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杨家城:寻找神木地域文化坐标
2020-10-31 11:02:34 来源:《新西部》2020年10月合刊

◎本刊记者 呼东方

清道光版《神木县志》记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故金时以“神木”名寨,元代以“神木”名县,神木之名即源于此。另外,在现城址东南位置,矗立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柏树,已逾千年。据相关记载,公元950年,麟州刺使杨宏信之子杨业,随驾入晋阳(今太原)前,杨宏信命其子杨业,亲手植柏树一棵于此,喻意“根留麟州,树在人安”之意,因而被代代流传下来,这棵古柏也被称为“杨业手植五指柏”。

杨家将满门忠烈,在金戈铁马中所沉淀的忠勇爱国精神,是神木这座城市的精神源头。在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看来,“杨家将故里”是一张对外展示神木新形象的文化名片,要合理保护开发与利用,超前定位、完善功能,让神木成为“杨家将”精神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

▲从杨家城远眺神木市区

杨家将的故事千古流传,而神木正是杨家将的故乡。

5月9日,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在对杨家城遗址文旅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时提出,保护和建设杨家城是神木市2020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年中推动性、标志性的工作。相关部门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积极协调在规划审批、设计、建设和项目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合理保护开发与利用,超前定位、完善功能,让神木成为“杨家将”精神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

找准文物利用的合理坐标,向来是文物保护界一直努力探寻的一个方向。神木市在杨家城的保护中,特别强调找准文物保护和旅游布局的平衡点,突出对遗址本体原始风貌的展现,尝试实现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高度契合。

杨家城到底在哪里?

如今在网络上搜索杨家城,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指向了位于陕西省神木市城区北15公里处窟野河东山顶上麟州故城。但是,曾几何时,史学界关于北宋杨家将故里却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不仅如此,山西、湖南等地曾经一度纷纷争夺“杨家将故里”。

关于杨业的籍贯,争议颇多,主要有三种说法:麟州新秦(今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并州太原、保德州河曲(今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而这三种说法各有依据。

新秦说的主要依据是史料中关于杨业之父杨信世为麟州土豪的记载。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记载:“(广顺二年十二月)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剌史,受命于周。”《宋史·杨业传》称杨业的父亲杨信“为汉麟州剌史”,长期居住在麟州,成为麟州的地方豪强。后杨业到晋阳(今太原)事刘崇。既然杨信生活在麟州,那么其子杨业应该出生于麟州。

除此之外,新秦说一个重要支撑是欧阳修所写《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墓志中明确记载墓主为麟州新秦人。杨弘信为墓主之曾祖,担任麟州刺史,杨继业为墓主伯祖,太宗时任云州观察使。此志作于杨业辞世六十五年后,且古人墓志,多由死者亲属提供材料。故无论从作志时间,还是从材料来源上看,这篇墓志铭的内容都较为可信。当地县志中也有杨信世守麟州的记载。今《辞海》“杨业”一词的注解为“世为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土豪”。

而元人脱脱《宋史·杨业传》中记载“杨业,并州太原人”。此记载比麟州说依据的材料相对较晚,但亦不能不引起后人的重视。此后众多文献资料及山西地方志均采是说。另外,山西流传的一些家谱,亦记载杨业是山西太原人。在山西的中北部,至今仍有很多杨家村、寨、墓、庙等杨家将的遗迹,如代县杨家祠堂、七郎墓、杨六郎屯兵处、杨六郎祠、穆桂英洞及六郎城等等。

杨业“弱冠事刘崇”,后汉灭亡之后,北汉政权任命

二十岁左右的杨业为太原保卫指挥史,杨氏一族遂分居麟州、太原两地。一直到北宋初年,杨业久居太原前后长达二十余年,一直到战死疆场。其在代州兴置庄园,举族而居,将此地作为其故乡亦具有合理性。也正是由于杨业的青壮年时期均是在太原度过的,所以史料文献中便有了杨业为太原人一说。

