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瓦铺村和她的省城“亲戚”
2021-02-10 18:14:20 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1期

图片

扶贫就是以奉献诠释初心、以真情践行使命的群英会战!就是用心为村谋发展、用情为民谋幸福的生动实践!就是磨炼意志、锤炼品格、洗礼灵魂的人生历练!

——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源

位于秦岭南麓大山深处的瓦铺村,曾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革命老区所在地。几年前,瓦铺村还是安康市汉滨区20个特困村之一,也是陕西为数不多的省级特困村之一。如今的瓦铺村,不仅成功脱贫摘帽,还先后被评为“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中国景观村落”和“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宜游、美丽、富裕的小山村。

瓦铺村的变化,让瓦铺村人自己也感到吃惊。瓦铺村在外打工的人,每年返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受。

瓦铺村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瓦铺村党支部书记唐国斌总结了两条:一是有党的好政策,二是我们村攀上了“好亲戚”。

唐国斌说的“好亲戚”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家人,而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先后派驻瓦铺村的历任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的干部们。王钊:结缘瓦铺村

瓦铺村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社科院”)的结缘始于2014年。

2014年6月20日,省社科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钊带着行李来到安康市汉滨区扶贫办报到。随后,在汉滨区茨沟镇党委书记陪同下,王钊第一次来到瓦铺村。镇党委书记向瓦铺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郑重介绍了这位来自省城的“亲戚”。王钊的新身份是省社科院驻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瓦铺村党支部副书记,同时列席参加茨沟镇党委会议。

图片

美丽的瓦铺村

这一年,根据陕西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的安排,省社科院决定成立驻村工作队,到扶贫点瓦铺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王钊主动提出申请,要求到扶贫一线工作。经过人事部门考察推荐,组织谈话,王钊成为省社科院第一位驻村扶贫干部。

万事开头难。

2014年是陕西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局之年,瓦铺村的扶贫工作也是如此。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现成的模式,如同面对一张白纸。工作千头万绪,王钊苦苦思考,扶贫该从何抓起?但时间不等人,瓦铺村的现实生活,很快就将他推到了最真实的扶贫第一线。

六年之后,王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瓦铺村五保贫困户兰远志时的情景。兰远志得知王钊是省上派来的干部时,突然跪在王钊面前,喊道:“青天大老爷,可把你给盼来了!”王钊急忙扶起兰远志,心想:“扶贫先扶志,得让村民们站起来,活得有个人样!”这一刻,王钊也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方向和突破口。

图片

王钊(左一)担任瓦铺村党支部副书记时,代表省社科院向瓦铺村赠书。

入户调查成为王钊工作的切入点,他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对瓦铺村的基本情况、产业情况、贫困状况等进行摸家底式的详细调查。然后,与瓦铺村的干部群众座谈,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寻找因地制宜的脱贫路径。在此基础上,王钊帮助瓦铺村制定了三年脱贫计划。同时,又为茨沟镇制定了三年脱贫计划,并发挥省社科院的科研优势,协助完成了茨沟镇优美小镇建设发展规划。这是茨沟镇和瓦铺村第一份发展规划,茨沟镇就此确立了建设“优美小镇”、“香菇小镇”的发展思路,瓦铺村也有了明确的脱贫发展方向。

王钊接受采访时说,他小时候曾在县城生活过,但并无农村生活经验。初到瓦铺村时,王钊努力使自己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适应当地生活。考虑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在镇文化站为他安排了一间临时宿舍,在镇政府食堂吃饭。而瓦铺村距离镇上约4.5公里,王钊每天至少要在这条山路上往返一个来回。他和当地村民一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入村入户,有的人家甚至走访三四次,才完成调查。瓦铺村的干部和群众渐渐认可并接纳了他这个看上去一脸书生气的年轻人,把他当做信得过、靠得住的“亲戚”看待。

为期一年的驻村扶贫工作结束后,王钊向组织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总结。

同时,王钊还积极与有关部门建立联系,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先后与安康市扶贫局、汉滨区委组织部、汉滨区扶贫局等部门联系,为茨沟镇和扶贫点联系项目,寻求多方资金支持。邀请区委组织部、区扶贫局主要领导赴茨沟镇和瓦铺村进行实地调研,从区扶贫局为茨沟镇争取到150万元贴息贷款的金融试点项目,争取到50万元一事一议扶贫资金。

协助做好村两委班子建设,也是王钊驻村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瓦铺村是由原来的瓦铺村和黄鞍村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合并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设置村委会主任一职,只设有两个副主任,使村上的许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村民利益受损。为此,王钊在平时下村入户时,充分了解民意,观察合适人选,积极向镇党委推荐了村委会主任候选人。在2015年村两委换届时,工作队推荐的候选人顺利当选为新一届村委会主任,解决了村领导班子长期沟通不畅的问题,为瓦铺村选到了愿意为民办事、群众信任的村干部。

根据有关规定,省扶贫办给各帮扶单位有8万元配套扶贫款。王钊按照要求,严格筛选,精准确定了31户贫困户为资助对象,高效完成了扶贫款分配工作。

王钊还发挥本职工作的特点,积极联系媒体,对瓦铺村和茨沟镇进行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2014年10月18日是全国首个扶贫日,王钊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失时机地向读者详细介绍了瓦铺村的资源优势和扶贫工作的最新进展。茨沟红叶节期间,王钊主动邀请了省内主流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使茨沟镇与瓦铺村的知名度大为提升。

