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长乐塬:探寻“中国抗战工业奇迹”(《新西部》2021-10)
2021-11-02 14:46:16 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10期

◎杜尚儒

宝鸡申新纱厂是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中惟一在抗战期间迁入西北的民族工业遗址。以该遗址为基础建设起来的长乐塬工业遗址文化旅游项目,整体设计以“历史、生态、创新、提升”为发展理念,以“工业精神”为主题,占领“中国制造”文化制高点,珍视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尊重长乐塬的历史氛围和时代特征,在城市功能再生方面下功夫,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合理整合,着重打造集工业遗址旅游、文化创意博览、文化交流贸易、主题互动游乐、休闲养生度假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工业小镇。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成为宝鸡又一处“打卡地”

“西安有白鹿原,宝鸡有长乐塬。”借助导航,记者一行很容易就找到了位于陇海铁路北侧的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区。

长乐塬是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上一片开阔的黄土台塬,当地人称陈仓峪。1938年抗战时期,申新纱厂、福新面粉厂等企业自武汉西迁到此,这里始称长乐塬。与宝鸡金台区的陈仓峪、斗鸡台、十里铺等老地名相比,长乐塬尽管只有短短八十多年的历史,却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内迁西部、共赴国难的悲壮历程,也奠定了宝鸡从一个只有数千人的农业小县城成长为拥有300多万人口、仅次于西安的陕西第二大城市、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的基础。

2017年12月22日,中国工信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宝鸡申新纱厂(陕棉十二厂前身)成为陕西省和西北地区惟一入选项目,也是被列入首批国家工业遗产的全国11家老工业制造企业中惟一在抗战期间迁入西北的民族工业遗址。

2020年11月26日,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暨宝鸡工业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西迁宝鸡 救亡图存

宝鸡申新纱厂的前身为中国“棉纱大王”“面粉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旗下的申新纺织公司汉口第四纺织厂。20世纪30年代初,汉口的申新厂已是国内一流的大型纺织染整联合企业,与华中面粉行业的“龙头老大”福新面粉公司汉口第五面粉厂分别被称作申新四厂、福新五厂,简称申四、福五。“在武汉,还保留着申新街这个地名,那就是申新厂的旧址。当时,身兼这两个工厂经理的是唐山路矿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的高材生李国伟。他是荣氏兄弟中荣德生的大女婿,即后来成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的姐夫。”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讲解员何瑞介绍说。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军沿长江进犯,武汉形势岌岌可危,将重要的工矿企业向内地迁移已提到了议事日程。1938年8月7日,武汉警备司令部奉军政部命令,要求各搬迁工厂在两个星期内将机器设备拆卸完毕,搬不走的将派工兵炸毁,坚决不能留给敌人。作为武汉四大纱厂之一的申新四厂自然在搬迁之列。

按照最初计划,申新纱厂是要迁往重庆的,而且已将部分设备运过去,并派出了建厂的人员。后因宜昌码头滞留大量物资,去重庆的长江水路拥挤不堪,换载运输异常艰难,而此时西北较为安全,陇海铁路尚未中断,于是政府命令申新纱厂迁往陕西宝鸡。但有资料表明,国际工合组织的发起者之一艾黎接受了共产党人秦邦宪的建议,与端纳(蒋介石的政治顾问)等人陪同政府官员视察了申新厂之后,有关方面才作出了将申新纱厂和其他工厂迁往宝鸡的决定。

许多老一辈的申新员工还清楚地记得,1938年8月16日,工厂发往宝鸡的第一批机器设备从武汉徐家棚火车站运出。在此后的两个多月内,共有21批机器设备和其他物资陆续向宝鸡发出。

窑洞车间——国内现存最大的抗战时期地下车间

但是,申新的大股东们不愿意把工厂迁到宝鸡,认为那里不具备开工厂的条件。但李国伟与工厂的多数高管和技术人员力主搬迁。工厂原定只留下70名技术工人,按照武汉各搬迁企业的做法,把绝大多数职工遣散,让大家自谋生路。后来,被遣散的职工中有200多人情愿跟随工厂内迁,而不愿领取遣散费,更不甘心留下当亡国奴。申新和福新两厂共计两千多人,最后到宝鸡的只有240余人,到达重庆的有百十人。其中,有四名工人从汉口沿铁路步行900多公里追到宝鸡,找到了厂子。还有一个叫王素海的工人好不容易到了重庆,听说厂子迁到宝鸡了,又一路爬山涉水赶到了宝鸡,鞋子都跑没有了,蓬头垢面,和逃荒要饭的没有两样。

