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张可:村里来了个年轻人
2021-02-10 18:41:57 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1期

图片

在扶贫工作中,把每件事当作重要的事,用心用情地去做,将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和感动的故事。

——汉中市南郑区法镇镇沙坝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可

2016年初春,当时还是汉中市南郑区法镇镇沙坝村村主任的刘照才,在镇政府第一次见到张可。看着这个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小伙子,他心里嘀咕:派这么一个年轻人到村里,能干成个啥事嘛!

五年过去了,刘照才如今已经是村支书,他坐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笑呵呵地说:我可真没想到啊,村里来的这个年轻人,能给全村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2020年12月2日一大早,张可坐上了最早到西安的动车,他来到陕西广电大剧院,参加由陕西省扶贫办、华商传媒集团和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主办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020陕西脱贫攻坚奋斗者大会暨脱贫攻坚奋斗故事分享会”。分享会上,张可与其他50余位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脱贫攻坚一线优秀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与第一次站在这样的舞台上讲述自己驻村扶贫工作经验时的手足无措相比,如今的张可觉得自己已经从容了好多。他坦诚,自始至终自己只有一种心境:知足。

知 足

张可不止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述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故事,他对自己以往所有的经历归结了一句话:看似是个错的选择,可其实又都是对的。

有人描述张可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家庭,其实他的家庭在农村一点也不普通。他的父母如今还住在老家协税镇的茨坝村,父亲是个残疾人,母亲又是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讲到这些的时候,他习惯性地使用了一句反诘句:“你能想象得到这样的家庭在农村的地位了吧。”

从上小学开始,张可每学期的书本费几乎都是残疾的父亲找校长打欠条赊欠来的。幸亏他的父亲是一个睿智而有主见的人,从没有因家庭贫寒而断了儿子上学的念头。高考时,整个班级只有张可一人考上一所二本院校——四川内江师范学院。

张可拿着家里仅有的2000多元钱去学校报到,心里忐忑不安。父亲对他说:“我也想借钱啊,可咱这样的家庭,谁会借钱给我们。贷款就更别想了,家徒四壁拿啥抵押啊?”张可是按着父亲一贯的做法去上大学的,去了再说,总会有办法的。

幸运的是,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对待像张可这样贫困家庭的学生,都是让先交住宿费,学费延后再想办法。当时的师范生每月国家补贴320元,这笔宝贵的补贴,成了张可大学四年的生活费。第一学期末要补齐学费的时候,银行开始有了面向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的业务,张可一下子贷到了所需要的所有学费,这让他长吁了一口气。

进入大学后,张可当了班长和学生会主席,而且拿到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现在说起来,张可还是用感激的语气将这一切归结为老师和同学们的照顾。等到大学毕业时,张可用四年的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还清了所有的助学贷款。

张可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一所学校当了美术老师。当时西汉高铁还没通车,回趟家实在不容易。身体每况愈下的父母是他放不下的心结。他说,要想调回南郑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继续考学。工作两年后,他又报考了研究生,美术专业高额的学费也没能吓倒他。

考试成绩不理想,在调剂专业时,他阴差阳错地申请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普洱茶专业的补录通知。到学校后才知道,那一年这个专业招了19个女学生,补录他的原因就是需要一个男学生。

将错就错,张可就当这是“天命所归”。“家乡南郑正是陕南茶叶的主产区,如果不是学了这个专业,我还真不知道后来能不能遂了我回来的心愿。”

2014年,张可研究生毕业,他的导师很想将这个学生留在身边,昆明和广西多家单位也许诺高额的安家费想聘用他。但张可一心想回老家,他接触了陕西很多单位,却未能如愿。

幸亏张可的导师到陕西开会时得到一条重要信息,汉中市政府发布了一个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方案,其中就有张可所学的茶学专业。最终,张可回到了南郑,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这让他由衷地感到了满足。

细 致

初次接触张可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的细致。他会在预约见面的前一天,提前沟通好各种细节问题,从而让见面过程变得非常畅通和愉悦。

随着张可获得的个人荣誉越来越多,来沙坝村实地观摩和考察的团队也多了起来。所有来的团队,不管是市里接待或县上接待,最后都落实到村子里,落到张可和工作队另外两名队员的肩上。虽然工作量非常大,繁琐的细节和突发的事情也很多,但张可总是能认真对待。“来的人多了,沙坝村也出名了,一方面遇到问题或者困难去相关部门也好解决;另一方面,来的人多了,村民们自家产的山货和养殖的鸡鸭也好卖了许多。”张可笑着说。

