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王李:敢叫天池换新颜
2021-02-10 18:29:58 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1期

图片

争取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坚持到总书记宣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那一天,坚持到天池村真正脱贫的那一天,绝不让组织失望,绝不让自己的父母失望。

——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天池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李

2020年12月3日,陕南的初冬,时雨时雪,气温骤降。从安康上福银高速西行,再转入包茂高速向重庆方向行驶,至紫阳县蒿坪下高速,然后沿310省道再走10多公里山路,即到达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天池村。

记者的采访对象在这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您好,我是王李。”眼前的王李,中等个儿,戴副眼镜,说话很和气。他说,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眼下又到了年底,要准备迎接各种检查验收,因此比平时更忙。

王李向村支部书记请了假,又拉上驻村工作队的同龄人甘超,带记者去参观。他说:“天色不早了,先带你看看我们的产业园和社区工厂,要问什么咱们边走边聊。”从资料中了解到,王李是一名“85后”,但言谈举止间,透出一种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和干练。

打造“陕南富硒油茶第一村”

王李的履历表显示,2018年2月至今担任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天池村第一书记,他的派出单位为汉滨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职务为办公室副主任。此前先后在汉滨区牛蹄镇、叶坪镇卫生系统工作,在组织选派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之前,他对村上的工作完全是个“门外汉”。

“既然组织信任自己,就应该努力把工作做好,我也有这个信心。”王李告诉记者,还有一个原因,他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特别是对家乡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王李出生的村子距离天池村只有13公里,自己在城里工作,父母也在城里帮着给他带孩子。“我是党员,接受党和国家教育多年,已经脱离了贫困,脱离了农村,但家乡仍然没有脱贫。正如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现在有这个机会,又有组织的支持,可以为家乡的脱贫攻坚做些实事,以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吗?”他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和爱人的支持,于是,他告别父母妻子和正在上小学的女儿,来到天池村。

王李说,到了天池村他才知道,这是汉滨区最大的深度贫困村,全村963户30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1户1764人,而汉滨区有的乡镇全部贫困人口也没有这么多。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池村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有山有水,为什么还这么穷?通过与村上的干部群众交谈,到贫困户家庭走访调研,王李发现,天池村的生产方式很落后,没有什么成熟的产业。王李与村两委干部以及驻村工作队员商量,认为天池村应该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改变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原来,天池村早有发展产业的计划,2014年就开始推广种植油茶树,但一直发展不起来。据一起陪同我们参观的镇包扶干部甘超介绍,附近的小垭村有棵上百年的老油茶树,当地人一直用茶树果榨油吃。经过调研,发现茶树果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色清味香,含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营养丰富,耐贮藏,而且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很有开发价值。于是村上就决定种植油茶树,希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效益。

王李分析,天池村应该坚持发展油茶树产业。其一,当地适合油茶树的生长,而且有种植油茶树的经验和传统。其二,油茶树树龄长,产量稳定,管理相对容易,为长效产业,非常适合劳动力不足或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种植。其三,关键是茶树油品质好,有市场。调研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食用油的需求越来越大,油茶可以与任何高品质进口食用油媲美,天池村与安康其他地区一样,处于富硒生产带,所产茶树油品质更高,这是别的油茶树产地无法相比的。王李认为,茶树油应该会有市场的,天池村发展油茶树前景广阔,而眼下主要原因是缺少资金支持和企业带动,群众看不到收益,因此种植积极性不高。

图片

天池村已经成为王李第二个故乡

发现了症结,也就找准了工作的方向。王李向派出单位和上级卫健组织打报告,申请人口福利基金会的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项目,帮助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筹措帮扶资金200万元,引进年设计加工2000吨茶树果的油茶生产线,建起了现代化的茶树油生产车间。有龙头企业支撑,天池村产业园区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王李说,现在天池村油茶树的种植规模已达到3600亩,村上的贫困人口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现在油茶籽不愁卖,企业以每斤两块到四块的保护价收购,从树上刚摘下来的青果一斤就能卖两块多钱。”经过一片茶树园时,甘超向记者介绍说。据了解,油茶树盛产期亩产茶树果可达1000斤以上,仅鲜果一项每亩可收入2000到4000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王李告诉记者,天池村主要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园区经济。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同步同业四种方式增收脱贫,具体讲就是贫困户可以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收取租金;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到园区务工,获得工资收入;农户也可以用土地入股,与企业按四六分红,企业得四成,农户得六成;不愿意流转土地、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也可以自己种植,直接把油茶果卖给企业,与企业同步同业发展。企业主要提供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培训等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园区经济。

