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长江中上游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调研报告
2018-12-03 15:56:53 来源:《新西部》杂志2018年11月上旬刊

自贸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抓手,规模不断扩大。从上海自贸区的创设,到第二批、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获批,从沿海开放前沿,到长江经济带与新亚欧大陆桥,我国自贸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空间布局不断向内陆拓展。但总体上看,这些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依然停留在“放管服”改革领域,对自贸区的认识还停留在开发区层面,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还有很大差距。应在进一步深化对自贸实验区再认识的基础上,对标国际水平进行自贸区建设的路径探索,进一步强化自贸区与所在各类园区的协同融合,积极构建上下互动与左右共济的自贸区建设的新机制。同时,还应以中欧班列为纽带,加强中西部自贸区建设的协同创新。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2017年4月以来,国务院批复的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已经挂牌运行一年半的时间。2018年8月8日至16日,在国务院参事室张彦通副主任带领下,国务院参事室联合天津、辽宁、福建、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有关地市政府参事室,围绕自贸区改革和发展重点问题,对长江中上游获批的国家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湖北、重庆、四川三省的自贸区建设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深入典型企业进行了创新案例的深入考察,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及创新成效

湖北自由贸易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6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宜昌片区27.97平方公里、襄阳片区21.99平方公里,本次实地调研了武汉和宜昌两个片区。自2017年4月1日湖北自贸区挂牌运行一年来,紧紧围绕《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为战略定位,大胆闯、大胆试,着力推进《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170项改革试验任务的落实,其中165项任务正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出台了《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和《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规划》,编制了《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2018年行动方案》,三个片区制定了各片区实施方案。其自贸区建设改革的主要成效集中在六个方面:

1、“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向片区下放第一批61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面实施“27证合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资质资格认定压减44%,率先发布378项“三办”事项,企业投资产业项目审批从150个工作日减缩最短11个工作日。同时,加快自贸区立法工作,《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送审稿呈报省政府,正式《条例》有望今年9月出台。

2、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外资审批、备案与工商登记集中办理模式,依托湖北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出“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先建后验、多验合一”等改革举措。

3、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加快建设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上线运行20多个应用系统,应用实现全覆盖,成功对接国家标准版,上线出口退税功能,实现一类企业出口退税“当日申报、当日退还、当日到账”。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推出“先出区、后报关”、海关减免税手续汇总办理、出口食品备案采信、中欧班列运单归并等数十项通关便利化新举措,进口、出后平均通关时间分别缩短4.1小时和0.7小时,武汉市成为全国第三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之一。

4、金融服务不断增强。支持设立9家科技分行、19家科技特色支行、13家科技担保机构、15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200多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为自贸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知识产业质押融资、动产质押融资、信用贷款、投贷联动等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稳步推进金融开发创新,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直接办理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手续、企业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以及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5、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允许研发团队与本单位联合申报专利共同权利人,允许高校、科研机构正职领导获得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奖励。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营机制,武汉片区引进24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襄阳片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相继推出放宽外国留学人员工作许可条件、实施外籍人才口岸签证、外国留学生在自贸区创新创业居留许可等一系列具有湖北特色的政策措施。目前,湖北自贸区已聚集3名诺贝尔奖得主、55名中外院士、41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6、高端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新机制。武汉片区重点打造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发起成立3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200亿元显示产业基金,总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和总投资350亿元的武汉华星柔性面板线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联想摩托罗拉产业园、光谷基地手机项目、小米武汉总部加快落户,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闪存芯片即将在武汉片区实现量产。襄阳片区着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宜昌片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华强科技丁基胶塞项目入选中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为我国医药包装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运用项目。

目前,湖北自贸区还成立了自贸试验区政策咨询委员会,引进了普华永道、毕马威等会计事务所,对自贸区建设成效、制度创新案例、改革试验完成情况、营商环境等开展第三方评估。2018年1-6月,湖北自贸区新设立企业6553家,其中,内资企业6512家,注册资本总额2528亿元人民币;外商投资企业41家,合同外资7亿美元,税收收入98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449亿元人民币,占全省进出口额的30%,合同外资额占全省26%。