先一步到宝鸡的瞿冠英将新厂址选在了斗鸡台火车站附近,这里距离宝鸡县城约五公里,又有铁路通过,地势开阔,依坡向阳,很适合建厂。当地人把这里称作陈仓峪,李国伟在做工厂规划设计时将这里改为长乐塬。此后,“长乐塬”这个地名渐渐为大家所熟知。

申新迁到宝鸡的机器设备计有两万锭纱锭、400台织布机、3000千瓦发电机组全套设备及日产面粉3000袋的粉机等设备。比申新更早来到宝鸡的企业,只有随陇海铁路一起迁入的陇海铁路管理局宝鸡机厂(今宝鸡石油机械厂前身)。

此时,刚刚通了铁路不久的宝鸡还是个闭塞落后的农业小县,县城里居住着六七千人,除了醋坊、铁匠铺、裁缝铺等手工业,当地几乎没有任何近代工业。西安也只有西安的大华纺织公司、成丰面粉公司及两家火柴厂、一家化学厂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工厂。

▲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普拉特、奥尔德姆兄弟公司)制造的梳棉机

经协调,陕西当局同意申新在宝鸡购地400亩,并借给申新50吨钢材和1000桶水泥支持建厂。申新立即着手征地建厂,恢复生产。1939年8月9日,申新纱厂2000纱锭试生产。1941年1月5日,申新的3000千瓦透平发电机开始运转。这是当时西北最大的工业原动力,申新全面复工由此开始。1941年11月8日,福新面粉厂正式开工生产,每天能加工小麦10万斤,产出面粉2000袋,全年生产面粉60万袋,在陕西最大的四家面粉厂中位居第三。

“在这紧急时刻,多增加一分生产就多增加一分国力”,“环视西北半壁,纱厂寥寥无几家。无论前方将士,无论后方民众,均有赖吾等接济。所以我们应从速完成建厂任务,努力增加生产”。1940年12月24日,李国伟在申新厂务会议上的讲话,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备受感动。

到1945年初,宝鸡申新厂已拥有纱锭3万锭,织布机378台,同时还拓展经营范围,先后投资兴办了福新第五面粉厂、宝鸡铁工厂、宏文造纸厂、申四陶瓷厂、陕西省白水县宝兴煤矿等工矿企业。从1939年到1945年的数年间,申新累计在宝鸡县城、西安、郑州、许昌、兰州和天水等地购地800多亩。有资料介绍,到1947年,申新仅在宝鸡的秦宝十里铺工业区周围就拥有土地面积达1159亩,与在武汉相比,工厂占地面积扩大了十倍。

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困难,申新购置了46辆卡车,组建了自己的运输队。嘉陵江上,有申新的自备木船。在宝鸡,申新常年配备有几十头骡马的大车队从事短途运输。有研究者认为,申新无疑是内迁后组织最完善的企业之一。

据申新历年盈利数据统计,1939年开工之初,即盈利法币15万元。1940年盈利达到51万元,1941年盈利547万元。1945年抗战胜利时,获利竟高达9844万元,占申新系统各地各工厂盈利总数的74.22%。同时,“申四”“福五”系统各工厂积存美金和英镑外汇达300多万,结存黄金6000多两。内迁后的申新不仅重新崛起,而且以相对稳固的经济实力,与荣鸿元(荣宗敬之长子)掌握的上海总公司和荣德生父子另组的总管理处一起构成荣氏企业集团的三大主力。

资料显示,1945年抗战胜利后,从宝鸡县城到斗鸡台、虢镇、蔡家坡一带,分布着大小上百家企业,李国伟当年规划中的“秦宝十里铺工业区”基本成形。抗战爆发前,陕西省的棉纺厂只有两家,抗战结束时,已经达到19家。面粉厂从4家增加到16家,钢磨70台,日产机制面粉1.4万袋,产量约占大后方生产总量的一半。从1938年至1942年,陕西新设立的工厂有86家,加上从外省迁来的申新纺织厂、湖北官布局、洪顺机器厂、大新面粉厂、和合面粉厂等,约占全省163家工厂总数的56%,占资本总额3416.44万元的77.7%。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元核心景区一角

