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张载故里的关学积淀与传承
2020-08-21 08:27:57 来源:《新西部》2020年8月合刊

作者:张凌云

从老眉县人口中的张夫子庙到即将亮相的张载文化园,大儒张载在故里眉县千年的浸润变得丰富立体起来。这一城市文化根脉传承的具体呈现,让那些眉县人习以为常的对先贤的推崇和带有“张子”符号的生活,历久弥新,受到格外的关注。作为国内惟一的张载文化产业园区,张载文化园将以眉县张载祠为依托,成为关学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产业创新的综合体。

▲张载祠山门

7月21日,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家住宝鸡市眉县的张世敏有些焦急:这雨真是给工期本来就紧张的张载文化园项目添乱啊!

作为张载28世孙,退休后的张世敏依然是全国张氏26个宗亲会活动的核心人物。为迎接张载诞辰千年活动,张世敏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刊印《横渠概览》和《张子全书》。各宗亲会还要把保存的珍贵资料全部整理出来,届时会有一批首次亮相的珍品。

7月22日下午4时,在横渠镇政府,近百名乡村干部正在参加一场名为“张载面面观”的讲座,主讲人是马苏彬——眉县民间关学“四大金牌”讲解员之一。他坦言,这种义务讲座,多多益善,他很自豪。研究张载关学多年,马苏彬朴素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关学,并能学以致用。

与此同时,张载祠(横渠书院)的工作人员在为张载文化园开园忙碌着,此次张载祠展品陈列布展正在进行,布展大纲已由西北大学关学文化研究员和张载祠文物管理所合作编撰。

纪念张载诞辰千年系列活动筹备工作,就这样在眉县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关学符号鲜明的张载文化园

正在建设中的张载文化园以张载祠(横渠书院)为核心板块。张载祠(横渠书院)位于宝鸡市眉县城东23公里处的横渠镇。南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通东方佛都法门寺,东接道教圣地楼观台,西与五丈原诸葛亮庙毗邻。

在眉县人看来,位置的独特性,就已证明张载是一个“仙人”了。所以眉县老人过去不知张载祠,只知张夫子庙。这应该是民间对圣贤敬仰的最高境界了。

张载祠(横渠书院)内现有山门、张载手植柏、展览室、大殿、正蒙殿、书院楼、横渠讲堂、碑亭等仿明清建筑,碑刻则多为明清遗存。张载手植千年古柏,虽遭地震损毁,但状如虬龙盘旋上升,造型罕见。至今眉县学子,仍有考前祭拜,一飞冲天的说法。此次这些主体建筑都将保留,只是对路面基石、卫生间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据传,张载15岁时,由四川涪陵护送父亲张迪的灵柩回开封安葬,行至眉县横渠,听闻前方战事,加之盘缠不足,遂将父亲安葬于横渠南10公里的大镇谷口西面的迷狐岭上。全家遂在大镇谷定居下来。少年张载随后在崇寿院求学,晚年辞官后也一直在此讲学,着书。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为横渠书院。可以说,横渠书院是张载精神的家园。

张世敏2015年11月出版《张载学说及其影响》的书中,对张子祠、横渠书院、张子墓作出历代修葺考。指出元世祖忽必烈在他的关中封地推行权法,“崇文尊儒”取得成功。元成宗铁穆耳继承了这一治国方略。元成宗贞元元年(1295年),下诏在横渠书院始建“张子特祠”(现书院碑廊内立有“张子特祠”碑)供祭祀观瞻,形成了现前书院后祠堂的建筑格局。

▲第一展室

自宋至今,张载祠先后修复过14次。《张载学说及其影响》一书中提到,张子祠从民国初年开始至1978年,一直是当地中小学所在地。直到1985年,眉县人民政府成立张子祠文物管理所,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又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省文物局拨专款对张子祠分三期进行修复,1998年一期工程完工。所以人们现在看到的张载祠基本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缮恢复的。

现在从张载祠(截至7月底还在闭馆中)正门进去,右侧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园区。

据现已公开资料显示,文化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园、一镇、一环、两区”(一园:张载文化园;一镇:横渠古镇;一环:文化休闲环;两区:井田休闲区和生态田园区),其中张载文化园一期项目总占地面积188亩,预算总投资2亿元。主要建筑板块有:入口广场区——正蒙之路、四为广场区——关学之心、文化讲堂区——教育之荟、横渠书院区——耕读之苑等,计划2020年9月底前全面建成。

