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陕西重点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及思考(《新西部》2021-10) ——以“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为例
2021-11-09 11:16:58 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10期

◎吴 新

陕西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重要积聚地之一,工业遗产遗存较为丰富。作为国家的战略后方,国家对陕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扶持。特别是“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有25项落户在陕西,奠定了陕西工业发展的基础。如今,这些重要的工业遗产,依然承载着这个伟大历史时期工业文明信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西电高压开关厂的临街办公大楼

陕西地处祖国腹地,历史上工业发展总体上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进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先后在陕西省建设了多个大型工业基地[1]的建设。特别是由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25项落户陕西,重点建设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国家重点投资和建设地区之一,陕西省工业企业以援建项目建设为基础,并陆续建设了一大批配套工业项目,逐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工业、电力机械、化工、国防科技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对陕西经济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陕西省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年轻的共和国发展壮大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家在陕所建的各类大中型企业,特别是50年代的重点工业企业绝大多数运转良好,依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工业企业仍然保存有众多建厂时期的各类建筑物、五六十年代的机器设备等实物,都是共和国发展的见证,并承载了这个重要历史时期工业文明的重要信息。它们是陕西工业遗产的宝贵资源,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陕西“一五”时期重要工业遗存

陕西省“一五”时期主要工业企业,主要是指由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2]中的25项在陕西企业,一批相关配套项目及轻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涉及军工、精密仪器设备、机床、机械加工、电力设施、能源、纺织、化工、石油管线、航空等。“一五”时期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这些企业分布于交通相对便利,且地处祖国腹地的关中平原,总体战略布局意义深远。

1、50年代具有苏式风格的建筑

陕西省现存有多栋50年代苏式建筑,它们大多建于“一五”时期由苏联援助而建的工业企业。[3]基本上布局在关中地区,如西安、咸阳、宝鸡和铜川等地,而西安地区较为集中,为18家企业,主要分布于西安市东郊韩森寨一带与西郊大庆路一带。[4]西安东部韩森寨一带则建有大型纺织、印染企业及军事工业,西安西部大庆路建有机电、机器制造及军事工业,南部有高端科研院所以及军工、航空航天等企业。[5]

从全省工业遗产普查及“一五”时期重点工业企业调查和走访情况看,陕西省这个时期的工业企业均保存有一定数量“一五”时期所建的苏式建筑物,如企业办公大楼、科研大楼、厂房车间及其他附属建筑等,现存的这些建筑仍在发挥着其基本属性。

▲陕西航空电器公司的10号办公楼

西安市东郊北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E字型办公大楼,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华山机械制造厂)的办公大楼,西郊西安西电高压开关厂具有地标性的办公大楼,西安西电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大楼,咸阳中航工业华兴航空的办公大楼等,均为具有50年代苏式建筑特征的典型性建筑物。这些办公楼多为三层或三层与四层结合的建筑。建筑物结构十分牢固,内部走廊宽敞,通风良好,冬季保暖,夏季凉爽,每栋建筑均设计有多个楼梯间方便工作人员通行或紧急情况下利于疏散。

位于西郊的西安西电高压开关厂的临街办公大楼俨然已经成为地标性建筑。虽然经过外墙面及内部装修,但其整体结构及外观与初见时保持一致。这栋建筑物已成为该区域人们的共同记忆,具有地标性。目前,带有塔楼的50年代苏式建筑,在陕西省内仅此一栋,非常之珍贵。

此外,这些建筑虽外观相似,但根据每个企业不同需求又具有差异化设计。多数企业的办公楼设计为“一字型”,如西电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大楼;有的企业办公楼设计在大门两侧为两栋建筑,如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有的企业办公楼则设计为“U字形”,如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原国营秦岭电工厂)的10号办公楼。

“一五”时期所建的重点企业的苏式办公大楼之外,每家企业也都根据企业产品特征及生产工艺,建有一些颇具特色的典型建筑物。如西安西电绝缘材料厂的老厂房完全保留了建厂初期的原貌,目前仍在为企业发展做着贡献;如宝鸡石油钢管厂于50年代修建的第一车间,虽经过几次维修与修缮,但其内部结构完好无损,厂房的外墙、支柱及屋顶构架仍保留着建厂时的原貌,目前仍作为该企业的主要生产厂房被利用。