“秦宝十里铺工业区”内的23家纺织企业、2家面粉企业、13家铁工厂、3家酒精生产厂、3家火柴厂、6家造纸厂及其他企业的迅速发展,又带动了宝鸡的手工业发展。连同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开办的合作社,共有大大小小两百多家工厂,创造了战时的一度繁荣,也为宝鸡从偏僻落后的农业县逐渐发展和成长为陕西省与西北地区的一个新兴工业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讲解员还介绍说,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园区对面的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就是原来的申福新工人医院,斗鸡中学的前身为迁陕工厂联合会集资创办的宝鸡县私立惠工中学,因宏文造纸厂而命名的“宏文路”路名还在沿用。

窑洞车间 抗战奇迹

“请仔细看,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园区的LOGO选用了申新纱厂窑洞车间的平面图,眼前的窑洞车间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抗战时期地下车间,也是我国民族工业创造的一个伟大奇迹。”讲解员何瑞介绍说。

1939年12月,申新纱厂决定开挖窑洞式地下工场,以抵御日机空袭。从1940年1月开挖,到1942年2月28日竣工,历时一年零两个月,耗资113万元,修建成了共计24孔窑洞、总长度1.75公里的窑洞车间。据介绍,窑洞宽度在2.5米至5米之间,主洞最宽达5.5米。其中长度在64米以上的有7孔,最长的达109米。7孔长洞被6条横洞贯通连接,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洞内设有交通道、储水窖、棉条洞、吸尘塔、避让拐洞等,还有5孔30米至50米的通气孔直达地面。

窑洞车间于1941年4月19日正式运转,申新纱厂将前纺部全套设备和细纱机1.2万枚纱锭搬了进去,整个纱厂70%的设备能够在窑洞车间安全生产,申新将其命名为“纺纱第二工场”。

▲机器的呐喊之一:1930年英国曼彻斯特生产的捻线机,抗战时期工人使用过的老机器。

1943年11月,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到宝鸡参观了申新纱厂,在后来的《枕戈待旦》一书中以《抗战中的宝鸡工业》为题,特别记述了申新的窑洞车间。他写道,“这就是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但是新闻记者从未报道过。重庆及其周围有许多地下工厂,但没有一个在规模上超过申新的窑洞工场!”

在窑洞车间西侧有一个样子很特别的建筑模型,讲解员介绍说,这是申新发电厂的模型。起初,申新的自备电厂尚未修建,曾暂用木炭机、汽车引擎做动力。后来租借陇海铁路局的“404”号火车头改装后发电,直到1941年申新的发电厂才正式建成。为防敌机轰炸,申新发电厂在设计、施工中成倍地提高了厂房的安全系数,完工后在屋面堆积起2.5米厚的黄土,职工们动手编制成一张巨大的伪装网,从空中把厂房和烟囱整个遮盖起来。据说凡到过现场的人,无不感到震惊。林语堂在宝鸡演讲时讲到:“关于申新方面,我想最动人的地方,是动力设备,很伟大,我在重庆也看了几个纱厂,但是申新的特别大,设备也好。”

后来,申新发电厂多次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甚至直接命中,但这座厂房始终屹立不倒。据当地史料记载,从1938年4月至1944年4月,侵华日军先后32次出动334架次飞机轰炸宝鸡地区,共投弹1372枚,炸死578人,炸伤502人,炸毁房屋1525间。申新纱厂则是日军飞机轰炸的重要目标,厂区内曾一次直接中弹20多枚,1000多包棉花被焚毁,70多台织布机、1部码布机和1部打印机被完全炸毁,造成经济损失达法币80万元以上。