已经封顶的主建筑明诚堂,位于园区北面,是一座方底攒尖顶建筑,名字来源于张载的谥号“明诚夫子”,是说他的学问、德行从“自明诚”而来。“自明诚”的说法源于《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个名字据说是由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提出的。明诚堂建成后,主要是通过各个主题展厅来与观者互动。

从规划图上看,张载文化园一期项目的入口处,会有一座题字为“学达性天”三阙门仿古牌坊。“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匾额,现仍挂在张载祠的大殿,是横渠书院的镇馆之宝。“学达性天”是指通过教育、做学问,达到“性”与“天”齐、达到“性”和“天”的统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为表彰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横渠书院、武夷精舍等五所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康熙分别御赐“学达性天”的匾额。横渠书院的这块匾额一度曾丢失,后由当地农民捐献出来。

张载文化园南北向有一条名为“正蒙大道”景观路。张载着书多已失传,《正蒙》是他保存较完整的一部书。“正蒙”寄托了张载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

文化传承综合基地

张载文化园是集关学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产业创新的综合基地。2020年纪念张载千年诞辰系列活动将在新建成的张载文化园举行。

▲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匾额

从2019年11月宝鸡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可以得知,纪念张载千年诞辰系列活动将举办中国哲学史学会2020年年会暨首届世界关学论坛;在明诚堂分别推出“一代圣哲千古景仰——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事迹展”;张氏后裔举行纪念先祖张载诞辰一千周年传统祭祀活动;进行张载千年诞辰系列文艺创作;打造国家级研学旅游目的地。影视剧《大儒张载》也将向公众呈现。

作为张载文化园的核心——张载祠(横渠书院)不仅一直在发挥宏扬传统文化的平台作用,也积极挖掘更多的宣扬及传播功能。作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定期举办张载关学、家训家规讲座培训,成为一大特色。

2015年6月,张载祠(横渠书院)被命名为“眉县勤廉教育基地”。目前已累计开展教育活动80余场次,13600余人参加。

今年5月,陕西确定112个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横渠书院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教学点。

6月3日上午,由省社科联资助、陕西关学与传统文化科普基地承办的“纪念张载千年诞辰社科普及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在张载祠拉开帷幕。陕西关学与传统文化科普基地主任张波教授为宝鸡市公安局60余名干警作了题为“张载‘关学’及其现代价值”的讲座。

张载祠(横渠书院)作为扶眉战役纪念馆省级党性教育基地(扶眉干部学院)中心教学点。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加强自身修养,塑造为民情怀,立足岗位实际。通过深入挖掘大儒张载“四为”等哲学思想的价值内涵,开发干部教育培训专题教学线路,打造“张载官德”“横渠家风”等特色现场教学课程,年举办各类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班次110余场次,培训学员19000余人。

张载祠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小奋说,一直以为这种文管单位工作量不会那么大,但自己到张载祠(横渠书院)工作后,要干的事太多太具体了,非常忙碌。“没想到张载的影响力那么大,每年来研学、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除了举办关学研讨会、研学讲座外,像中央党校、企事业单位都会在这里进行理论学习,调研活动。”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还有一次2000人预约参观,从当天中午开始,8辆旅游大巴循环往书院这里送游客,现场秩序保障让工作人员使出浑身解数。

2019年,北大元培学院在张载祠建立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校地合作为眉县张载关学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更全面更深度的交流推广;“全国工会媒体丝路行”采风团等到眉县学习张载关学思想,也让张载学说借助媒体进入大众视野。

2019年4月26日上午,“寻秦记——秦人在宝鸡”科普图片展暨2019年“关学文化系列”社科活动启动仪式在宝鸡展览馆举行。这是宝鸡展览馆联合宝鸡市社科联、宝鸡市关学促进会将开展以“关学知识”为主题的系列社科活动之一。

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还通过邀请省内专家举办“关学与当代社会”研讨会以及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等活动,不仅展示了陕西关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思考,也有效地促进了社科普及工作。