从县城驱车前往沙坝村的路上,老远看到路上的行人,张可从背影就能分辨出村里的人,于是停下车来招呼着上车捎上一段。村民似乎也习惯了,上了车就笑嘻嘻地唠上几句家常话。

路过大闸蟹养殖户朱奎林的家,张可停下车来。这是他今年重点关注的一户。见到张可,朱奎林第一句话就说:“给35户的分红发完了。”

沙坝村的大闸蟹养殖在汉中市也是第一家,2020年10月底,张可带着朱奎林去了杨凌参加了农高会,南郑区在陕西省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成果展位中亮出的产品就是大闸蟹。

2020年11月底,朱奎林在沙坝村建设的70亩稻渔综合养殖基地开始显现经济效益。据朱奎林介绍,大闸蟹从10月1日正式上市,预计可收入80余万元。按他和沙坝村的协议,最初村子为他申请21万元的持贫资金,他需要让村子里的35户贫困户加入养殖基地劳动,并保证每户连续三年分红不低于1100元。

张可带记者碰到朱奎林时,他刚刚给贫困户发完今年的分红,他对张可说,“今年我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

朱奎林对张可还说了一件事情。他想在扶贫832平台注册一个账号,所有资料都输入进去了,图片和证明也上传了,却不知少了哪个步骤,就是注册不成功。

朱奎林是南郑区碑坝镇人,他当初选择在沙坝村流转土地搞大闸蟹养殖,这里的水质和土壤环境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沙坝村乐意引进企业,并给予扶贫资金支持。而他更是特别信任和自己同龄的张可,只要有事就找这个驻村第一书记,“找了就管用”。

来村子一年多,朱奎林的妻子和村里女孩已经交上了朋友。坐在他家火炉旁取暖的一个年轻媳妇笑着打趣张可:“张书记来了,我们也能吃到自己村里的大螃蟹了。”

据这位年轻媳妇说,张可和他的工作队来了以后,村里有了茶厂,种上了猕猴桃,又养上了大闸蟹,村子一下子就有了活力,人人都开始忙活起来,心里也都有了盼头,村里一年一个变化。“别的不说,过去一到晚上黑呼呼的,现在有了路灯,也有广场,村民们晚上也能跳广场舞了。过去村里没个外人来,现在村里经常来参观的、买大闸蟹的、送茶叶的人多起来以后,连鸡蛋笋干之类的也好卖了。”一旁的张可一边听,一边有些不好意思地嘿嘿笑着打岔说:你们和村干部也没少做事嘛。

差不多吃午饭的时候,张可的母亲从医院打来了电话。原来,这天早上,张可的父母一起去了医院,要给父亲做个检查,早上的检查无果,父亲感到眩晕和浑身无力,医生也找不出原因。张可在电话里嘱咐母亲,换个科室再去检查一下心脏,母亲显然不知道怎么换科室,张可就一点点给母亲讲如何走,该找哪里,如何重新挂号,最后还是不放心,让母亲把电话交给了父亲。

给父亲说清楚如何换科室的事情后,张可又很细致地叮嘱父亲要坚持吃药。“有效果就得按时吃药,不能舍不得吃。一瓶药80元,不好好吃药的话,去医院检查的费用,都够买几瓶药了。”

对于不能亲自陪着父母亲去医院,张可已经很习惯了。“没办法啊,得工作、开会,他们也习惯我这样了。只要没什么急病、重病,就只能抽时间送去医院,剩下的事情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张可无奈地说。

机 遇

在陕西驻村第一书记群体中,张可如今也算是小有名气。

从2018年夏天开始,张可成为汉中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全市扶贫优秀第一书记,且作为汉中市惟一的产业扶贫先进典型,进入全省产业扶贫事迹报告团,在全省作巡回报告20多次。他还获得了这一年陕西省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项。

2019年,张可成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2020年,获得陕西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和汉中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汉中市第四期最美系列人物、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及南郑区首届十大好青年、“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张可的事迹被录入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先进模范事迹汇编、汉中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汇编以及汉中党建等书刊。在2020年汉中市脱贫攻坚表彰及座谈会上,张可作为第一书记发言,汇报产业扶贫工作的亮点及工作方法。

这不是张可刻意塑造的形象,也不是他个人能塑造出来的形象。在更多的时候,他愿意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扶贫干部,只不过是机遇比别人好,也抓住了机遇。

2015年3月,作为南郑县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张可被录用到了南郑县农业农村局,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5月,他就被派到南郑县最远的一个村子福成镇佛头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当时,最让张可头疼的一件事就是交通问题。从县城到福成镇130公里,坐班车得六个小时,而且每天早上六点从县城发车。“我家在茨坝村,要在六点之前赶到县城的车站,当时把我给逼得啊!”