讲解员告诉记者,在1941年9月2日的一次轰炸中,一枚250公斤的炸弹落在发电厂办公室后钻入地下,没有爆炸。这枚炸弹被工兵拆除了爆炸装置后,曾在申新的办公大楼前厅陈列了好多年,现存宝鸡市博物馆。申新厂虽然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狂轰滥炸,所幸仅有数人受到轻伤,工厂非但没有被摧毁,而且在抗战时期为军需民用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敌士气,书写了“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园区内的“福新申新大楼”,为当年申新的总办公楼。这座办公大楼于1942年1月破土动工,1943年4月14日竣工。当初挂在楼门口的黑底红字牌匾上“福新申新大楼”六字为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所书。这座办公楼虽然只是一座三层建筑,却尽显中西合璧式现代建筑风格,整座楼房由主楼和两翼呈一字排开的辅楼组成。为防空袭,一楼设计成半地下室,青砖铺成的台阶直通二楼前厅。二楼前厅两侧用中国传统的八角窗点缀,楼内设壁炉采暖。三楼大厅有4.8米高的落地玻璃窗,所有地面均铺设为木地板。据介绍,楼前广场上还建有一座精致的梅花形喷水池,池中有石,颇有江南园林风格。

▲机器的呐喊之二:1921年英国肯特森生产的粗纱头开松机。1938年被拆成零件装箱从武汉随迁至宝鸡后,一直在生产,直至2016年被征集。

1943年8月5日,长乐塬职员住宅区里建起了一座青砖二层楼房。这座建筑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乐农别墅”,“乐农”为荣德生的号,本为庆贺荣先生69岁寿辰建造的。荣德生一生从未到过宝鸡,但这座使用面积约570平方米并带有地下室防空洞的楼房还是被保留了下来。1949年7月26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曾在这座楼房住宿过。此后,贺龙路过宝鸡时,也曾在此住过。这座楼房一度成为第一野战军后勤部的办公地点,部队撤离后成为工厂的招待所。现在,“乐农别墅”与“福新申新大楼”成为厂区内仅存的几座老建筑之一。资料显示,从1938年10月到1945年抗战胜利,申新共完成各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包括各类厂房,以及学校、托儿所、工人宿舍和劳工新村等。

厂区内六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也被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有名的薄壳车间。薄壳车间是建国初期参照苏联援建图纸修建成的。车间利用了双曲结构抵消外力的原理设计建造。该结构具有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设计结构,车间至今完好无损,在国内也属罕见。目前,薄壳车间被改造成为宝鸡工业博物馆的展厅,以丰富的文献史料和实物样本向人们展示着宝鸡工业的发展史以及宝鸡现代工业的科技成就。

宝鸡解放后,申新公司西北管辖区各工厂于1951年11月实现公私合营,成为继天津新华纱厂之后,全国第二家公私合营企业,也是荣氏企业中最早完成公私合营的企业,比全行业公私合营早了五年。公私合营后的申新纱厂称为“新秦纺织厂”。“一五”计划期间,政府从新秦考察选调出200多名优秀人员,这200多人先后成为各地企业的领导,在建设大西北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政府还从新秦厂选拔出2000多名生产技术骨干,支援各新建企业,壮大了西北工业企业的力量。申新各厂产业工人中涌现出王秀云、任小妹、李钦典、陈锦明、陈全寿等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

建国后,李国伟先后任武汉市人大代表、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后调北京任职。瞿冠英、章剑慧、龚一鸥、厉无咎等当年主迁的申新骨干长期在工厂及各级政协担任领导职务。由于申新在建厂、生产及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成绩卓著,被业内称之为“工业战线的黄埔军校”。

▲这个展览叫“十万纱锭十万兵”,每个工牌儿都对应一名申新的产业工人,抗战时期,他们就是不拿枪的战士。

新秦纺织厂成为新中国纺织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人数最多时达7000多人。20世纪60年代,我国政府曾从新秦纺织厂抽调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赴非洲马里援建纺织厂。1966年9月,公私合营新秦纺织厂支付私方股息结束,企业变为全民所有制。同年12月16日更厂名为“国营陕西第十二棉纺织厂”。2000年,陕棉十二厂改制为“宝鸡大荣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遗产 教育基地

1952年,新秦纺织厂建成了地面车间,纺织机器从窑洞车间搬出来以后,窑洞就被闲置了。1958年,窑洞车间分别划归新秦纺织厂、新秦面粉厂管理。20世纪60年代,这些窑洞一部分被宝鸡峡水利工程局和宝鸡市五交化公司借用存放油料。有几孔窑洞被面粉厂利用,组织工人在里面种植蘑菇。改革开放后,面粉厂厂区被当地民营企业家刘雁宏承租。期间,窑洞车间曾被人租用制作工艺品、酿醋、做铸造车间,或稍加改造用来当贮存红酒和果品的仓库。有的窑洞内又被安装上机床,做机械加工和冷作车间继续使用。