▲户县热电厂的礼堂

这一时期虽有个别企业已停产,但其建厂时期的整体布局,其办公大楼及主要厂房仍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如户县热电厂老厂区虽已停产,该电厂在整体迁移后,将老厂区完好地保留的做法值得称道。保存有多栋建厂时的老建筑,保存状况良好,还留有专人维护。如该厂的发电车间和变电站建筑,均为建厂时的老建筑。另外,一些企业保留有一些附属建筑,如俱乐部、礼堂、招待所等,如户县热电厂的老礼堂,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招待所,原为苏联专家公寓。这些50年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物,都是十分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2、五六十年代具典型性时代性的机器设备

通常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逐步更新一些机械设备。相较于建筑物,五六十年代的机器设备存留量有限。走访中笔者惊喜地发现,陕西省50年代所建的大多数企业,仍保有数量不等的各类品种及型号的机器设备,其中部分设备为苏联和东欧国家所制造的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仍有个别的在继续发挥着它们的功用。如北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60年代的无心磨床、磨床、铲齿车床等机床均为五六十年代的产品,保存状况良好,部分仍在使用中;如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秦川机械厂)50年代由捷克制造的肘杆式精压机及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原秦岭厂)50年代济南制造的冲压机。

这个时期在陕建厂的一些企业,不仅保留着五六十年代的机器设备,而且保存状况良好,部分机器设备根本看不出岁月留下的痕迹。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原国营秦岭电工厂)保存有多台套苏联生产制造的机床设备,如苏联50年代制造的普通车床及苏联制造的六角车床。比如西安西电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存留有联邦德国(原西德)与民主德国(东德)所制造的机器设备,如60年代联邦德国制造的热膨胀仪及50年代民主德国生产制造的球磨机,这些机器设备非常珍贵,且大多仍在被使用中。

3、其他工业遗产

除了建筑物、机器设备外,这个时期所建的重点工业企业还保存有其他的工业遗存,主要包括建厂下发的文件、设计图纸、珍贵老照片、获奖证书与奖状,报刊杂志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等。这些遗存与建筑物、机器设备一起构成了工业时代的遗产,它们记录并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及企业的重大事件和产品发展的信息。这些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是工业遗产的共同组成部分。

▲苏联造普通车床

共和国初创时期常常被形容为白手起家的年代。建于50年代的这些工业企业,建厂时期存留的照片,都是对一穷二白、艰苦奋斗的诠释。这些企业大多选址在城市郊区或者在远离城市的区域,在国家财力物力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短短几年时间,数十家现代化企业拔地而起,为共和国未来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些珍贵的瞬间被照片等如实地记录下来,如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工厂视察和指导工作,1957年,朱德总司令到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有限责任公司视察工作;北方光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苏联专家与该厂技术人员一起工作;1957年国家验收委员会对庆安集团有限公司进行验收签字仪式;1955年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建设1号厂房先期开工时场景等。

这些企业中存有相当数量的档案文件和获奖证书、奖杯和奖状等资料。如1953年6月,当时的二机部第四局批准刻制“国营第二一二厂”(宝成仪表厂)印章批文;西安西电高压开关厂部分获奖证书、奖状;1958年10月,李先念同志到访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有限责任公司并题词留念;1958年10月,陆定一同志为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有限责任公司题词等。

这些早期的文件档案资料、设计图纸、珍贵老照片、获奖证书与奖状,以及报刊杂志等,不仅是共和国初创时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最好见证,同时,它们也凝聚并诠释了共和国初创时期建设者们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现代工业化精神。这些工业遗产的内容及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对我国及陕西省的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陕西省政府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十分重视,下发文件并安排相关部门对全省工业遗产进行调查。在省委省政府组织领导下,省文物局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对省内工业遗产进行摸底调查,并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对省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措施。陕西省文物局已将重要工业遗存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已有十多处近现代工业遗存被公布为第五至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根据现存工业遗产特点,根据相关规定,分别对有条件的近现代工业遗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规划有相关主题文化公园、文化艺术创意中心、工业遗产展示区、社区陈列馆等。