一年的时间,王钊充分发挥省社科院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采取智力帮扶的方式,为当地理清发展思路,探寻脱贫致富路径。他将调研结果及时汇报给省社科院领导,并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由省社科院在茨沟镇建立了该院惟一一家镇级调研基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茨沟)调查研究基地”,以此为平台,组织多名、多批次专家团队深入当地调研,高效开展帮扶脱贫工作,针对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最终形成了两个调研报告:《安康市汉滨区茨沟生态优美小镇创建研究》和《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扶贫开发思路创新研究》。据了解,这两个报告已经被当地政府采纳,有的内容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专项规划中,成为当地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回顾一年的扶贫工作,王钊用40字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和工作感言:保持谦逊,不卑不亢。积极融入,以诚相待。情系于民,谋事为先。不怕困难,勇于担当。高效创新,有所作为。

孙昉:挖掘瓦铺村的金子招牌

2015年7月27日,省社科院帮扶瓦铺村的接力棒交到了时任宣传信息中心主任孙昉手中。这年5月,陕西省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并明确要求省级单位选派人员要与本单位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相结合。根据单位安排,孙昉以省社科院驻瓦铺村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双重身份,来到了瓦铺村,成为省社科院第一位驻村第一书记。

“孙书记用二十多天时间,徒步跑了300多公里,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有时候家里没人,一连要跑好几次。”当时的瓦铺村村委会主任唐章海对记者介绍说。其实,这只是孙昉驻村工作的开始。孙昉到瓦铺村后,把全村260多户走了个遍,把瓦铺村的山山卯卯走了个遍。随后,他又先后邀请5名省社科院领导十余次深入瓦铺村实地指导扶贫工作,先后组织省社科院与瓦铺村、茨沟镇、汉滨区三级干部召开了七次脱贫攻坚联席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确定脱贫攻坚的措施方略,力求精准施策、靶向治疗,以确保瓦铺村的所有群众能够如期、够格地实现“脱贫困、奔小康”目标,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那时候,瓦铺村条件很差,村两委没有办公的地方,我们只能在瓦铺村小学临时办公,吃住都在镇上,每天早出晚归,四五公里路全靠步行。”前不久,孙昉接受采访时对当年在瓦铺村的生活仍记忆犹新。

孙昉了解到,瓦铺村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261户人家,其中91户为贫困户。除去16户五保户、26户低保户外,需要扶助脱贫的还有49户。很多贫困户聚合了因学、因病、因智、因残、无劳力、缺资金、少技术等多重致贫原因。但是按上级确定的目标,脱贫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很显然,脱贫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孙昉意识到,要想按期稳定脱贫,必须采取具有组合拳性质的综合措施。对全村贫困户情况作了初步梳理后,孙昉决定先从改善他们的生活入手。

村民罗先根因意外事故导致右脚粉碎性骨折,一家三口生活陷入困境。孙昉替他写了救助申请,然后多次跑省市区慈善部门,千方百计为罗先根争取到了5000元的救助金,缓解了他一家人的生活困难。

六组贫困户年化久的孩子外出打工,他留在家里照料智障的老伴。年化久给孙昉反映了门前过河桥的问题,孙昉便到省慈善协会争取到一个慈安桥的帮扶项目。

孙昉注意到,村子道路两边不时有人家在盖新房,多是村民在外打工挣钱盖的。有的人家房子盖好了,没有钱粉刷,还是毛墙毛地;有的为了盖房,拉了账欠着债。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家住在山上,其中134户住的还是土坯石板房。

孙昉背着相机,对每一院石板房逐一拍照,登记造册,针对50户重度危房,他积极争取政府危房改造项目,同时联系慈善机构,呼吁爱心企业“认领”,动员社会公益力量资助困难群众改善居住条件。

针对自身没有发展思路的农户,孙昉因户而异替他们确定了“人均养1头猪、10只鸡,逐步发展一批烤酒、磨豆腐、魔芋加工大户”的增收路子。发现大家普遍缺乏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后,孙昉就利用去省城的机会,大包小包背回来了200多册农村实用技术图书,搜集了许多科普教育视频资料,在田间地头办起了“强农惠民讲堂”。

瓦铺村十四、十五组地处沟道最深处,环境艰苦,群众出行十分不便,日常的生产生活物资和农产品运输全靠肩挑背扛。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村道,孙昉在省社科院领导的支持和方海韵等同事的帮助下,争取到了70万元的专项资金,圆了群众的筑路梦。

图片

孙昉向村民了解情况

村民老曹15岁的儿子因迷恋游戏、厌学贪玩,辍学在家。孙昉了解后,向西安一家教育机构求助。该机构负责人被孙昉的真诚打动,免除8万元学费让孩子去上学。孙昉又四处联系,从西安一位好心人士那里为孩子筹得1.2万元的生活费。

村里有两个高中生考上了大学,因为家里生活困难,交不起高昂的大学学费。孙昉又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为每人争取到了5000元的助学金,使他们得以顺利入学。

冬天到了,孙昉联系到李连杰壹基金,为全村所有单亲、特困、孤残儿童每人争取到了一个“365温暖包”。孩子们打开包装时,里面有崭新的帽子、围巾、棉衣、手套、鞋袜……过冬的衣物从头到脚一应俱全,是名副其实的温暖大礼包。

孙昉得知,村上的留守儿童有90多个,大多由爷爷、奶奶照料,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而且,“村上孩子除了课本,没有任何课外书。”孙昉连夜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封呼吁信《来自大山深处的呼唤——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一本书吧!》。这份呼吁信,得到很多爱心人士的积极回应。西安老约翰绘本馆驱车近200公里,将一周内汇集的85个爱心家庭捐赠的600余册图书送到了瓦铺村,为孩子们建起了爱心书柜。安康义工联合会、安康市种业管理局等机构满载爱心物资的18辆车冒着瓢泼大雨驶进瓦铺村,为孩子们带来25套崭新的课桌椅,以及图书、文具、书包、雨伞、衣服、鞋子、文体用品等一大批丰厚的礼物……