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及创新成效

重庆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公里,涵盖两江、西永、果园港3个片区,其中:两江片区66.29平方公里,着力打造高端产业与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中心;西永片区22.81平方公里,着力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心;果园港片区30.88平方公里,着力打造多式联运物流转运中心。本次实地调研了两江和西永两个片区。

重庆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四个扎实”要求,推进了以下几项工作:

1、以国家战略为遵循,明确目标定位。按照总书记对自贸区“三是三不是”的总体要求,将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具体化为立足“两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落实“两地”“两高”目标,打造“四区”(投资贸易金融三位一体综合试验区、开放性经济体制压力测试区、改革系统集成先行区、开放平台协同发展区)。确立总体目标为建成“一枢纽三中心一基地”(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内陆国际贸易中心、现代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

2、以建章立制为重点,确保高效运转。形成“1(市长)+5(专项工作组)+1(自贸区办公室)”的自贸试验区管理组织架构,出台了重庆自贸区管理办法、产业规划、人才措施3个规范性管理文件,12项工作制度,建立现场观摩机制。

3、以政策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改革试点。建立重庆自贸区总体方案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台账,已落地实施122项,29项正在推进。围绕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四个领域,形成了141项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举措,复制推广118项前两批试点经验。

4、个性化探索,为国家试制度。依托重庆对外开放通道,开展国际陆港贸易规则探索,分三步走:签发铁路提单并开立国际信用证;开展国际陆上运输单证标准化建设,推动修改国际规则。目前,在制度创新方面,重庆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成果。形成了13个创新典型案例,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自主备案、自行确定核销周期、自主核报、自主补税、简化业务)创新举措”、“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实施铁路运输信用证结算”3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21项经验从自贸试验区推广到全市;开立全球第一份铁路提单及跟单信用证,国际陆上贸易规则探索迈出第一步,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5、以项目落地为关键,增强发展动能。实施项目、政策“双清单”管理,为好项目设计好政策,为好政策寻找好项目,确保政策有需求,项目有保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招商工作,重点培养人工智能、航空物流、跨境电商、整车进口等新兴产业,形成开放性经济发展新动能。自贸区挂牌至今年6月,累计新注册企业16985户,超过挂牌前三年的总和;累计签约重点项目1169个,协议投资总额4046.5亿元,商汤科技、华润微电子、阿里巴巴区域中心、海航现代物流等一批项目落户。随着保税租赁、保税维修、进口食品“空检通放”、进口整车保税仓储等一批自贸试验区独有政策落地,跨境电商、融资租赁、汽车平行进口等新业态率先实现突破。2018年上半年,重庆自贸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530亿元人民币,占全市67%,推动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占全市79%,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及创新成效

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9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90.3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口岸服务等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性航空枢纽,打造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高地;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9.6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国际商品集散转运、分拨展示、保税物流仓储、国际货代、整车进口、特色金融等口岸服务业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内陆地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川南临港片区19.9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本次实地调研了成都天府新区和成都青白江铁路港两个片区。其主要创新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围绕总体方案,高效协作强化组织推动。建立领导小组把关定向、省自贸办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片区管委会守土有责的组织架构。制定自贸试验区《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构建“清单制+责任制+督查制”推进机制,编制《首批改革试验任务清单》。

2、现代政府治理能力加快提升。首批33项管理权限已下发到自贸试验区各片区,“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等99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成都区域实现“43证合一”,项目开工前手续办理时间由二百天缩短为六十天。四川自贸区人民法院成为全国惟一以省域冠名的自贸区法院。

3、双向投资管理取得突破。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企业备案与工商登记备案“一窗办理”,备案材料减少90%以上。深化国别园区合作,中韩创新创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入驻项目超过70个。中意文化创新园落户天府新区,“中国-欧洲中心”暨“一带一路”交往中心入驻欧洲国家住蓉机构30余家。建立对外投资合作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一带一路”“251行动计划”,2018年上半年四川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33.6%,目前四分之一的对外贸易和五分之四的对外承包工程布局沿线国家。

4、口岸及贸易监管服务成效显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注册企业超过160家,报检覆盖率保持100%。空港口岸对旅客全面实行现场“7×24小时”通关。创新推出国际会展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获批国家深化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大力培育发展飞机发动机保税维修、平行车进口汽车保税仓储等新业态,出台支持自贸区外籍人士、商务人员出入境“15项便利化措施”。