▲张载故里

关学进校园,也在眉县中小学广泛开展起来,2018年11月,“助力文明校园、创建乡贤村镇”在眉县首善街办王寨小学启动。学生们通过“不缺失的家风教育”表演,来汇报学习成果。

浸润于关学家风家规的乡村文化

横渠村是张载故里关学传承的一张名片。走进这个拥有15个村民小组、6400多人的村庄,除了惊讶于村容村貌的整洁和农家小院的花团紧簇,也被小院门匾上用多种字体雕刻的“孝悌之家”“忠厚人家”“和善之家”“处世明达”“宽厚和平”所展现的浓厚的乡村文化所震撼。临街的文化墙也是关学特色,张载名言,有的还翻译成了白话文,可以让村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如“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用心选出这些名言的人就是横渠村党支部书记严春春。严书记对村民们重视家规家训、传承孝悌文化、保留传统礼仪等生活方式非常自信。他是宝鸡市家风馆和村史馆的“台柱子”,总能把张载经世致用思想和村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他说,在横渠村不比香车豪宅,大家就比谁家出大学生。如今严春春已经走出村庄,受邀在陕西各地义务讲座。7月30日,他到咸阳教育学院为师生讲座。他说,这都是村上传承下来的崇尚学习的结果。

宝鸡市的家风馆为什么设在横渠村?严春春说,每个来家风馆的人都会有疑问,但当你参观完家风馆和村史馆,疑惑自然就解开了。这是因为张载家规家训中提倡的诚信、孝亲等文化,如今在横渠村完整地被保留传承下来。在“文有张载武有李达将军”的横渠村,崇礼重德依然是村民最看重的品质。

张载的家规文化是关学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他提出的“横渠四句”、《东铭》、《西铭》、“十戒”是其家规家训典范之作。张载认为“家为小”“国为大”,凡事必以“国是为主”。只有“为家建规遵约章”才能构建大的家国情怀志向。

少年张载受诸葛亮的治学影响,写下了“六有”:“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十戒”则是他辞官归横渠书院授徒讲学时,为教化子弟撰写的家训:“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戒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昵俾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

2016年6月21日,眉县拍摄的《陕西眉县张载:立心立命·惟德惟规》家训专题片在中央纪委网站刊播。张载家规作为全国50个优秀传统家规之一入选《中国家规》。

张载得意门生蓝田吕氏兄弟受此启发,返乡后以吕大均为主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民风民俗、民约乡规,并体现互助精神的民间章法之书《吕氏乡约》,对后世明清关中地区乡村治理模式和民风民俗影响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传承一个好家风,成就一个民族的未来。”横渠村村民脚踏实地践行着家风馆影壁墙上的这句话。据了解,村民门匾上的字不是随意选择的,都是村上议了村民再议,按实际情况进行了评比和对号入座,完全展示每户的家风家教。

受关学文化影响,横渠村村风民情一直淳朴素雅,让人羡慕。横渠村不但有提名全国道德模范诚信模范严平安,荣获国家“诚实守信”奖章,还有魏一平,秦永宁两人入选2018年中国好人榜。

严平安老人历时十三年,与老伴养奶牛一点点挣钱,一点点还掉因车祸身亡的儿子生前买车欠下的17万元。老人读书不多,却深知如何做事为人。他曾坚定地对亲友邻里说:“子债父还,绝不亏欠大家一分钱。”如今老人已经故去,但村民们却记住了老人说的一句话:“我的父辈常教育我们要勤恳做事、诚实做人,这就是我的家训,也是我做人的主导思想。”今年7月中旬,严平安的故事被搬上了秦腔舞台,大型秦腔现代戏《好人平安》在灞桥洪庆庆华剧场首映。

横渠村村民深以张载这位乡党为自豪,张载学说中的经世致用在横渠村也有体现。横渠村是省书协展览与发展委员会创作基地,还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书画协会,不少村民也拿起笔学书法绘画。村民们都说这是村里走出的画家严明星不忘本,热心村上文化建设的功劳。

如今,横渠村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人数达到3万人,是宝鸡市崇礼重德的乡村名片。

严春春介绍,横渠村在经济发展上也快人一步,这是因为村民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思想较开阔,所以村中猕猴桃种植起步较早。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328元。

致力于关学研究的“土专家”