孙昉还特地邀请了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友人走进瓦铺与留守儿童互动,让山里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向外面的世界展现乡土中国的魅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贫困,远比物质贫困更需要引起重视。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物质脱贫,更要解决精神脱贫,不仅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更要呵护好心灵生态,要用爱筑牢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防护堤,让他们在关爱下树立信心,拥有梦想,更好地融入社会。”孙昉在向人们介绍他为瓦铺村留守儿童策划组织的暑期德艺培训班时这样说。

但是,最让瓦铺村人感激的还是孙昉为他们带来了两块金子招牌:“中国景观村落”和“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

通过调查,孙昉发现瓦铺村还有更大的资源没有被挖掘出来,那就是文化资源。据孙昉介绍,瓦铺村的村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村内现有住户大多为明清移民的后裔。而瓦铺村处于一个名叫寺沟的山道里,寺沟及今日茨沟都因这里过去建有48座庙宇而得名,瓦铺村则因当地曾遍布瓦顶店铺而名为“瓦铺子”。同时,瓦铺村还是古时金州(安康)通往长安(西安)的盐丝古道必经之地和军事要地,村内东梁西岭上建有9座山寨,寺沟周边拥有金龙山祖师庙、祖师庙舍利塔、龙王洞石窟、白云寺遗址等多处古迹和不可移动的文物。而且,瓦铺村还是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重要活动区域,2001年12月,瓦铺村被正式划为革命老区。

于是,孙昉决定向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下称“中古委”)申报瓦铺村为“中国景观村落”。经过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和大半年的忙碌奔走,瓦铺村通过了市、省初评、复评,最终入选2016年第七届“中国景观村落”。据悉,全国有8个村入选本届“中国景观村落”,瓦铺村是西北地区惟一入选的村庄。而且,从2007年到2015年“中古委”的前六届评选授牌中,西北五省区仅有一个村落入选。有业内人士表示,这项申报难度之大是出了名的,能够入围“中国景观村落”实属不易。之后不久,孙昉又促成瓦铺村金(州)(长)安盐丝古道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列入汉滨区PPP项目库,并成功进行了策划公司招标。

孙昉还了解到,瓦铺村有烤酒的传统,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烤酒的发酵池和灶台。瓦铺村人烤酒用的原料是山上长的柿子、拐枣、猕猴桃、野刺梨、甜杆等,辅以二三十种野生药材,烤酒采用的古法酿造工艺“天锅地锅烤酒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昉邀请西北大学、陕南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多次到瓦铺调研考察,认定瓦铺村传统的烤酒技艺为古老的清酒酿造工艺。2016年10月,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将“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的牌子授予了瓦铺村。在此基础上,孙昉引进社会资本成立了清酒酒业公司,并与村里的清酒合作社签订了10万斤清酒收购合同。

据孙昉的同事陈小玮介绍,按单位规定,驻村扶贫干部任期为一年。2016年6月,孙昉任期届满之际,瓦铺村200多名村民联名上书省委组织部和派遣单位省社科院,请求孙昉再留任一年。综合考量后,组织决定孙昉继续留任瓦铺村一年。

2016年7月,孙昉被评为“全省优秀第一书记”;瓦铺村党支部也被安康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2016年年底,瓦铺村“中国景观村落”申报获得成功,孙昉也被“中古委”评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突出贡献人物”。

孙昉认为,政策兜底,只能解决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脱贫问题,而一般贫困户的脱贫,主要还得靠发展产业。孙昉结合自己的扶贫工作实践,主持了省社科院《瓦铺(寺沟)旅游扶贫研究》,并推动寺沟古道历史文化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在孙昉看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未来消费市场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

孙昉的设想,得到村两委班子的认同和支持。经省市专家多次调研讨论,大家统一思想,最终确立了瓦铺村“生态立村、文创兴村、旅游富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以特色旅游为引领,以富硒种植和生态养殖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主导产业规划。

2017年8月,孙昉在为村上协调落实了15.5万元专项帮扶资金之后,圆满完成了驻瓦铺村第一书记的工作任务。据孙昉的同事和继任者介绍,孙昉在瓦铺村推行和提倡的文化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和治村经验至今仍然被兄弟单位及周边区县学习推广。

孙昉的工作感言是:往小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为了瓦铺村脱贫致富;往大说,是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最终推动全国精准脱贫的步伐。

于宁锴:寻找疗治贫困的药草

2017年8月,瓦铺村迎来了第二位驻村第一书记,他就是省社科院驻瓦铺村第三任帮扶干部于宁锴。当时,于宁锴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三农”工作咨询专家和陕西省农村合作经济指导专家。

“我是毛遂自荐,组织批准,由省委组织部下了红头文件来到瓦铺村的。”2020年12月25日,仍在安康挂职的于宁锴在电话里说。

据介绍, 2016年9月,于宁锴随同单位领导第一次到瓦铺村调研和看望单位驻村干部时,就与瓦铺村结缘了。他当即给单位领导和时任茨沟镇党委书记王苗表态:希望有机会到瓦铺村扶贫,原因是他被瓦铺村驻村干部的扶贫精神所感动。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在瓦铺村的脱贫攻坚实践中有用武之地。

和前任第一书记一样,于宁锴也是在瓦铺村小学的教室内办公,在镇上住,早饭晚饭在镇上的食堂吃,午饭在村子里吃。从镇上到瓦铺村,开车需要十五分钟,步行差不多要一个小时。于宁锴说,自己虽然没有纯粹的农村生活经历,不过由于专业的缘故对农村并不陌生,但像这次这样长达一年时间居住和工作在农村,还是第一次。