陕西省已建成首座工业遗产博物馆,即“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该馆为陕西省纺织工业发展史以及产业转型展示基地,如今已成为一处旅游网红打卡地,带动了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的国营西北第一印染厂原址,该主厂房内原先主要的四个车间,已形成了如艺术品交易厅、雕塑与陶瓷工艺品、绘画工作室、酒吧餐饮等功能区,是西北地区最大且功能较为齐全的西北首家文化艺术创意区——纺织城艺术区。

铜川市政府根据地方发展规划,将“一五”时期建厂的当地两家具有代表性工业遗产进行了规划和利用。如重点援建的王石凹煤矿和该时期重点配套项目秦岭水泥厂。铜川结合其总体发展规划,将上述两家企业规划为铜川工业文化旧址展示区。利用这些珍贵的工业遗址发展旅游经济、养生和养老产业、以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从陕西省上述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益实践看,工业遗产保护只有结合与城市建设、城市功能、百姓生活相协调,保护才可以持续。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应继续兼顾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工业遗产保护要注重其整体性,兼顾其典型性与代表性。纵观陕西全省来看,现存的工业遗产整体保存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城市不断发展,将部分现存的工业遗存列入“城市改造”行列,或已经被拆除改作他用。城市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应该为城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工业遗产留出一席之地,给这些工业文明所留下的遗产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在城市整体规划中,保留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工业遗存,如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50年代的苏式建筑及建筑群,其实也是保留共和国建设辉煌历史文化的重要形式。

▲1957年,朱德总司令到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有限责任公司视察工作。

世界上最为年轻的文化遗产之一——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的“白城”,其大多数建筑仅有八九十年的历史,正是因为这些典型建筑,较好地得以整体保存下来,才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以色列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些遗产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台湾台北市的大稻埕,也是一个老街区整体保护利用的成功范例。该街区早年是台北及台湾的贸易交易枢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该区域逐渐衰落。2000年前后,台北对该区域重新定位于旅游文化街区,如今大稻埕已成为各地观光客旅游购物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二是保护与利用结合。工业遗产的保护应该和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更新、再就业等结合起来。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化遗产,只有较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融入时代发展,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很多地方都在进行一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有的昙花一现,有的相对有活力,究其缘由,归根结底看保护与利用是否能够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能否为地方百姓所接受、所乐见参与,能否真正为地方经济发展所包容与消化。如前面提到的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西北首家文化艺术创意区,是在市场经济中自然形成,后经相关部门规划逐步发展起来的艺术区,先有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市场参与度,才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艺术品交易厅及酒吧餐饮等功能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德国汉堡的海港城同样具有代表意义。随着世界工业生产重心转移,德国汉堡的港口运输功能逐渐弱化,但当地政府将海港城整体保留,并合理规划,该区域逐渐成为当地一处文化艺术表演、旅游、餐饮的著名景区,不仅吸引了德国本地游客,也成为国外游客体验当地文化与生活的一处热度较高的历史文化景区。

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设之中,融入百姓生活,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与文化遗产一样,具有不可复制性。陕西的工业遗产既是共和国和陕西发展的亲历者,也是陕西现代工业发展的见证者。它们既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物证,更是凝结了这个时代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进取的工业精神。这些工业遗存为陕西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工业遗产,它们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共和国和陕西工业发展进程,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是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宝鸡钢管厂50年代的车间内部

近年来,陕西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般规律下,逐步采取多种方式保护现存工业遗产。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工业遗产的综合利用,或是结合工业生产结构调整,或是结合文化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或是结合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与实践。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历程中最具价值的工业遗存遗迹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得到重视和保护,陕西工业遗产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从而使工业遗产真正成为传播工业文明的窗口、弘扬工业文化的阵地、提升科学素养的课堂、发展文化旅游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刘伯英,李匡.中国工业发展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回顾[J].北京规划建设,2011(01):8-12.

[2]王芮思.试论“一五”时期西安工业与西安的经济[J].黑龙江史志,2009(22):134-135.

[3]杨晋毅,杨茹萍.“一五”时期156项目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1(01):13-17.

[4]李浩,胡文娜.苏联专家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帮助——以西安市首轮总规的专家谈话记录为解析对象[J].城市规划,2015(7):70-76.

[5]魏琰,张国昕.浅析西安近现代工业区规划与工业建筑特征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5(02):132-133.

作者简介

吴 新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