河曲说的依据为民间有杨信为“火山王”、“火山剌史”及“火山节度使”的称谓。相关史料记载当地有杨家城、杨家寨等遗迹。《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载:“火山军,同下州。本岚州之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为军。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四年,废之。”由此可见,“火山”这一名称的出现是在杨信辞世后几十年,因此与“火山”相关的称谓并不能作为依据。今杨家将遗迹遍及全国十余省,多达上百处,并不能作为其故里所在的依据。

陕西师范大学宋史专家李裕民教授早在1985年就发表了《杨家将史实新考》,并对杨业的籍贯作了科学详尽的论证。李教授在文中对麟州新秦说、并州太原说和保德州河曲说,分别进行了考察后指出:“杨业是麟州新秦人。按其后来迁居太原而言,其今籍可以说是并州太原人。至于保德州河曲说,则是不正确的,应予纠正。”

能为神木杨家将故里正名还有一个人,名叫杨文岩。在神木市,杨文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文岩系古麟州杨氏杨弘荣(杨业同宗父亲杨弘信弟)第47代孙,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杨家城已达三十余年。

从1983年至今,杨文岩翻山越岭,走村入户,踏遍了杨家城角角落落,发现了很多遗存,最远的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陶器,而唐宋时期的钱币、瓷器最多,极容易发现。他还研究了诸多史学与地方志,出版了《古麟州与杨家将》,成为杨家城研究方面的一张“活地图”和研究古麟州城与杨家将文化的本地专家。

杨文岩的父亲是读书之人,从小就告诉他华阴弘农有杨氏麟州家族,杨家将就是这一家族成员。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他开始关注与杨家将有关的资讯。1983年,当他看到一些杂志和报纸上公开发表杨家将不是神木人的观点,心里很是不快。他想,自己本来就是杨氏后人,自己居住的神木城里,也代代流传着关于杨家将与这座城池的故事,于是,他就开始了对杨家城与杨家将的研究工作。

▲杨家诚“气挟风雷”牌坊

渐渐地,神木有了更多与杨文岩一样志向的民间人士,他们于2006年8月成立了杨家将文化研究会。2007年8月20日,由当时的神木县政府主办、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承办的“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举行,来自全国11个省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杨氏宗亲代表和榆林市政府领导、神木县政府主要领导等200余人出席。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网等中央、省、市、县15家新闻媒体派记者采访报道研讨会盛况。与会专家依据确凿可靠的历史记载,使得杨业为“麟州新秦人”,其故里杨家城就在神木的观点得以确证。

杨家城的变迁

史料记载,杨家城原为新秦堡,其建置是在边民事务中出现和发展的。旧《唐书·张说传》记,开元九年(721年)突厥人康待宾,以“六州杂胡”起兵反唐,东近黄河(即今神府两县地面)。张说奉命平定康待宾之后,奏请唐王朝在这里建立地方行政管理“以安党项余众”。

天宝元年(742年),唐朝正式在原有的古堡上建置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三县。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麟州靠近契丹占领区,地域内汉番杂居。为了对抗契丹贵族,杨信雄起麟州“自为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从杨信开始,儿子杨重训、孙子杨光三代都是麟州地方最高长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有明确记载:“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以州降北,至是为群羌所围,复归款,求救于夏、府二州。”

到了宋代,宋夏对立,麟州更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北宋朝廷曾欲战略退却放弃麟州,欧阳修上奏章:“其城堡坚完,地形高峻,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今议麟州者,存之则困河东,弃之则失河外,若欲两全而不失,莫若择一土豪,委之自守。”可见,当时的麟州处于对抗西夏的最前线。有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题留麟州》为证:“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极西州”就充分说明杨家城是北宋最西的边关。