除了全国各地专注于关学研究的“学术派”,在宝鸡市和眉县,还有一批张载关学的民间爱好者,他们为关学的推广倾尽心力,并自嘲为关学研究的“土专家”。

今年67岁的张世敏是张载第28代裔孙(据了解,这是从明代万历年间,张氏家族从河南受诏迁至陕西眉县、凤翔两地开始统计),从部队复员后,他一直从事张载祠的保护修缮和关学的研究工作,至今仍担任着全国张载宗亲会会长、全国张载思想学会会长、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终身名誉会长等职务,常年奔走各地义务讲学。张世敏说,他还是宝鸡市政协、社科联张载思想文化促进会讲师团的成员,每每收到讲座的邀请,他都是欣然前往,非常自豪,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大家分享,这种机会他非常珍惜,也认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载后裔28世孙张世敏

据悉,横渠夫子在全国的后裔约有60万人,这种影响力已不是简单的家族势力。从2018年清明节开始,眉县张载宗亲恢复张载墓祭拜活动。张世敏说,每次祭拜人数在150人左右。祭拜前要从张氏后裔中选出5名代表,各自代表学生、妇女、农民、在外务工、公务员,向祖先汇报一年来的心得成绩。仪式上,还要公读祭文,齐声诵读横渠四句、“六有”“十戒”。张世敏说,通过这种仪式,让家规家训得以延续,让更多的年轻人知责任,有担当。

除了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的义务讲座,张世敏还要参与江苏无锡、江西临昌、福建尤溪等地的宗亲会活动。8月,他将受邀至广州参加张载关学研究会的活动。张世敏还与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教授张闰洙有着十多年的交往,他说这都是对关学共同的兴趣志向成就这段美谈。

多年来一直在广州经商的马苏彬,从今年起确定回归家乡眉县,并已投资创办了关中乡村图书馆——太白书社。在他看来,张载诞辰千年受到各界的瞩目,无疑是关学发扬光大的最好时机。马苏彬先后出版了《张横渠传》《厚道圣人》两本专着,希望在家乡的文化建设方面能尽己所能。

马苏彬自称是本土研究张载的后辈,他说他能和卢文远、赵军良、张世敏三位老师一起,被眉县人称为张载关学“四大金牌”讲解员,非常自豪。

马苏彬说,张载在眉县影响大,但他通过多年来的讲座发现,面对普通人,很多人局限于横渠四句、“六有”的了解,对张载生平、关学思想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与现实生活有很大借鉴意义的思想并不了解。所以他现在着力于向更多人普及,希望把自己多年疏理出的关学思想精髓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与先生经世致用的学说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广。

原眉县政协主席卢文远对张载祠、张载墓及横渠书院的恢复重建做过大量工作。关学国际研讨会在张载祠召开,也与他多方联系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分不开。

不久前,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爱讲师团组成人员中专门设置了张载文化讲师,卢文远、赵军良、张世敏、马苏彬都是传统文化讲师团成员。

2017年,曾有宝鸡市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发展宝鸡关学文化旅游的提案》。他指出,2016年“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关学文库》40册已出版,社会反响热烈。关学具有较强的与世界文明接轨的重要特质,宝鸡现有张载、李柏、张舜典等关学学者的一些遗迹,宝鸡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建设应具有国际性视野,有助于文化创意的持续性开展。

该提案还建议建设一条反映关学文化的“关学大道”;建设集关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商业交流等为一体的国际化研发中心。现在看来,这些建议正在逐步得到实现。

记者在调研中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即当地民众都认为张载文化园是宣传张载关学文化的一个阵地,对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张载诞辰一千周年是一个重要契机,要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影响力。

张世敏提到江西、福建一些城市专门打造宗亲文化,整体保护家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建筑,并集中力量打造宗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衔接,受到人们欢迎,效果很好,值得借鉴。

马苏彬说,民间关学研究者,由于单打独斗,在研究的道路上要走很多弯路,个人也非常迷茫,如果有一个平台能将这些研究关学人士统筹起来,不但对他们的研究之路有帮助,也可以让他们发挥所学,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到关学文化推广之中。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先生指出,好的文化,兼具现实性与未来性,是未来在今天的样子。张载关学的影响力绝不仅仅是在故里眉县有着良好的传承,因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提升,影响力是世界的。

(本专题部分图片由张载祠文物管理所提供,特此感谢!)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