于宁锴竭力发挥专业特长,围绕第一书记“建强基层组织、助推精准扶贫、壮大集体经济、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五项基本任务,积极主动作为,使瓦铺村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新民风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受到当地各级干部和驻村群众的好评。

通过深入调研,于宁锴发现瓦铺村之所以贫困,主要一个原因是干部和群众对依靠自身发展缺乏信心,而信心不足又源于缺少适当的做事理念和方法。“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于宁锴从抓党建统一思想入手,牢固树立村干部和村民依靠自身发展的信心,并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使党建工作有了抓手和更充实的内容。除了做好思想工作,他还通过村两委换届机会,积极支持村干部队伍建设年轻化、专业化。他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青年及村致富带头人参加村两委会选举,为瓦铺村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

工作中,于宁锴着力改变村产业和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重点抓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鼓励村干部和返乡创业能人带头,新注册成立了三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从事清酒加工、魔芋种植、生态养殖等业务。与此同时,于宁锴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瓦铺村制定了2018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当年,瓦铺村首期15万棒的食用菌产业园即由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建设成功,带动46户贫困户共计增收15万元以上。清酒酒业公司带动50余户贫困户增收50万元。

2017年,陕西省委组织部首次在杨凌农高会组织举办“陕西省第一书记工作成果展”,于宁锴积极准备和申报,经过考察、遴选,最终成为全省27位参展的第一书记之一。于宁锴以此为契机,积极推介瓦铺清酒、瓦铺富硒老玉米和乡村旅游项目。展览期间,展台前的参观者络绎不绝,陕西省委组织部公众号“陕西先锋”、省扶贫办公众号“富裕三秦”均对瓦铺清酒等产品予以报道,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同时,于宁锴还广泛收集资料,为瓦铺村积极申报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项目。他联系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省级媒体报道宣传瓦铺村和茨沟镇的特色产业,并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和电商平台推介瓦铺村的特色产品和乡村旅游。在汉滨区“2018年全区贫困村(社区)第一书记培训班”上,于宁锴作为省级单位驻村第一书记代表,做了题为《我是怎样做第一书记的》的交流发言,瓦铺村的经验受到汉滨区委和安康市委的高度重视,瓦铺村的知名度也大为提升。

于宁锴充分发挥单位智力扶贫优势,先后邀请陕西省人大、陕西省决咨委、陕西历史博物馆、省社科院、当代陕西研究会等专家学者考察当地农业产业及文化旅游资源,为瓦铺村发展出谋划策。围绕瓦铺村脱贫攻坚,于宁锴集思广益,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创新试点方案,如“十里文化长廊”就是他为瓦铺村量身定制的扶贫规划项目之一。在他的规划中,文化旅游将作为瓦铺村的主导产业,“十里文化长廊”是沿着瓦铺村主干道建设的一条文化大道,并将瓦铺村金龙山祖师庙、龙王山龙王洞、白云山天池、观音台、盐丝古道、古寨、古树、古宅等旅游文化资源点串连起来,协同发展。同时,瓦铺村还要建立酒馆、客栈、茶馆、养生馆、学堂等新型业态,发展旅游、养生、研学等新型产业,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于宁锴的创新思路与规划设想,为瓦铺村的长远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瓦铺村干部群众看到了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的希望,坚定了走产业发展道路的信心。

任职期间,于宁锴通过协调,帮助因意外事故而被冻结银行账户的贫困户解冻账户,及时支取养老金等基本生活保障。他还联系省红十字会,为全部在册的100户贫困户争取了每户两箱米面油的春节慰问品,总价值共计2.8万多元。春节前,他主动联系知名书法家下乡,为镇村群众书写了上百幅春联和书法作品。

图片

于宁锴在杨凌农高会推介瓦铺村清酒

于宁锴还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瓦铺村小学留守儿童捐赠书包、文具、图书、体育器材、衣帽等物。为了让山区孩子也能像城市儿童一样尽快熟悉英语,他邀请西安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给村里的留守儿童上英语体验课;邀请西安机器人教育机构上课,让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体验接触到新奇有益的机器人课程。

这些在他眼里的点滴“小事”,却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念念不忘的暖心善举。

2018年4月,为了加强对瓦铺村的帮扶工作,同时更好地协助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单位又派出了两名帮扶干部,由省社科院保卫科科长王保国担任瓦铺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宝坤担任瓦铺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王保国和王宝坤虚心向当地干部群众请教学习,深入调查研究,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全力协同两任第一书记做好帮扶工作。他们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业绩,都给瓦铺村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于宁锴欣慰的是,在他驻村工作期满之际,瓦铺村活动中心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省社科院还为瓦铺村捐赠了4台电脑、2台打印机、1台扫描仪、2台无线路由器等办公设备,提升了瓦铺村的办公水平和办公效率。

2018年7月,于宁锴如期完成了驻瓦铺村第一书记的工作任务。但返回单位不到一年时间,他再次主动申请参加驻村扶贫工作。经组织安排,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宁锴挂职担任安康市石泉县两河镇党委副书记兼驻中心村第一书记。2020年5月,调任安康市石泉县迎丰镇党委副书记兼驻城镇社区第一书记至今。他因此成为单位里惟一一位三次出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干部。

于宁锴的工作感言是:我记得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一书的序言中说过: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周梅:一生的骄傲与牵挂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第三任驻瓦铺村第一书记为该院财务处副处长周梅,她也是该院派驻瓦铺村的9名扶贫干部中惟一的女性。周梅清楚地记得,2018年8月1日,是她在瓦铺村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前一天,她刚刚经汉滨区委组织部介绍,茨沟镇主持工作的副镇长带她到瓦铺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见了面,并与她的同事、上一任驻村第一书记于宁锴完成了交接手续。但她并不知道,迎接她的村镇干部以及瓦铺村的一些群众心里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外表文静柔弱的来自大城市的女子能胜任第一书记的工作吗?甚至对她能不能坚持下来也产生怀疑。