中午十二点左右到镇上,还有1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佛头山村,只能坐摩托车开上去。

佛头山村紧挨着四川通江县,村民们散居在山间,入户调查非常困难。张可刚来到这个村子的时候,村部四壁空白,没有制度,没有基础资料和归档记录。村里也没有任何经营性企业,更别谈什么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村民看病,只能到隔壁村卫生室去。打电话需要站在制高点,才能接收到通江县的信号。张可说,他如果要住在村干部或农户家中,必定就有农户晚上要睡在地上。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张可为佛头山村建立了村两委会各项职责及党员管理制度,逐家逐户摸底,征求意见,成立了佛头山村核桃专业合作社,通过中国狮子协会陕西分会资助佛头山村6名高中学生,连续三年每年2000元的助学项目,让那些学子顺利地完成学业。

2016年初,张可被调到法镇沙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沙坝村距离县城50公里,离法镇镇3公里。张可到这里时,刚刚撤村合并,全村共有582户1847人,其中贫困户158户333人。耕地面积2007亩,其中水田1530亩、旱地477亩,林地面积7600亩。

村支书刘照才告诉记者:“张可刚来的时候,我们村各项工作在全镇都是倒数第一。”当时不只是刘照才,包括很多村民都私下议论,一个刚走出校门的毛头小伙子,又是研究生,来村里还不就是应付应付走走过场。

沙坝村传统上以粮油种植为主,只有几家村民搞中药材和养殖。村里虽有茶园450亩、茶叶加工小作坊4个,但茶园分散,管理粗放,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经济效益非常低。

2017年初春,陕西省农业厅在汉中包市联县驻村,南郑县的沙坝村恰好被选中。张可说,当时农业厅科教处一位副处长来到了村里,这位副处长也曾驻村扶贫过一年,熟悉基层扶贫工作。“我对他讲了我的思路,让村子自己建园区建厂一是没有资金,二是主体也不明,是不是通过招商引资招企业到村子里建基地建厂房,这样产业就能做起来。这位副处长肯定了我的思路。”

法镇茶业种植面积在南郑县排第二,张可本人的专业又是茶学,他对黑茶非常熟悉。当时咸阳的茯茶原料茶都是从湖南、四川等地收购,恰好此时陕西省政府提出茯茶厂家尽可能使用陕南本地的原料茶。通过省农业厅的协调,沙坝村引进了农茗园茶业有限公司,主要做黑毛茶,专门给咸阳茯茶提供原料茶。这个黑毛茶厂是陕南第一家,彻底解决了陕南6月到10月期间茶农没有收入,大叶子茶无人收购的境况。

这一切,与其说这是张可的机遇,倒不如说是沙坝村的机遇更合适。

产 业

记者见张可的时候,沙坝村刚刚建好了一座桥,这让张可非常高兴。他说,这下子解决了农茗园茶厂大货车装卸货物的难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为企业解决这个难事,最后还是通过慈善协会解决了修桥的资金。”

在沙坝村走一圈以后,外来的人都会很惊讶:想不到这样的一个偏僻的村子,会隐藏这么多的企业。

当初,张可和扶贫工作队向村委会提出,产业是治本之策,必须要找到一条增收致富之路,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扶贫,通过企业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长期增收,稳定脱贫。但是,听了这一想法,当时的村干部都是一脸茫然,习惯了传统劳作的农民们,哪里听得懂这些东西。

张可接受了省农业厅、南郑县农业局和法镇镇政府相关领导与专家的建议,还特别邀请猕猴桃专家实地勘察了村里的自然生态环境,最后形成沙坝村的发展思路,即以茶产业为主,新增猕猴桃产业。围绕这个思路。张可为沙坝村制定了2017年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用茶叶和猕猴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建设茶叶产业加工园区、茶叶育苗扶贫示范园区、猕猴桃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带动120个适合产业扶贫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标归目标,实施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张可形容自己“脸皮厚”,反正又不是给自己办私事,没什么不好意思。他先后与南郑范围内10余家茶叶、猕猴桃企业交流协商,将沙坝村产业现状和贫困村产业扶持政策摆出来,邀请企业到村里实地考察。只要企业愿意去村里,就提供选址建厂、土地流转、项目申报等服务。张可还锲而不舍地跟企业老板讲沙坝的自然优势、区上的扶持政策,特别是驻村队伍的技术人才优势,吸引企业前来投资。

