穆宛塔圣训集》和各种重要的伊斯兰教经典,并能熟练阅读阿拉伯文书籍,能用阿文写作、会话,为他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赴埃留学生

1 9 3 1年1 2月,由上海回教学会选派,马坚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第一届留埃学生团成员到达开罗,开始了八年的留学生生涯。

马坚首先就读于古老的宗教学校爱资哈尔大学,其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设有法学、哲学、文学、古兰经学、圣训学等12门课程。马坚非常用功,除学好规定课程,还认真研读埃及中学用的几本语法教材,做了全部练习题,请老师批改。

在爱大学习期间, 马坚的导师是埃及著名学者吉巴里教授。每周两个晚上,马坚执经登门求教,坚持多年,风雨无阻。

1 9 3 5年下半年,马坚从爱资哈尔大学预科毕业。为使自己有更高的阿拉伯语文水平,以便能更好地研究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马坚又转入埃及有名的国立达尔·爱勒·欧鲁米阿拉伯语文学院(1 9 4 6年并入开罗大学)学习。

该校设有高级阿拉伯语言、阿拉伯语言文学、历史和伊斯兰教研究等课程,曾培养出许多优秀学者。马坚在向校内专家、学者学习之余,仍经常去请教吉巴里教授,并注意向周围的埃及人学习活的语言,以增强阿拉伯语言感。

1939年2月,留埃中国学生组团去麦加朝觐,马坚任副团长。一路上,他们抓住一切时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宣传抗日。在船上,马坚发表演说,介绍中国穆斯林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抗战的事迹,痛斥日机轰炸各省回民区域和清真寺的罪行,揭露日寇欺骗伊斯兰世界,妄图利用伊斯兰教为其侵华效劳的种种阴谋,呼吁各国人民支援中国人民正义的抗日战争。他激动人心的演讲,博得全船人的同情和支持。

从麦加回到埃及不久, 马坚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欧鲁米 阿拉伯语文学院,1939年秋返回祖国。

翻译《古兰经》

马坚学习上异常勤奋,生活上却十分俭朴。在上海学习时,虽身居繁华大都市,他却一直穿着家乡带来的粗衣布履,从不闲逛,只是终日埋头苦读。

▲1932年,留学埃及的马坚(上左二)与穆斯林朋友在埃及金字塔前留影。

在埃及留学期间, 他也是三餐自煮,衣袜自补,靠学校每月发给的2埃镑奖学金,不仅解决了衣食住问题,还攒出一部分买书钱。他回忆起在开罗的学习生活时曾兴奋地说: “ 一只旧闹钟,是生活中的重要伴侣。我每天把它拨到四五点钟,只要铃声一响,一脚蹬开被子就起身,洗漱后开始学习。”

马坚曾表示,他一生要做两件事:

一是要自己精通后在国内推广阿拉伯语, 二是要译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名著,特别是要做好《古兰经》汉译本的译注工作。

1 9 3 9年马坚回国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他辗转于上海、云南沙甸村和昆明市,潜心研究、翻译《古兰经》。在家乡沙甸村时,每日清晨5点钟就开始工作,晚上借着昏暗的植物油灯光直工作到深夜。在昆明时,日寇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几乎每天都要疏散到郊外。但他不畏艰险,坐在野外仍坚持译经,敌机来了躲一躲,敌机走后继续干。

1 9 4 6年到北大执教后,马坚翻译《古兰经》工作也未间断。1946年,全部原文最后一次修订完毕,开始注释;1949年前8卷注释完毕,北京大学出版部于同年出版了带有注释的汉译《古兰经》上册。马坚计划1950年全部注释完成后,再出版其余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致使注释工作中断。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春,马坚以病弱之躯和微弱的视力重新整理幸存的译稿,一直工作到归真的前一天。但是,原文译稿的其余部分直至他逝世都未能出版,使他抱恨终天。

1 9 8 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不带注释的( 为保持体例一致)《古兰经》全译本,发行约20万册后,又重印3次,并于1996年再版,成为迄今全球影响最大的《古兰经》汉译本。

▲马坚(左)与季羡林

学术铺路石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说:“马坚具有广泛的学术兴趣,他研究的范围包括了:阿拉伯的宗教、哲学、语言、文学、教育、历史、法律、医学、天文历法,以及中阿关系史等各方面。他在一些学术领域可以说是在国内开研究之先河,起到了填补学术空白和铺路石的作用。”这一评价,马坚可谓是当之无愧的。