周梅是个要强的女子,组织找她谈话时,她明确表态,服从组织安排,坚决完成任务。到瓦铺村之前,她已下定决心:人生没有吃不了的苦,一定要从思想上战胜自己,一定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一定要克服城乡生活的差异,绝不能拖扶贫工作的后腿。

早上八点出门,八点半之前赶到村子,从第一天开始,她就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上班时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瓦铺村地处山区,与交通便利的城市没法比,尽管有私家车代步,但要到村里最远的贫困户家中,只能依靠步行,单程就需两个小时。初来乍到,周梅对瓦铺村的人和路都不熟悉,每次去贫困户家中走访,她都是和村干部一起步行入户。

当年8月中旬,周梅驻村的第三周。有一天村支书着急地告诉她,快开学了,村里有三个大学生因家里经济状况不好,学费还没有着落,因此向村里提出申请,请求帮助。周梅听到后,立刻拿起手机,向单位的微信群发出了为瓦铺村贫困大学生筹集学费的公益倡议。短短两天时间,周梅和她的同事们就迅速筹齐了三位大学生所需的学费,解了他们入学的燃眉之急。

三个月后,村上有干部开玩笑说,周梅的“入村考试”通过了。周梅不解,这位干部解释说,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难问题,徒步调查贫困户,等等,其实就是在测试她是否留得住、干得了。而此时,在镇村干部眼里,周梅早已成为可以相互信任、相处融洽的好同事了。周梅对瓦铺村也已经相当熟悉,到了群众家中,不在乎凳子脏不脏、稳不稳,遇到问题,总是虚心去请教镇村干部,一点儿城里人的架子都没有。

2018年10月,周梅积极申请,参加了第25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陕西省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成果展”,并以形象代言人的身份向各地客商推介瓦铺清酒。为了把瓦铺清酒品牌打出去,周梅与村上的干部多次到安康、西安等地搞市场调研,在网络上与商家反复沟通,协助设计出有瓦铺村特色的清酒包装与商标等。展会期间,瓦铺清酒现场就接到2000多件订单,周梅还受到时任省委书记胡和平等省上领导的接见和肯定。瓦铺村在朋友圈和网络上一下子火了起来,瓦铺村的香菇、清酒等特产一时远近闻名,瓦铺村人对周梅不得不刮目相看。

在抓党建、强化学习、提升执政服务能力等方面,周梅同样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瓦铺村群众的认可。她牢记群众工作无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实则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群众工作,事关民生之本、事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事关派出单位的形象声誉。驻村工作期间,周梅将《梁家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随身携带,丝毫不放松政治学习,她还积极带领村“四支力量”干部及党员通过“学习强国”APP等方式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并将学习积分进行排名,对排名前三的干部给予奖励。她紧紧围绕建成省级标准化农村党支部的目标,组织带领党员干部重温十九大精神,回放观看十九大视频,认真研学十九大报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使瓦铺村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9年,周梅通过安康市委办争取到帮扶资金191万元,用于提升改造村支部活动室,新修远教文化广场,建起了瓦铺村的百姓大舞台,在瓦铺村建成了安康市党建远程教育中心。

图片

周梅在杨凌农高会上向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介绍瓦铺村的产业扶贫情况

瓦铺村有一位名叫惠德泉的抗战老兵,已年近百岁。周梅多次拜访和看望惠德泉老人,积极协调镇政府筹措资金10万元,将惠德泉住地建成安康市党性教育基地,分次分批组织省社科院各党支部前来学习参观,重温入党誓词、听老兵讲历史、讲党课、开展党性教育。多次接待汉滨区各单位党支部、人民团体党支部、社会团体党支部、部分村“四支力量”到党性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2018年12月12日,是惠德全老人99周岁生日,按当地习俗要给老人过100岁生日。在周梅的张罗和带领下,瓦铺村的全体驻村干部与惠德泉的家人一起在堂屋里为老英雄举办了一场有纪念意义的百岁生日晚会。

目前,瓦铺村已建设成为安康市标准党建示范点、廉政教育示范点、党性教育基地。

2018年,周梅的成绩单上还有这样一些数据:协助村两委积极争取交通项目硬化通村公路一条10.5公里,新建公路(贯穿1、2、3组)2.5公里,修缮油返沙公路1条3处。争取帮扶资金14万元,新建路灯45盏,亮化村级道路7.5公里。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新建农田灌溉引水渠2000米、拦水坝两处,辐射灌溉基本农田105亩,129户农户受益。争取项目资金60万元,新建人畜饮水工程两处、铺设供水管网8公里。争取帮扶资金15万元,修建垃圾屋15处、垃圾运输箱4个,配备垃圾桶104个。与安康市委办协调争取到帮扶资金32万元,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及幸福院。协调安康市发改委、市交通局专项资金48万元,新建通村公路会车道18处。协调兴科集团为瓦铺村基础设施建设捐款10万元。协调安康市供电局对村电力增容,为扶贫超市捐赠资金5万元。协调安康市电信局建成电信基站3个并投入运营,弥补了瓦铺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截至2019年6月,瓦铺村已完成53户222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其中分散安置17户86人,集中安置36户136人,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就业,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全村实施危房改造35户66人、落实教育支持扶贫33户41人、健康扶贫39户48人、生态扶贫84户282人、兜底保障26户31人,全面解决了贫困群众安全住房、就业增收、义务教育全覆盖、安全用电、安全饮水、医疗保障6项指标,为确保瓦铺村顺利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周梅的成绩单上还应该包括这样一些贡献,如积极协助镇政府筹办金秋红叶节,协调邀请省电视台民乐剧团到村文艺演出、邀请陕西国画院老师为当地群众送书赠画,邀请汉滨区纪委联合汉调二黄研究院开展“清风颂廉”送戏下乡的文艺巡演活动,先后12次组织省社科院各党支部及社会力量,为瓦铺村小学留守儿童捐赠书包、文具、图书、体育器材等物品,邀请西安曲江教育联盟与瓦铺村小学开展互动教学等支教活动4次,号召4家热心企业为特殊家庭、五保户、低保户公益捐赠价值2万元的爱心米面油、棉衣和慰问金。2019年春节前夕,她组织省社科院开展助力脱贫攻坚春节慰问活动,为瓦铺村村民带来了价值7万元的米面油、棉衣、春联等。2019年,她先后3次协调组织西安、安康医疗专家团队到瓦铺村开展免费义诊,邀请镇卫生院到瓦铺村开展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免费送药活动……