在张可和同事们的协调争取下,从2017年7月开始,沙坝村先后引进了汉中农茗园茶业公司、陕西大汉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汉中汉祥茶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共计投资687万元,陆续建成了沙坝村黑毛茶产业扶贫示范园、标准化猕猴桃扶贫示范园和无性系良种茶苗扦插繁育扶贫园。

接下来,就是发挥驻村扶贫干部专业技术优势的时候了。张可和另外一位驻村干部都是茶学专业,还有一位是果业专业,他们三人每天在田间地头培训农户。他们还邀请省市区农业部门对企业和农户开展茶叶、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张可所在的南郑县农业局给全村村民发放120万株茶苗,每户一袋尿素或有机肥和一把茶叶剪。张可感叹地说:“我们单位真是把能做的都做到了!”

农茗园茶业公司2017年10月开工建设,2018年4月投产。

投资500万元建成的沙坝村黑毛茶产业扶贫示范园,日鲜茶叶加工量2万多斤,可产干茶5000斤,可以完全解决南郑区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延长采摘期100天,让农户6到10月份的茶园有收入,并辐射带动法镇乃至南郑区的产业化发展。

据张可不完全统计,每亩茶园约增收1200元左右。如果贫困户务工就业,可平均增收2000元。企业为沙坝村贫困户提供6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帮扶带动30户贫困户。

如今一进入6月份,沙坝村就热闹起来了,不仅是村子里的茶农,南郑县各个乡镇的茶农都往沙坝村跑,干什么呢?来给沙坝村的黑毛茶厂送大叶子茶。

在引进黑毛茶厂的同时,张可还引进汉中市汉祥茶业有限公司与沙坝村签订了贫困户帮扶协议。这家公司帮扶贫困户30户,投资82.7万元新建良种茶苗繁育圃扶贫示范园60亩,由贫困户管护。按照协议,户均增收3000元,对管护较好的贫困户额外奖励500元。

在沙坝村村口,挂着一块“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示范基地”的牌子。张可兴奋地说,这家公司现在效益非常好,茶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陕西大汉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沙坝村投资种植猕猴桃,采取由农户出资或土地流转的形式,高标准建设100亩猕猴桃示范基地,可带动搬迁贫困户20户,提供就业岗位30个。张可说,这个基地建成后可带动全村甚至全镇实现猕猴桃种植产业化。

图片

在张可和同事们的协调争取下,沙坝村建起了无性系良种茶苗扦插繁育扶贫园。

张可还听取省农业厅领导的建议,规划在沙坝村建设一个以茶叶加工、农业观光、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扶贫园,如今正在论证筹备中。

刘照才书记告诉记者,现在沙坝村的村集体经济每年有5万元以上的收入,固定资产已经超过了400万元。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张可开始启动建设一个沙坝村自己的标准化茶厂建设项目。这个项目争取到政府产业扶持资金150万元,由沙坝股份经济合作社承担建设。如今,600平方米厂区、120平方米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已初步建成。预计可以带动全村12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还可以进一步解决农民卖鲜叶难和价格低的问题,延长产业链,让沙坝村三产实现真正融合。

“截至2019年底,已实现144户313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96%,实现整村脱贫退出;2020年脱贫15户16人,现已完成了各项退出程序。”刘照才骄傲地说:“现在我们沙坝村不敢说在全区,但在全镇肯定是排在最前面的。”

村子引入新的种养殖业,也启发了外出发展的年青人。去年,在外做建筑业的王涛回到村里,自发流转了4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这让刘照才异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个好的开头,年轻人返乡,可以增强乡村经济发展后劲,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像王涛那样回乡发展。

沙坝村的很多村民至今还无法相信,一个驻村第一书记的到来,能给村里带来这么快的变化。刘照才总结说:“这是一种全新观念和全新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村民们突然明白了,哦,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的活啊!”

2019年,张可被提拔为南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主任,他对自己当下拥有的一切更加满足。不过,在他的心里,还埋藏着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有一个深造的机会,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中科院倒是有一个在职博士点,可10万元的学费,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高了!”张可笑着说。

(本文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特别致谢!)

文 |《新西部》杂志 | 呼东方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