1 9 4 0 年至1 9 4 3 年, 马坚译出了《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分别于1 9 4 1 年和1 9 4 4 年在渝出版。1951年,他编译的《回历纲要》问世。这是研究伊斯兰文化史和中西交通史的一本重要工具书。其中收入马坚关于伊斯兰教历的一篇论文,论述了伊斯兰教历的科学价值和计算方法,并对其自元朝时传入中国以后的影响作了考证。白寿彝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解决了数百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希提教授的《阿拉伯通史》英文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阿拉伯史专著,应商务印书馆的切邀,马坚于1 9 5 7年开始翻译这部7 0余万字的巨著。在繁重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之暇,他时作时辍,1965年脱稿后,又据原书1970年第10版再行增订。全书在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于上世纪90年代再版。这部阿拉伯史译著,成为我国有关人士研习阿拉伯史和中东问题的必备参考书。

即使身处逆境,马坚也从没动摇自己介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决心。翻译《阿拉伯半岛》(197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阿拉伯简史》(1973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发行)和《阿拉伯文学入门》(未出版)的工作,都是在处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

马坚分别为《回教教育史》和《伊斯兰哲学史》两书所写的译者序,实际上是两篇有关伊斯兰教育和伊斯兰哲学发展史的论文,是他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随着与我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的日益增多,不少阿拉伯国家代表团来我国访问,马坚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和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当翻译。1959年底,马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亚非团结大会,来到了阔别近20年的埃及。1956年1 1月声援埃及人民反帝斗争和1 9 5 8年声援黎巴嫩、约旦两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两次中国政府声明,也都是由马坚翻译并直接向阿拉伯国家广播的。

▲马坚先生长眠在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桃李满天下

马坚先生不仅自己勤奋好学, 而且重视教育,热心培养人才。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可以说一生都是与教育相伴而行的。

马坚从昆明成德中学毕业回乡,适值地方上开办鱼峰小学(中阿学校)。在热心教育的白亮诚先生主持下,马坚受聘与王良弼、马元卿等到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他坚持勤俭办学,身体力行,采标本、作模型、购置教具、建图书馆,为办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埃及回国后,马坚于1 9 3 9年至1 9 4 0年间曾应云南回教俱进会之请,任教于昆明私立回民明德中学,负责教务。他除了认真办好明德中学之外,还利用暑假为在昆明求学的回民中学生办补习班,请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回民大学生给他们讲课或开座谈会等。

虽然从埃及回国之后的最初几年,马坚把主要精力都倾注在翻译《古兰经》的工作上,但他仍时刻不忘发展回民文化教育。他主编过《清真铎报》,在沙甸私立回民养正学校教授过阿拉伯语、《古兰经》、阿拉伯文选等。特别是在讲授《尔歌一德》原文时, 他边讲边译成汉文( 即汉译本《教典诠释》),以加深同学对原文的理解。他的这些教学活动,为云南培养了不少阿拉伯语人才和宗教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和云南文山清真寺伊玛姆马云崇,就都是他当年的学生。

1946年,马坚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参加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组建,并亲自在该系建立阿拉伯语专业。当时是既无教材,也无前例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肩负重任,独自一人给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阿拉伯语大学生开出了阿拉伯语、高级阿拉伯语、伊斯兰宗教史、伊斯兰教育史和古兰经研究这5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专业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他重视教材建设,积极编写阿拉伯语教材,系统归纳了阿拉伯语语法规律。他所确立的一整套阿拉伯语语法概念和术语,一直为国内各高等院校阿语专业沿用至今。有专家如此评价马坚:“他奠定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基础,开辟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新时代,使阿拉伯语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进入高等学校。”

从1 9 4 6年到北大任教直到1 9 7 8年病逝,马坚在北大工作了32个春秋。他为我国外事、文教、出版、科研、宣传等部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阿拉伯语言文化人才,成为发展中阿关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事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是国家重要的领导干部。北大阿语教研室中,他的学生已是四世同堂,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1978年8月16日凌晨,马坚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顺命归真。

1 9 7 9年1 2月,马坚归真后一年,《阿拉伯通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 9 8 1年,马坚归真后三年,《古

兰经》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白寿彝评价说: “ 这个本子的出版,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中国伊斯兰研究工作上、中国翻译工作上的一件大事。”

1 9 8 4年,马坚归真后八年,经中国伊协认可和世界伊盟同意,伊斯兰世界最高权威出版机构— 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出版社出版了马坚《古兰经》译文中阿对照本,这是对马坚毕生致力于译经工作的最好肯定,也是给予他一个穆斯林无比崇高的荣誉。

(编辑 杜林杰)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