麟州杨氏家族就是在民族融合中兴起的。唐末,杨弘信的家族能够在麟州兴起,使他成为地方土豪,进而控制麟州,就是因为他们家族的农耕经济代表了中原文化,适应了当时当地党项族的生活所需。据杨文岩考证,在今天神木南乡沙峁镇东山梁上还有一座小杨城,就是杨信成为

“土豪”之前的家。从小杨城的废墟上到麟州城的杨家教场中,人们可以看到杨信成为地方土豪,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才接近到“以战射为俗”的州城进而成为“弯弓驰马跃边陲”之地。

在杨信、杨重训、杨光三代镇守麟州保境安民的时期,杨信的儿子杨业、孙子杨延昭等已成为青年将帅离开麟州,奋战在抗辽前线英勇杀敌,为杨家将赢得了“忠勇无敌”的称号。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是杨信的长子。《宋史·杨业传》记载:“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由用鹰犬逐稚兔尔。”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便有大志的杨重贵到太原事刘崇,改姓刘。汉灭亡以后,杨重贵归北宋,复姓杨。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代州刺史。当契丹入侵雁门时,杨业率兵迎敌,捉其驸马肖咄李。自此契丹见杨旌旗便退,时号“杨无敌”。公元986年,契丹大举进犯宋朝,杨业为副帅,和主帅潘美、监军王侁一起率兵抗击,因遭潘、王陷害,战败后在陈家谷口被俘,绝食三日而死。其子杨延昭,守边关二十多年,亦善战,屡败契丹,称为名将。其孙杨文广被范仲淹宣抚陕西时提拔,东征西讨,屡立战功。

以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为代表的杨家将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其故事流传越来越广。欧阳修在为杨业的侄孙杨琪所撰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道:“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塞,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功,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宏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勋,又为防御使。太祖时,为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留后。后召以为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父讳光,以西镇供奉官,监麟州军马,卒于官。君其长子也。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铭曰:杨世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跃边陲。桓桓侍中国屏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累世在羌夷……”

据清道光版《神木县志》记载,由于杨家世守麟州和杨家将威名远扬两个原因,使得麟州城从宋代开始就在老百姓的口中演变为杨家城了。

此后,在金、元、明历代,杨家城时兴时废,至明正统八年(1443年),今神木县城兴建后,杨家城彻底废弃。

据杨文岩考证,杨家城废弃后,当地的杨家后代除少数继续居于城附近外,大多迁于神木南乡。

如今神木麟州杨氏家族和府谷府州折氏、靖边夏州党项一样,一起构成了今天榆林边塞文化的历史内容。

▲将军祠正殿门口的一副对联:铁马金戈志在燕云万里驱驰号无敌,伟业丰功肇于麟府千秋忠烈誉满门。高度概括了英雄群体杨家将的功绩。

杨家城文化遗留的边塞特色独具特征。古城遗址中出土有马具、酒具,以及礌石之类的文物;州城四望的烽火台交织在秦、明长城的遗址上绵延而去;还有边墙口上的互市遗迹,当地留下了许许多多民族交往故事,都能让人怀古幽思。而范仲淹当年来麟州留下的诗文《留题麟州》《渔家傲·麟州秋词》,是历代边塞诗词的巅峰之作。

神木的民风民俗中,依然保留和传承着历代边塞文

化的底蕴。“杨家将”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一直是神木民间文艺的重要内容,分布在地方剪纸、面花、刺绣、杨家枪,以及春节、元宵节庆的锣鼓歌舞中。饮食文化,特别是畅饮、豪放的酒文化,表现尤为突出。

而神府方言中,可以不太费力气地就能找到许多民族混杂的古代方言。如杨城的人说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就说搞成了“乎不亥”了;说白干了活,叫“被捉了鸟拉”。更有边市贸易中的商码和数目的称谓,说一是“丁子”,说二是“耳子”,说五是“虎眼”,九称“弯子”等,都是古时候边民交往中共通的言辞。如此种种,可知杨家城不仅是陕北长城线上的一座塞上古城,而且极具典型地蕴藏着榆林边塞文化特色的丰富内容。