5、金融开放创新稳步推进。截至6月底,自贸区银行业营业性机构151家,深化“一单制”改革,创新基于多式联运提单的金融模式,签发提单43单。出台自贸区《保险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备案管理办法》,设立保险消费者教育示范基地。降低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门坎,西部首个航空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资金池正式落地。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入驻基金及机构209家,管理资金规模1900亿元。设立中西部首家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川南临港片区围绕原酒产业设立3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创建国内首个成熟的酒类基金。

6、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积极探索。举办了2018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发展论坛,首次形成自贸区联动共推机制,与全国17个城市首创开展政务服务异地互办合作,与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开展集拼集运联动试验。依托“临空、临铁、临江”优势,大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双流机场国际航线达到106条,年跨境旅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成都国际铁路港与欧亚大陆16个境外城市及14个国内城市实现互联互通,开行国际班列604列,泸州港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0.9%

目前,中央赋予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启动,已形成200余个实践案例,其中32项改革试点经验上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21项成功经验向全省复制推广。自贸区运行一年多来,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新设外商投资企业三大指标居5个内陆自贸区首位,累计新增企业3.62万家、注册资本4676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18家(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新入驻金融机构340家,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5个。新增进出口企业160家、累计472家,实现进出口143.2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外贸总额的5.7%。

关于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自贸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抓手,规模不断扩大。从上海自贸区的创设,到第二批、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获批,从沿海开放前沿,到长江经济带与新亚欧大陆桥,我国自贸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空间布局不断向内陆拓展。但总体上看,这些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依然停留在“放管服”改革领域,对自贸区的认识还停留在开发区层面,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还有很大差距。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要进一步深化对自贸实验区的再认识。按照习总书记对自贸区“三是三不是”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对“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风险压力测试区,不是开发区升级版”的再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等靠要”幻想,要有为国家创制度的探路精神,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要对标国际水平进行自贸区建设的路径探索。从国外自贸区建设的实践来看,自贸区的核心是自由,关键是做生意成本低、效益好,重点是便利,降低成本是要害。“自由化、市场化、法制化”是自贸区发展的目标。从调研情况看,目前的自贸区建设还仅仅处于“放管服”改革,制度创新仅局限于一般的便利化层面,离国际贸易自由化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对标国际水平,找准学习样板,探索符合贸易规则下的自由,营造市场化、法制化的环境,推进自贸区制度创新,使自贸区建设向自由化、市场化、法制化目标迈进,应成为自贸区建设的明确方向。

3、要进一步强化自贸区与所在各类园区的协同融合。我国的自贸试验区都是叠加在各种开发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新区的基础上设立的,其目的是为制度创新提供可依托的区域产业基础和贸易环境优势。由于过去的各类园区其发展主要定位于经济功能和产业功能,自贸区定位主要是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方面的制度创新功能,因此二者的发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进一步强化自贸区与原有各类园区的协同创新作用,促进自贸区与各类园区协同融合发展,是未来自贸区建设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4、要积极构建上下互动与左右共济的自贸区建设的新机制。建设高水平自贸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地方敢闯敢试的大胆创新,更需要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既需要自贸区管理者的勇于担当,也需要省级部门的积极协同。如何进一步加大对自贸区相关事项的赋权,调动自贸区建设各方的积极性,构建自贸区制度创新内生动力的新机制,促进自贸区与各类园区、自贸区与城市的国际化、市场化融合发展,应成为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陕西正处于高速度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以发展“三个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对标国际自贸区标准,通过制度创新,培育陕西“追赶超超”新动力。

5、以中欧班列为纽带加强中西部自贸区建设的协同创新。目前,我国的自贸区建设刚刚起步,中西部自贸区地处内陆,本身经济腹地较小,对外开放度整体不高,贸易规模十分有限。虽然近年来,各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各自开通了中欧班列,但目前大都还处在靠补贴维持阶段。目前,中欧班列已经开行一万列,面对快速增长的中欧班列,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引导中欧班列有序发展,在货源组织、市场培育、降低成本、陆港货物提单的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建设“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知名品牌等方面,既需要相关省份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国家政策的科学引导。

作者简介

裴成荣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顾 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