周梅说,她个人也有“收获”,那就是自己的车技提高了,代价是她的爱车经常被她折磨得伤痕累累。她大概算了一下,包括每天开车到村里上班、中途回西安、到安康市和汉滨区开会培训,等等,她的私家车一年额外开销在两万块钱左右。但是,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一年驻村工作期满,要告别瓦铺村时,她发现自己与瓦铺村已经难舍难分了。“再次回首前尘往事,我泪流满面,那些曾经与你们一起的日子,未来也许不曾再有!因为每个事件背后,不只有冰冷的逻辑,更多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温暖的人,谢谢此生所有遇见,胡子新、邓涛、王贤荣,还有你们,胡兴鹏、朱昌荣、李本清、惠生明、罗先根……”周梅含着泪在美篇中这样写道。

回到西安的第一个星期,周梅就向组织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个人总结《扶志扶智推动精准脱贫的实践经验与思考》。她提出,要巩固扶贫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还须建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大力实施人才振兴工程,持续巩固新民风教育成果,防止出现“悬崖效应”。要建立健全新时代乡村振兴“以奖代补”奖励机制,对自主参与各类科技致富、自主创业、自主发展现代农业、热衷公益事业带动致富等社会正能量予以奖补;对因残、因灾、因大病等原因造成的新贫困群体予以相应的政策帮扶,切不可大包大揽保姆式帮扶……

周梅明白,180公里外,相隔57个隧道的瓦铺村,将注定成为她一生的骄傲与牵挂。

周梅的工作感言:“使命就是最质朴的责任、是党员干部的担当。我愿做石灰,用‘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奉献全部,用实干担当谱写初心和使命!”

刘源:迎接新的挑战

2019年8月至今,第四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驻瓦铺村第一书记为该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刘源。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是单位扶贫工作队的两位同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涛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宣传信息中心干部杨建斌。

刘源是那种低调而又极为认真的人,当组织找他谈话时,他的回答是“给我几天的时间”。其实,他内心已做出了选择,只是“上有老、下有小”,他需要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还需要安排好当前和未来预计的家庭和工作事务。几天后,他向单位爽快地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他知道,“对于有家的人来讲,扶贫意味着整个家庭的奉献”。

2020年12月2日,记者在前往瓦铺村的途中得知,刘源正在汉滨区帮一位村民作伤残鉴定,回来可能会很晚,记者只好改变计划,两天后在瓦铺村采访到了刘源和他的同事。当时他们正在开一个临时会议,会后刘源说,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各种总结,各种汇报,各种评审,各种表格,都必须限期完成,尽管和过去相比,瓦铺村的办公条件好多了,他和驻村工作队的同事吃住都在村里,不用在村镇之间来回跑,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忙。

刘源喜欢以随笔的形式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透过这些朴实生动的文字,记者得以走近他平凡而又真实的驻村生活。

刚到瓦铺村不久,在一次周一的村例会上,有位驻村帮扶干部对刘源说:“我们都做不通他的思想工作,不行的话,你这省上来的第一书记,凭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试一试,如果他能听你的话入住敬老院,你算是为村上立了一大功!”

刘源得知,他们说的是一位70多岁的孤独五保老人,名叫李支让。老人生活质量很差,独自居住在山沟里,以种地为生。村上帮扶干部多次做思想工作让其入住镇敬老院,但老人非常固执。尽管心里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凭着多年的社会工作经历和与老百姓能融洽相处的性格,刘源还是接受了这一挑战。

一天,得知老人在家,刘源约了村帮扶干部村监委会主任朱昌荣和单位驻村干部姜涛一起到山沟深处拜访这位老人。经过艰难跋涉,他们来到了并排的几间土巴房跟前,其中,最里面一个土巴房是李支让住的,房子已很破旧,房顶随时都有倒塌的风险。

“映入眼帘的这位老人,让我很自然地想到画家对中国最穷苦时期老百姓的刻画,顿时使我想起我爷爷那一辈人的相貌。”刘源在随笔中写道,“一双未穿鞋的泥脚和一身脏旧的衣服,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透彻的冰凉——走出农村多年的我,怎么(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后)还能如此深刻地见到如此艰难的一幕?”