神木人的精神故乡

2019年11月12日,在神木大剧院,由神木市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中省市驻神企业负责人、关注和支持杨家城保护建设的捐资企业负责人、部分文旅企业负责人、杨氏宗亲代表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共700余人,共同参加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杨家城保护建设捐资大会。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神木市政府与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神木文旅集团与北京大千万象传媒有限公司、陕西正元国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神木市晓芸影视文化传播公司以及北京兴旅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就电视剧《风从坡上刮过》、电影《毛乌素在呼唤》、电视剧《杨家将》和文旅产业运营战略签订合作协议。会上还宣读了《神木市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该《办法》在文化旅游企业、文艺作品、影视作品、民办博物馆、品牌景区景点、旅游产业项目、配套旅游产业、“引客入神”等八个领域,由市财政列支对企业给予奖励,以此撬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开发神木文化旅游资源。

在随后举行的杨家城保护建设捐资仪式上,杨成林与神木市市长李世书共同为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揭牌。杨氏宗亲及社会热心人士,市属国企、煤炭、兰炭、化工、载能、金融、建筑行业等一批企业为杨家城保护建设慷慨捐资。

一个地方政府,为保护境内的文物遗迹而举办如此大规模捐资,在文保界引起的轰动效应是空前的。在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总指挥张凌云看来,因为杨家城是神木的,保护建设关乎每一个神木人。对于杨家城的保护与建设,就像是神木自己家“办事务”,所以神木全市举全社会之力,最大限度地汇聚社会资源,团结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保护建设杨家城,让文化遗址“活”起来,展示好、利用好,激活育人化人、文化自信的巨大潜能,也是神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期盼。

千百年来,杨家将文化已完全融入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杨家将忠勇、正义、不屈、爱国的精神,也深入当地每个人的骨髓中。

▲杨业手植五指柏

清道光版《神木县志》记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故金时以“神木”名寨,元代以“神木”名县,神木之名即源于此。另外,在现城址东南位置,矗立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柏树,已逾千年。据相关记载,公元950年,麟州刺使杨宏信之子杨业,随驾入晋阳(今太原)前,杨宏信命其子杨业,亲手植柏树一棵于此,喻意“根留麟州,树在人安”之意,因而被代代流传下来,这棵古柏也被称为“杨业手植五指柏”。

张凌云说:“杨家将满门忠烈,在金戈铁马中所沉淀的忠勇爱国精神,是神木这座城市的精神源头,这是一份宝贵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加快保护与建设杨家城、打造杨家将故里地标、树立杨家将精神标识,深入挖掘和阐释杨家将文化和杨家城的精神价值,是民心所向、时代要求。”

在将军山,杨家将军祠立于山头,有正殿、东西厢房。正殿门口有原神木县副县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乔振民撰写的一副对联:铁马金戈志在燕云万里驱驰号无敌,伟业丰功肇于麟府千秋忠烈誉满门。高度概括了英雄群体杨家将的功绩。

在历代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打井畔的地方,有两眼古井。相传,庆历初年,西夏李元昊率众数万围城日久,致城内二万军民缺水,以致黄金一两,易水一杯。无奈,守城将领率众在城西临屈野河(今窟野河)峭壁边夜以继日凿井两口,深四十五丈,直抵河底,创造了古代凿石汲水的奇迹。现井虽淤积,但井口凿痕清晰,成为杨家城的一大景观。几年前,民间人士在古井上方出资新建了一座亭子。

麟州故城遗址是1978年神木县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1983年被神木县政府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陕西省考古所和榆林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麟州故城进行了首次挖掘。

2002年,榆林市文管办受神木县政府委托,对杨家城遗址进行过一次调查、钻探,发现该城占地80多万平方米,由东城、西城、紫锦城几部分组成,现残存夯筑土城墙段约2800米,残高为1-18米,底宽9-40米,墙体夯层厚8-2米,城周长约5公里。并采集、出土了不少陶、瓷、石、铜、铁、建筑构件等器物,发现了多处保存较好的建筑遗址,其中有一座“刺史府”。

