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无限“风光”在西部(《新西部》2021-11)
2021-12-06 17:07:57 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11期

◎张凌云

10月中下旬,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区集中组织开工了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主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总规模近3000万千瓦,拉开第一批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项目开工序幕,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雄心和决心。与此同时,这些分布于西部多地的“风(电)光(伏)”项目,也将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十四五期间,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大幅增加。

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习近平同时宣布,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

风电光伏在业内被形象地称为“风光”产业,我国风能、太阳能建设的主战场、主基地基本集中在西部,这些分布于西部多地的“风光”项目,必将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0月24日和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接连出台,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任务,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意见》为“1”统领长远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后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达峰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体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研究员李俊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碳中和的概念就是指我们国家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我们国土上所有的大自然能够吸收的内容相平衡,也就是净零排放,这个目标就是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5月,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对《意见》进行解读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作为“1”是管总管长远的,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意见》将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

《意见》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意见》还对下一步全面贯彻落实进行了部署。首先从政策层面,指导地方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二是强化统筹协调和督察考核;三是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模式。

负责人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意见》坚持系统观念,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十个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线图、施工图。这意味着中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力度,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方案》对碳达峰的“N”个部署

早在今年3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就表示,我国正在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将包括一系列项目安排、政策举措和督促落实的措施。到10月,《方案》正式公布。

10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方案》接受新华社专访,进行了相关解读。负责人提到,如果说《意见》是“1+N”中的“1”,在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方案》则是“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是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在目标、原则、方向等方面与《意见》保持有机衔接的同时,更加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相关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实化、具体化。

《方案》将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以及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除此之外,“N”还包括科技支撑、碳汇能力、统计核算、督察考核等支撑措施和财政、金融、价格、标准计量体系等保障政策。

这一系列文件将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偏紧。此外,从能源安全来说,2020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外采比重已经分别达到73%和43%,能源安全保障面临很大压力。中国的碳达峰行动,将在最短时间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需要统一全党认识和意志,汇聚全国力量来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这一艰巨任务。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新安在《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贯穿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方面面》一文中提到,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十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2.6亿亩。截至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修复历史遗留矿山9000个,完成防风治沙1000多公顷、石漠化治理130万公顷。这为持续提升陆海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能源消费向清洁低炭加快转变。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

我国提出实现“双碳”目标是综合判断国内国外形势、充分考虑国情特征和未来发展目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保证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批“风光”基地项目开工

▲“大风车”把内蒙古草原转成“风电三峡”

10月的甘肃酒泉,古老的河西走廊上,一排排白色风车桨叶旋舞,一片片银色光伏板闪闪发亮,构成新的大漠风景。这里是国家规划建设的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

作为风能可开发量占全国总量七分之一,年均日照时数达3300小时以上的城市,酒泉正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第二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也已开工。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脆弱的生态,让绿电转型的意义不言而喻。2019年9月,随着5万千瓦光热项目并网发电,国家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在这里建成。工程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包括20万千瓦光伏项目、40万千瓦风电项目、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及5万千瓦储能系统。

根据不久前发布的《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30年青海将全面建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零碳电网。

哈密石城子光伏产业园,是目前新疆单体规模最大、光伏组件类型最全面的一座光伏示范园区,现有几十家太阳能企业入驻,建成并网79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3亿千瓦时以上,是疆电外送的重要支撑电源之一。

10月中下旬以来,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项目规模约1亿千瓦,正按照“成熟一个、开工一个”的原则积极开工。

国家重点项目200万千瓦智慧光伏项目在宁夏开工建设,这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智慧光伏项目。2023年底建成运营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62万吨。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31.5亿千瓦时,可有效缓解浙江等省份用电紧张问题。

11月12日上午,国家大型风电光伏项目在渭南蒲城县、榆林神木市同步举行。此次陕西省列入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的3个基地项目总规模1250万千瓦,居全国第二,其中陕北至武汉直流一期600万千瓦,神木府谷送河北南网300万千瓦,关中渭南基地350万千瓦,3个基地建设总投资约800亿元。

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7.9亿千瓦,约占全机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的30%。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首位。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中,风电占比34.6%,太阳能发电占比24.1%。新增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达1.20亿千瓦,占比约63%,成为我国电源增长主力。

“风光”产业的西部机遇

西部将成为“风光”产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我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新疆等地区,风电光伏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比重60%以上。

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发展的风电光伏项目,有利于加强土地、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获取显著生态、经济和减碳效益。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生态效益突出。

风能发电是通过三叶风力发电机的装置,将自然界的风力转为机械能,最后过滤为电能。风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在一些缺少水和燃料,并且交通不便的高原地区,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光伏发电主要依靠的是太阳光能,利用晶硅板等发电材料,与电网连接而输送电力。

在实现发电的过程中,风力发电需要建造大规模的大型风车,而光伏发电需要大面积铺设太阳能面板,在如今土地资源极为紧张的情况下,那些人烟稀少,气候干燥,风沙多,但日照时间长,地势辽阔的西北地区,自然成为了绝佳之选。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是中国七大沙漠之一,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沙漠旱地,但这里年均日照时间却长达3000多个小时,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企业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所投产的项目,装机总容量达到了62万千瓦,每年发电量大约是1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了40多万吨标煤的消耗,二氧化碳的减排量也高达110万吨。而且,在光伏发电工程建成之后,可以治理将近10万亩沙漠,还能构筑这里的生态屏障,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建设风电光伏大型基地项目,既有利于推动风电光伏大规模、高水平发展,还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优质的绿色电力支撑,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按照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规划,到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目标将超过现有规模的2倍,相当于美国当前发电装机规模,且超过了目前全球“风光”装机规模,新增市场体量巨大。这也意味着,西部地区发展“风光”产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西部将成为最大的能源中心。

我国在“风光”行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受系统调峰能力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消纳”成为了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保证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充分消纳,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将指导各地和企业,做好新能源基地项目与输电通道布局衔接,发挥存量火电、大型水电调节能力,着力提高外送通道中新能源电量占比,提升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开发和利用水平。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研究员所说:“在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思路下,碳达峰碳中和有赖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要素禀赋的深度融合,通过地区分工协作和产业再构,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