听说省上干部来看他,李支让老人很激动,赶忙要去擦凳子。刘源拦住说:“不用擦,我们都能坐。”他们和老人提着几个板凳坐到院子聊天。老朱刚说明来意,老人突然伤心地大哭起来,丝毫听不进老朱和老姜的劝慰。

刘源将凳子靠近老人坐着,心想老人一定有什么难处。等他哭停了,刘源才缓缓地说:“老李,不要哭,你有什么难处都可以告诉我们。这次省上派我来村担任第一书记,姜老师担任队长,就是来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的,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落实好,帮助老百姓致富的。”

李支让听后很感激,他说:“他们蛮逼我到敬老院去,我就不想去,就想待到这儿。”

“噢!他们可能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让无依无靠的老人入住敬老院,是党和国家对你们的关心呀!这些老人无依无靠,生活不便,没人经管,年龄越大生活越不方便,国家主席和总理都天天为你们的生活和安全操心,专门拿出钱来为你们盖敬老院,专门请一批有责任心的人,给他们开工资为你们做饭,有病了带你们去看病,给你们理发……全天把你们经管好。您看您现在一个人,不去敬老院,国家还要安排专人帮助您,但老朱家里也有事,不可能和您天天吃住在一起呀!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能看护到您。您住到这老房子里,老朱心里总不踏实,上个月下暴雨,让所有的干部都操心,一夜都睡不好觉,害怕房子倒塌;您生个病,老朱也全力照顾,但他家里也一摊子事,老朱也辛苦得很!所以能住到敬老院里,我们大家都安心,您的生活也会比现在好多了,您觉得呢?”

老人说他地里还有玉米、黄豆未收,屋里还有腊肉。老朱答应请人帮他收获,腊肉也帮他卖了,然后把钱给他。老人这才答应。但是,当老朱要他当天就住下去时,老人说那不行,他还有很多东西要收拾。刘源就说可以,定下哪天去,让老朱和他联系。随后,他们还与老人开心地在土巴房前合了一张影。

两天后,当他们按约定去接李支让时,老人突然又哭起来了,反悔不去了,“我害怕敬老院的人打我。”刘源就向村上干部了解情况,原来,李支让以前去过敬老院,敬老院里要让他干活,不干活就有人说他,可能言辞重了些,但现在敬老院早都不要求干活了。

为了解除老人的顾虑,刘源告诉他,现在是法治社会,都不允许打人,以后要是发生了这种事,你告诉我和村上的帮扶干部,我们去找他们要个说法,给您做主。老李点点头,终于上了汽车。

来到敬老院后,刘源和村上的干部为李支让办理好入住手续,确定好李支让的照看人,并详细沟通了他的照料方案。离开时,刘源将朋友捐的100元钱交给了李支让。看到老人安心地住下,大家才放心地回去。

刘源说,2019年10月的一场暴雨中,李支让深沟老宅的一根房梁倒塌下来,大家都庆幸已将他安置到敬老院。

刘源在他的工作随笔中这样写道:基层工作的繁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在临近脱贫攻坚的收官阶段更是如此,一道道“禁休令”“检查令”“问责令”……已经足够让人感受到大战在即的紧张氛围,也让我们真正体验了一把“白加黑”“5+2”的工作状态,本来可以两周回家探亲一次的安排瞬间淹没在大量的工作中。

到瓦铺村后,刘源用了最短的时间熟悉脱贫攻坚的所有文件,用最快的速度熟悉村上所有贫困户的信息、走访村里所有贫困户等等。两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9月底又迎来实现“十三五”易地搬迁户全面入住的任务时间节点。在经历了昼夜帮助贫困户装修搬迁,达到入住验收条件后,终于在9月30日下午松了一口气,期盼着能好好过个十一的“黄金周”。

刘源向村支书请假说想回家看看,可支书接到一个电话,“十一市上要组织入户验收”,“要完成今年贫困户退出民主评议的各项议程”等。直到10月底,因为回单位汇报工作和联系社会帮扶,才有了三天回家的机会。他写道,“此时的身体也已经报警,耳朵听声音全是闷的,头脑好像处于低烧的状态。”刘源本想回到家勤快一点多做点家务,结果探亲成了休养,在家整整睡了两天。身体疲惫的症状刚刚缓解,他就踏上了返回瓦铺村的行程。刘源说,2019年的国庆、中秋以及2020年元旦,他和同事们都是在瓦铺村度过的。

2020年春节,镇上考虑到省社科院的驻村干部路途较长,与家人聚少离多,批准他们把手头工作做完后提前两天回去与家人团聚,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回老家看望父母的计划受阻,而且大年初一就接到火速返回瓦铺村的通知。驾龄不长的刘源匆匆告别家人,驾车与同事一起返回瓦铺村,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图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司晓宏(左六)、副院长白宽犁(左四)、副院长杨辽(右五)一行与汉滨区、镇、村干部合影

进入4月份,一天上午,刘源接到妻子的电话,说身体不适,医生建议住院手术。“前一阵子怕影响你的工作未告诉你,医院和手术我可以不用你操心,但孩子没人管。”刘源决定完成工作后立即赶回去。这时,正值数据信息核对的繁忙期,下午在村上开完“四支力量”会议已经五点,回到办公室,他赶紧对自己的包联户逐户核实,保证数据信息准确无误,等他离开办公室时已是晚上七点。

天已黑了,瓦铺村通往镇子的道路因为改造施工,车辆无法通行,他的车停在镇政府大院内。他用手机照明,深一脚浅一脚地往4.5公里外的镇政府走。好在遇到一辆送菜的皮卡,好心的师傅将他送到了镇上。

此时已经9点钟,但手机上收到一条信息,要帮扶干部赶紧将相关贫困户的信息进行修改。为了不影响全村的工作,刘源到镇上包村干部王贤荣的宿舍,花了一个小时把有关信息修改完,这才安心地开车往西安赶,到家时已是凌晨一点。