2003年,杨家城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5月,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对麟州古城中的打井畔进行勘探。8月,“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在神木召开,来自全国11个省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包括著名宋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裕民和杨业的第三十八代孙、原太原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杨光亮在内的与会专家,依据确凿的历史证据,一致认为杨业是麟州新秦人,神木是杨家将的故乡。

2008年,神木县政府委托有关机构编制完成《杨家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和《杨家城景区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按照《杨家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恢复了“将军庙”,建成了停车场。

2009年7月至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省北部的神木县麟州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逐步搞清了威震边关的“杨家将”驻军古城址的轮廓,共采集文物标本132件,发现各类遗迹95处。

据考古发掘,发现该城依山势修筑,呈不规则长条形分布,东西最长1.4公里,南北最宽0.8公里,面积约1.12平方公里,城周长约5.4公里。分为东城、西城和紫锦城,形成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城。城址除修筑的城墙外,大多临着一二百米深的悬崖、沟壑,防御措施严密,易守难攻。城内三城环环相扣,成为杨家将守城有力、严密的防御工事。

文物工作者还在城址东北面发现了两片墓葬区,初步勘探有墓葬48座,据推测墓葬可能为杨家城驻军的墓葬。当时已计划对该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并上报国家文物局等待审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神木麟州故城遗址的调查已经完成,留下了三个待解疑问。

疑问一:城内建筑遗址如何分工?在城内的调查勘探中,在西城发现建筑遗址35处,东城11处,紫锦城9处。2005年,榆林市考古所在西城西关还发掘了一处遗址,被称为刺史府。三座小城具体是如何分工,各自有着怎样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在调查中发现,门址中有墙角包砖,一些建筑中也存在地面铺砖。在该城的开发中能否给该城外城墙包砖,神木当地很关心,也需要进一步发掘确定。

▲麟州故城遗址

疑问二:红楼是否就在城址中?《宋史·夏国卷》(卷485)载:初,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红楼,下瞰窟野河。宋相文彦博诗曰: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楼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百草,偶题诗句在红楼。范仲淹也留有关于红楼的诗句。很多人坚信,诗词中所提及的红楼就在城址中,并且就在现在紫锦城的最高点,也就是20米墩台位置,但此说法还须更多相关证据。

疑问三:墓地中是否有杨家将?考古人员在调查中发现两个墓葬区,均位于城址东部,当地地名分别为死人脑瓜盖与柏树畔。两个区域内共发现墓葬48座,其中Ⅰ区19座,Ⅱ区29座,通过初步钻探,考古人员认为应该有契丹族人埋葬在此,但是否有杨家将的墓葬,需要通过发掘获取更多的实物资料,并且也有望对杨家将的足迹提供更好的佐证。

而这样一座拥有三个“城区”的古城,究竟为何衰败了呢?据《宋史》记载,由于杨家城是当年宋、辽、西夏、金的必争之地,城下发生的战争达几十次之多,城池虽多次有惊无险,但也被西夏、金几度攻陷、占领。考古人员从城内采集到的不少西夏、金代遗物就是证明。而在遗址中大量散落的钱币、瓷器以及宫殿地面上的草木灰等火烧痕迹,更说明了战火对杨家城造成了严重破坏。

2009年清明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在新落成的杨将军祠前举行了公祭杨家将活动,上千名干部群众参加了公祭仪式。

2010年到2015年,《杨家将历史与传说》及相关研讨会举办。2015年,神木县邀请北京建筑设计院院长刘临安一行对杨家城进行考察,并召开了麟州故城文物保护规划修改座谈会。

近年来,神木市政府加快了麟州古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目前,杨家城景区的绿化、通往景区的公路建设等工作都在快速推进。

此外,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广泛搜集有关杨家将和杨家城的资料,编辑出版了多本书籍和《杨家将文化》季刊,有关杨业青年时代在杨家城生活、战斗的电视剧本也已基

本创作完成,即将开机拍摄。

曾任神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会长的杨国伟说:“尽管神木是全国百强县,但许多人不知道神木在什么地方,而杨家将与杨家城恰恰就是一个可以大幅度提高神木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人家外边一些地方没有文化遗存却造出了文化,而我们拥有这么好的文化资源,怎能不好好保护和开发!”