刘雁宏得知窑洞车间的历史后,曾有过把窑洞车间建成“抗战工业遗址展览馆”的想法,但因条件不成熟,只好作罢。由于年久失修,缺乏保护,窑洞车间在雨季会出现渗水现象,出租单位因经济效益不佳,亦无力顾及。承租业主能做的就是经常把各个窑洞的大门打开,让窑洞通风透气,尽可能保持干燥。渗水严重时,业主就自己出资在洞顶外面作简单维护,以延长窑洞车间寿命。

2000年前后,李国伟的后人、移居海外的老一辈申新员工及其亲属、曾在宝鸡工作过的国际友人的后代等多次来到长乐塬的申新旧址参观,并提议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维修窑洞工场,保护宝鸡的抗战工业遗址。龚平、冯驱、张乐荪等申新子弟也积极向当地政府提交提案和建议,希望重视宝鸡抗战工业遗址,并让其在宝鸡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3年11月,92岁的李启民先生携子孙三代回到内地观光,专程到长乐塬参观了申新旧址。据介绍,李启民是原申新纱厂工务主任,建造窑洞车间的工程负责人。2005年,李启民去世后,其子李葆元遵从父亲嘱托,将父亲保存的申新各厂建筑图和有关资料共计304张,寄给了申新子弟冯驱。

2016年,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被列入宝鸡市“十三五规划”开发项目。2017年,宝鸡申新纱厂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后不久,中共宝鸡市金台区委办公室、宝鸡市金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发文,决定成立长乐塬片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管委会主任,下设四个科室,分别为综合科、工程科、史料征集科、项目运营科。工作人员由镇街、部门抽调干部和对外招聘人员组成。

2020年11月26日,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暨宝鸡工业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据介绍,长乐塬工业遗址文化旅游项目整体设计以“历史、生态、创新、提升”为发展理念,以“工业精神”为主题,占领“中国制造”文化制高点,珍视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尊重长乐塬的历史氛围和时代特征,在城市功能再生方面下功夫,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合理整合,着重打造集工业遗址旅游、文化创意博览、文化交流贸易、主题互动游乐、休闲养生度假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工业小镇。项目范围,东起代家湾生态公园,西至纺西村小区,南起陇海铁路,北至市区蟠龙塬。占地约11.5平方公里,预算投资50亿元,分三期实施。建设年限为五年(2018-2022年)。

其中,项目一期规划占地1.5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1.7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宝鸡工业展览馆、宝鸡军事展览馆、长乐小镇(民国影视基地)等三大板块。项目二期规划占地十平方公里,将建设世界工业博览区、先秦文化创新区,拟在蟠龙塬上打造一个展现、体验工业传奇、历史文化的都市梦想城,展示华夏传统文化,将长乐塬片区整体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项目三期建设内容为综合交通、立体公园及地产开发,完善文化休闲度假,完善旅游设施服务,全面构筑文化旅游新区。

年逾古稀的冯驱受聘担任长乐塬管委会顾问兼史料征集组组长。冯驱告诉记者,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正式开园那一天,大家别提多高兴了,一边笑着一边鼓掌,可是,笑着笑着就哭了。“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自从加入了这个团队后,非常敬业,非常投入,没日没夜地加班,赶工期,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能不高兴,能不激动吗?”冯驱也很为这些年轻人的前途担忧,生怕留不住他们。他说培养一个人不容易,可是管委会没有编制给他们,他们属于劳务派遣性质,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离开,每走一个人,都会让他伤心不已。

铭记历史 不忘初心

值得一提的是,白鹿原因小说《白鹿原》而闻名,无独有偶,长乐塬也诞生了一部沉甸甸的著作,那就是30余万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西迁!西迁!》。该书以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自武汉西迁宝鸡为主线,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素材,以严谨的写实手法,勾勒出一幅抗战时期中国民族企业向西部大迁移的“全景图”。