刘源说,那段时间,有好几次都是下班后夜里往家赶,而这些经历,在他的总结和各种表格中是看不到的。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刘源始终将提升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对决胜脱贫攻坚的引领力,作为支部工作的首要任务。2020年,刘源经过深入调研思考,深深感到瓦铺村党建工作面临着三大重任:面对农村党员干部普遍综合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如何能够打造一支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高水平干部队伍;面对农民由贫奔富的转型发展中思想观念的变化,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党支部的乡村治理水平以适应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面对农村产业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现实,如何提升党支部队伍产业发展能力,做优做强本村特色产业以实现持续增收益贫。为此,他按照中省市党建要求,结合瓦铺村实际,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性工作。

2019年,在茨沟镇党委的领导下,刘源全力配合协调瓦铺村顺利完成“一肩挑”工作。2020年,为了进一步提升“一肩挑”后基层党支部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他配合村支部书记唐国斌同志,按照安康市委组织部《关于建立健全“五项制度”提升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质量的通知》要求,制定了《瓦铺村“一肩挑”示范创建提升方案》。联系村支书到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茶业扶贫协会和焕古茶场调研产业扶贫项目,并围绕柞水木耳产业、镇安香菇产业、白河清酒产业和民宿产业的发展情况深入交流,探讨瓦铺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同时,协助村支书建立“一肩挑”个人档案,完成“六查六看”为主要内容的“履职体检”。积极协调落实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制度和议事决议规则,与村“四支队伍”依法调解化解脱贫攻坚中群众诉求和民间纠纷,提升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围绕瓦铺村乡村振兴的规划,着重加强后备干部选育。已有2名业务能力强、政治觉悟高的同志被列为发展对象,2名党员正在进行大专学历和中职学历的提升,瓦铺村流动党员中一批精兵强将被吸引到支部班子周围,共同为村子的发展出谋献力。

据刘源介绍,2021年是村两委的换届之年,他不断思考着“瓦铺村乡村振兴需求下的新一届班子建设”,与支部书记交流“站好一班岗和培育好接班人”的议题,注重从优秀青年、有志返乡创业的青年党员中吸收新鲜血液到新一届支部和班子中。注重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政策和瓦铺村发展的美好未来,鼓励有情怀、有能力的本村人才,特别是大学生能够支援家乡的建设。

刘源还非常重视提升党的理论在基层的学思悟践,为了让瓦铺村党支部在实践中跟上理论的步伐,在理论的指导下创新实践,他定期组织村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年寄语》、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围绕中省市区的脱贫攻坚政策文件进行学习,研判出台落实具体方案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用好安康智慧党建平台,要求各位党员干部按时保质完成学习任务。2019年,瓦铺村党支部被中共安康市委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0年,瓦铺村脱贫攻坚工作圆满收官,刘源代表省社科院几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向组织交出了一份无愧于使命的成绩单:瓦铺村按照省、市、区、镇精准识别政策和标准,采取两评议、两公示、一对比、一公告的工作方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9户437人,其中:一般贫困83户341人,低保贫困户24户73人,五保贫困户22户23人。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2020年,无新识别和返贫户。非贫困户中有边缘户2户6人,已于10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退出边缘户。

据刘源介绍,瓦铺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18人,截至2020年6月底,帮扶干部动员外出务工121人,其中省外87人,省内34人(本地18人),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资金5.53万元。培育壮大香菇园区解决劳动力就业22人,主动联系地方项目建设工地和种植甜杆等解决临时阶段性用工3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劳动力40人,其中疫情专岗8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瓦铺村2020年通过香菇合作社流转土地20余亩,建成香菇大棚61个,发展香菇15万棒,带动贫困户62户。依托瓦铺清酒厂建设落实订单农业,动员72户种植甜杆252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40亩。利用农户自身资源动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猪234头,养鸡2025只,种植魔芋52亩,落实产业奖补资金35.74万元。同时,综合施策落实兜底,通过帮扶干部入户走访和掌握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疫情影响收入问题,及时研判决定,落实低保提标4户,新增低保6户,有效保障剩余贫困人口和已脱贫人口的稳定增收问题。

据了解,围绕清酒厂的设计与建设,刘源积极组织由西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陕西省扶贫协会、西安文理学院专家组成的团队,到白河县、鄠邑区进行酒厂实地调研,并进行两次座谈论证,对瓦铺清酒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瓦铺清酒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完成清酒酒曲生产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瓦铺清酒厂已于2020年9月建成,最终确定由安康泸康酒厂以租赁的方式经营,同年10月已正式投产,收购甜杆138.5吨,收购金额达13.85万元,同时带动6位贫困户在酒厂务工。

在文化旅游业方面,刘源积极协调乐高绿建有限公司到茨沟镇系统调研,以瓦铺村为重点打造全镇文化旅游产业,目前企业与镇上已多次接洽,对全镇的规划进行研究,产业筹备有序推进。瓦铺村以两大产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态势业已形成。

刘源还着力加强易地搬迁户后续帮扶工作,重点通过务工奖补引导务工,动员就近就地在社区工厂就业,落实村集体资产收益分红等措施加强帮扶。同时,用好汉滨区产业奖补政策,积极联系本单位职工捐款支持瓦铺村16户贫困户发展产业,使易地搬迁户在从务农向务工生产方式转变中实现软着陆。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提振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和解除农产品销售的顾虑,刘源带头购买瓦铺村贫困户的农产品达8000多元,单位驻村工作队消费扶贫金额达1万6千多元。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消费扶贫号召,立足瓦铺村集体和个人产业发展状况,刘源所在单位确定了针对瓦铺村产品的消费方案,2020年配合村协调泸康酒厂收购贫困户甜杆总量79.233吨,金额7.9233万元。

结束采访时,刘源表示,瓦铺村的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在上级组织作出新的指示前,他将继续坚守岗位。为了给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乡村振兴在更高的起点上快速发展,他和他的同事正对标补短,全力做好两者的衔接工作。

文 |《新西部》杂志 | 杜尚儒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