讲好杨家城的故事

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中游最重要的支流窟野河就流经神木城区,从神木境内汇入黄河。杨家将与杨家城组成了神木黄河文化遗产系列的重要部分。在神木人看来,神木讲好杨家城的故事,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就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神木城区东北角的一个酒店门口,悬挂着“神木市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以下简称“杨家城建设指挥部”)和“杨家城保护开发中心”的牌子。一走进指挥部,映入眼帘的大字,就是神木市委、市政府为杨家城保护确立的三个目标: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弘扬杨家将忠勇爱国精神的教育基地;杨氏后裔寻根祭祖的朝圣地。楼道两边的墙上,挂满了杨家城大事记、历代文人墨客所提关于古麟州、杨家城的诗词与杨家城挖掘出的各类兵器、瓷器、瓦当等文物的图片。

据神木市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介绍,杨家城建设指挥部的主要职责就是依据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杨家城遗址的保护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相关专家对杨家城遗址的保护研究与学术交流;开展对杨家城的遗址文化招商引资项目等等。今年疫情缓解之后,杨家城的保护、开发规划就进入了紧锣密鼓地进程中。

从今年5月份开始,指挥部邀请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侯卫东及榆林市文保方面的诸位专家召开了麟州故城保护规划报审汇报会;紧接着召开了《杨家城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汇报会;又召集北京、西安、榆林市有关的考古勘探、规划和旅游规划、策划方面的专家召开了杨家城保护建设规划设计座谈会,等等。

据张凌云介绍,杨家城遗址的保护范围为城址东西150米-500米,南北18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东至东过境公路,南至石峁岔-麻堰沟-大井沟-井阳洼(白泥渠)东过境大桥、西至石店路,北至草地沟-东城沟-阳石岩沟-东过境石盘大桥。杨家城遗址总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由东城、瓮城、紫锦城、西关四部分组成。

张凌云认为,杨家城对神木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因为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势必会为当地的经济增添活力,盘活更大的市场,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而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能提升当地景区设施的完善、资源的合理整合利用,从而带动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虽然杨嘉诚对神木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神木市看来,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文物保护是大过旅游开发的。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杨家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文物保护是大过旅游开发的。据张凌云介绍,目前杨家城资源中的绝大部分还没有形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处于待开发状态。据此现状,在保护的同时,将恢复修缮一批标志性景点,如遗址类修缮打造麟州城标志性建筑“红楼”“刺史府”等,同时拟规划在麟州故城遗址150米外的建控地带修筑杨家将纪念堂,以及军政展览馆,以供观瞻,传承忠勇。

同时,根据现有文物发掘成果,打造杨家城文化主题博物馆,建成全国杨家将研究中心,方便研究与展示。打造武将石雕广场、宋城影视基地、忠勇文化景区,丰富景区旅游要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在张凌云看来,有杨家将的知名度,以及文化品牌的各种要素,神木通过整合资源,举全社会之力,一定能够使杨家将这个代表神木精神的优秀文化品牌抹去历史尘埃,焕发出本该属于她的光彩!

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对杨家城品牌的打造更是充满期待,他指出,全面打造“杨家将故里”这张对外展示神木新形象的文化名片,要精心组织,以尊重历史、弘扬精神为基础,增加城市文化底蕴,明确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强化协调调度,力争把建设杨家城打造成为一项精品工程、传世工程,引领神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部分图片由神木市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提供,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