《西迁!西迁!》的作者就是冯驱。冯驱的外公王阿庭先生是申新公司德高望重的老员工,亲身参与和经历了企业西迁与建厂复工的全过程。从外公的口述中,冯驱对申新的西迁历史有了深刻的印象。为写成此书,作者作了长期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其中,从1987年到1997年十年间,坚持走访探望原申新西北管辖区副经理龚一鸥先生,获得了大量从其他途径无法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他还曾与申新子弟龚平自费到上海、无锡、南京、武汉、宜昌、重庆、成都、天水、兰州等地实地调查了解抗战期间企业西迁的历史,并与旅居海外的申新前辈及其后人长期保持联系。在他的书中直接写到的人物就有500多人,而且资料翔实可靠,文笔朴实生动。就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讲,该书可谓“集大成”与“填空白”之作。

当然,该书着笔最多的还是申新在宝鸡的故事。冯驱认为,李国伟经营企业半个多世纪,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学习借鉴。他很注重职员尤其是高级职员良好的个人修养与素质,宁愿用高于别厂的薪水也要留下厂里需要的人才。如厂里主持新职员训练班的钱钟纬,先后在无锡职员养成所和南通纺织学院学习过三年,又到英国波尔敦工业学院攻读纺织两年,还曾在曼彻斯特工学院进修。惠工股顾问朱钰宝是一名懂管理、有责任心的社会学女硕士。惠工股在一批有文化还有耐心的职员带动下,1000多名青少年工友的各种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厂区气氛充满了朝气和生机。农林股股长蒋宗三,毕业于法国公立农业大学,懂得现代农业技术。从1943年开始,农林股就有意识在工厂周围种满了臭椿树林带,臭椿树的作用是利用其叶子吸附粉尘,改良空气,先于国内各个企业四十多年。被委任为申新铁工厂厂长的李统劼,是著名的机器制造专家,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采冶工程科,毕业后曾到美国盖莱钢铁厂、通用水泥厂实习,回国后做过山东大学工科教授,还在津浦、湘桂铁路做过工程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被邀请到宝鸡参加申新复工建设的王秉忱,为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并留校执教的著名建筑专家。与王秉忱一同到宝鸡担任纱厂工务主任的李启民,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抗战前曾在英国纺织工厂实习,专攻精纺工艺。等等。

冯驱说,这些抗战工业遗址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现在都提工匠精神,你们看过展览后就明白,日军把中国所有对外出海口封锁以后,那时的申新人创造了多少奇迹。机器要润滑油,买不来,用菜油代替,使用时精确到滴。棉花筒用木筒代替,没有三角带机器没法带动,一个叫陈阿狗的工人用棉线编织成传动带……”

1942年11月29日,英国议会访华团到申新厂参观时,惊叹在中国偏远的大西北,竟会有这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在经营着工厂,有的工人居然还懂英文。据统计,申新厂的管理人员117个人里头15个是大专院校毕业的,70多个技术人员当中大专院校毕业的有42人。外宾参观时,车间的工友有条不紊地在操作,很懂礼貌,很守规矩,外宾离开时,没有一个人在窗户上向外张望,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冯驱说,中国民族企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不当亡国奴,努力为前方生产,这点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继承的。

据冯驱介绍,长乐塬片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不仅仅满足于建一个博物馆,已经与几个大专院校取得了联系,一个是宝鸡文理学院,一个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还和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历史研究中心接洽,希望和这些大专院校结合起来,探讨挖掘和更深入地研究宝鸡这段独特的工业历史。

2021年6月28日,在陕西省“永远跟党走”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决赛中,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讲解员胡雪通过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情感,讲述了八十年前发生在长乐塬的抗战故事,最终她以《一场彪炳史册的工业大迁徙》为题的讲解,打动了评委和现场观众,荣获陕西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专业组“十佳讲解员”荣誉称号。

近年来,长乐塬旧址的保护开发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区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长乐塬工业旧址先后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首批文化遗址公园、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等多项荣誉。前不久,陕西公示的参评第四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单位名单中,宝鸡长乐塬片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也入选“革命传统教育”类评选。如今,窑洞车间、福新申新大楼、乐农别墅、薄壳车间……长乐塬上这些老一代宝鸡人耳熟能详的工业遗址已成为宝鸡最热门的“打卡地”。

长乐塬片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敏告诉记者,长乐塬片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将按照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以“千年智造梦,一部工业史”为时光坐标,高点定位、高标谋划、高效推进,努力把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工业文化研学、企业团建等于一体的遗址博物馆,成为全国工业文化交流的新窗口。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