据王李介绍,帮扶天池村的汉滨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每年还支持10-20万元不等的资金,使得园区管理有了保障。

按照王李的计划,下一步,要把天池村全村40度以上的坡地全部种上油茶树,实现在高山上建园区,通过油茶园区带动产旅融合发展。

油茶树的花期长达三个月,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茶花已成为天池村一大景观,王李说,我们鼓励农户把民房改造成民宿,为游客提供当地美食,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天池村打造成陕南富硒油茶第一村,我国别的地方也种植油茶,但是没有我们这里的富硒条件。”王李对天池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王李还带记者参观了当地白酒“洪山小烧”的生产企业安康市康曲酒业有限公司。他说当地人有用甜杆、拐枣酿酒的习惯,过去主要是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没有规模,也没有效益。天池村积极与帮扶企业及上级政府部门联系,争取到扶贫资金,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了当地甜杆、拐枣种植业的发展。天池村的群众通过种植甜杆、拐枣,又增加了一项收入。仅2019年,该企业通过入股分红帮扶贫困户33户,合计发放金额34万余元。全村销售甜杆合计185万余斤,收入74万余元,其中贫困户销售115万余斤,合计收入金额46万余元。

安康大运富硒食品有限公司是天池村成功引进的一家陕西省和安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该企业通过生产安康特产豆腐乳,使附近村子的优质大豆有了销路,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劳动就业。

王李说,由于山高路滑,无法带记者去参观天池村的生猪养殖场。在单位和组织帮扶下,天池村因地制宜,建成了一座年出栏1200头生猪的养殖场。天池村利用养殖场的有机肥,走上一条高山建养殖基地、坡地发展特色园区、产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道路。

把工厂建在社区

2018年,王李在村里走访时得知,天池村有人在杭州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但杭州的房租和人员工资都很高,企业负担很重。王李找到那个老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在家乡建一个工厂?这样既可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又可以减轻企业负担。

经过多次沟通和联系,对方终于被打动,决定在家乡投资建厂。王李积极向单位申请支持,给区上打报告,帮助企业办理相关注册审批手续,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房屋租赁、厂房装修、员工招聘培训等工作。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2019年2月,安康乡品毛绒玩具服饰有限公司洪山镇社区服饰加工厂终于建成并开工投产。

王李说,政府从人财物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企业落户后,三年之内免交房租,企业的水电费也得到减免,产业工人前三个月培训期内政府给每人每月补贴600元,累计每人1800元,企业用这部分资金为工人代发工资,尽可能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企业还可通过苏陕协作享受贴息贷款,并可在税收方面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

图片

洪山镇安置区的社区工厂

27岁的向金华是洪山镇洪山村人,过去一直跟随老板在杭州做服装生意,现在是社区工厂的主管。他说,在杭州,这么大的厂房一年房租少说也要几十万,而且服装行业的特点是后半年才赚钱,前半年没有什么订单,但租房子不能只租半年。这边营商环境好,支持力度大,政府给提供了许多方面的便利,劳动力成本和房租成本都降低了。特别是这里的干部们全心全意真心实意为企业分忧解难,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因此我们老板才愿意回来投资,安心在这里做企业。

参观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但社区工厂灯火通明,不少工人还在加班。天池村一位姓刘的女工带着儿子一起加班,上一年级的儿子在旁边写作业,她不时要检查一下儿子的作业。她说,自己过去也在外地打工,这里的工资比浙江、福建等地要低一些,但方便,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据介绍,这个小区为洪山镇的安置区,住户多数是从附近村子搬迁来的,有的产业工人就居住在这个小区。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成了现实。

这家社区服饰加工厂现有工人129名,带动贫困户就业49人。产业工人的工资按照底薪加提成,高的一个月能拿到5000元,最低也有2300元保底工资。据王李介绍,经营者把外地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技术也带回来了,工厂管理很规范,每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企业一直运转良好。

王李说,这是他驻村扶贫和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情,用俗话说,这是个吹糠见米的项目,特别实际,特别有成效,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许多农村妇女无法外出务工的就业难题。

怜子如何不丈夫

推动脱贫攻坚,发展集体经济,并非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全部内容。王李说,第一书记就是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有时还要做调解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李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以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组织医务人员成立宣讲组,宣讲防控常识,分发宣传材料,消除群众恐慌心理,确保社会稳定。当得知村里有从武汉返乡的农民工时,他带头入户调查,并亲自护送返乡人员到指定医院集中隔离观察。

村里有一位被村干部视为“难缠户”的村民,为了超标准享受政策,多次到村委会纠缠不休,最后与村干部反目成仇。王李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与这位村民攀谈拉家常,以医务工作者身份,为该村民提供了冠心病心脏搭桥术后的健康指导,并结合政策与其谈心,该村民从反驳到认可,最后到村委会向干部道歉。

2018年,村民汪某某因意外事故去世,其家庭陷入混乱,王李组织村组干部安排善后、协调保险赔偿、发起社会救助、申报政策保障,通过他的关注帮扶,汪某某的女儿顺利考入本科院校就读。

图片

王李(左)在与农户拉家常

王李在村里创新了“日收集、周代办”便民服务措施,先后办理各类便民事宜、调解矛盾、特殊家庭急难窘迫救助等百余件,并且发挥行业优势,为全村居民免费健康检查千人次,完成了全村重点人群责任医师团队签约服务。

按照洪山镇党委政府提出的“生态立镇、产业强镇、农旅兴镇、崇德安镇”洪石一体化发展布局,王李组织编写了天池村建设富硒田园综合体发展规划,对村内全域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先后争取帮扶资金百万元、项目资金千余万元,为村里装便民路灯、兴水利工程、建桥铺路、解决农户特殊困难,结束了天池村群众多年来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一身泥、趟水过河的历史,告别了吃水肩挑背扛,小病扛大病拖的日子,一大批贫困群众自此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王李把自己做第一书记的心得总结为“五心”,即“不忘初心、干部守公心、做人讲良心、做事有善心、创业立恒心”。他还创新了1名“四支队伍”干部包联不超过10户贫困户,解决安全住房、安全饮水、义务教务、基本医疗、收入达标越线五项保障,五年不更换包联帮扶干部实现脱贫奔小康的“11055”结对包联帮扶模式。

王李还带头开展网络扶贫,组织社会各界人士爱心购买天池村的农副产品,参与“五进五销”消费扶贫,积极争取电商下乡建成电商网点,把天池村的“富硒食品”“康曲美酒”“乡品服饰”和农户家的农副产品推送到杨凌农高会、安康扶贫空间和第一书记扶贫超市,让天池村富硒商品和农副产品走上丰产、丰收、增值的快车道。

王李介绍说,近年来,天池村通过汉滨扶贫开发公司在城区异地置业参与光伏发电,邀请市作家协会到天池村采风、指导规划乡村旅游、倡导乡村产旅融合发展,打造天池富硒田园综合体,探索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在高山建基地,在社区建工厂,在城区异地置业的全域兴产业、产加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就业脱贫新路子。

图片

王李(左)与包村干部甘超(中)走访农户

通过王李三年来的工作,截至2019年10月底,天池村已有502户1684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7.6%下降到2.3%,剩余贫困人口29户70人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部脱贫。天池村被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村”荣誉称号,王李个人被共青团安康市委、安康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授予“脱贫攻坚贡献奖”、市级“交友帮扶先进个人”,被汉滨区委区政府授予“优秀第一书记”称号并被安康市委、市政府记脱贫攻坚事业单位“个人嘉奖”一次。

记者让王李谈谈工作感想,他说,几年下来,感慨万千,自感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历史和人民,无愧于组织培养和领导关怀,无愧于使命和责任,惟独有愧于家庭、有愧于父母妻儿老小。但这样的话肯定不能说,尽管这是我的真心话、大实话。因为我们是党员,还是第一书记,几乎所有的第一书记都是这样过来的。

王李初到村上工作时,女儿正在上二年级,现在已经上六年级了。据老师反映,孩子近来注意力不够集中,成绩也不如以前,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我也知道孩子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但顾不上,没有办法。”王李说。

对父母,王李也觉得很惭愧。他说,平时几乎照顾不上父母,母亲两次生病住院,村里的工作正忙,他没有时间陪护,中间抽空到医院看望母亲,母亲却催他赶紧回到村里去。母亲说,咱们是农村人,有份工作不容易,公家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你,就要当回事,把公家的事情干好。

王李表示,他要争取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坚持到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那一天,坚持到天池村真正脱贫的那一天,绝不让组织失望,绝不让自己的父母失望。

文 |《新西部》杂志 | 杜尚儒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