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和平解放七十年:西藏描绘美好时代新画卷(《新西部》2021-12)
2022-01-05 08:00:00 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12期

◎张凌云

和平解放七十年来,西藏实现了一步跨越千年的转变。七十年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20多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45元;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消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彪炳千秋的功绩,一个更加繁荣进步、欣欣向荣、自信开放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

在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西藏也迎来了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给西藏人民的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振奋着每一位藏家儿女。

七十年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20多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45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消除;从没有现代意义的公路到第一条电气化拉林铁路开通,“复兴号”飞驰雪域高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7.14%……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两次主持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西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全区各族人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

天堑变通途

2021年6月25日,连接拉萨、山南、林芝的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设计时速160公里的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同步投入运营,人们对其助力乡村振兴,拉动旅游带来的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

39335

▲2021年8月19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图伟大复兴梦想”。

全长1838公里的川藏铁路已全线开工。这是继2006年通车的第一条天路青藏铁路后,第二条进藏天路。

再往前数,2013年10月,墨脱公路正式通车,我国告别“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

穿越平均海拔4500米的崇山峻岭,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结束了阿里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西藏整体进入主电网。来自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五年间,西藏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为13.77%……

这些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数字,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基础设施的放量增长,是人民生活水平跨越式提升的保障。

旧西藏农牧业靠天吃饭,工业一片空白,从西宁到拉萨往返一次需要半年以上。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正式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西藏走上了由黑暗到光明、由落后到进步、由贫穷到富裕、由专制到民主、由封闭到开放的康庄大道。

当前西藏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万象更新。过去五年,共落实规划投资393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增速全国领先,人均突破5万元。高原特色农牧业、绿色工业、清洁能源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拉萨至山南、林芝、那曲高速公路通车,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贡嘎机场T3航站楼建成投运,3个支线机场破土动工,140条航线联通国内外。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据介绍,1952年以前,西藏全区城镇住房面积不足3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足3平方米,90%以上的群众没有自己的住房。到2020年底,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到32.37平方米,增长近11倍。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到41.15平方米,实现从无到有。

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布局也在不断完善。以拉萨为中心,六地市和县城所在地为区域中心的城镇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率从1970年的7.1%提高到2020年的35.7%。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西藏的改变:“许多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柏油路的进步。”

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站在历史新起点,描绘时代新画卷,西藏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机遇更加良好,西藏人民有着无比充足的底气和自信。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乘车来到尼洋河大桥,远眺水波荡漾、草木葱茏的雅尼湿地,听取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情况。

201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累计为群众提供野保员在内的70万个生态岗位,群众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力军,并充分享受生态政策的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作为世界屋脊,西藏用“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全局观来统筹各项工作,筑牢这道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让西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今年5月1日,西藏正式施行《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生态文明建设从注重保护向主动作为转变。

据统计,自治区现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75%。西藏最严保护范围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2.31%,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7%。

截至2020年,西藏累计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达814亿元。

西藏将建设成为国家清洁能源接续基地。截至2020年,清洁能源已达到发电装机容量的89.09%。2015年至2020年底,累计外送清洁电力65亿千瓦时。

西藏还建立起覆盖草原、森林、湿地、野生动物肇事等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19年至2020年,累计安排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2.74亿元,支持选聘生态护林员7.82万名,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31.82亿元。

拉萨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和阿里地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巴宜区、亚东县和当雄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隆子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目前,西藏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态环境权益不断提升。西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乡村振兴蓄势而发

在西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的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告诉总书记,这些年他们家靠着跑运输、桃花节分红、土地流转、种植养殖,去年全家收入超过30万元。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他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每到春季,嘎拉村漫山绮丽的山野桃花,会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村民们依托旅游资源增收致富,成为西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本。

西藏的特色产业尤以“特”制胜,竞争力强,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式。

定日县尼辖乡宗措村曾因常年干旱缺水,加上交通闭塞,外出务工的村民多,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2019年宗措村成立合作社,养殖本地有名的岗巴羊。成立仅一年,宗措村的养羊数量就从444只发展到了4000只,净资产从66万元增加到240万元,净收入达到73万元。2019年底,全村19户、5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50元。

在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朗塞岭村,村民把矮化苹果基地和朗塞岭庄园旅游打造成两张致富名片。

产业兴旺,村民们在家门口有钱挣,这实实在在的幸福让村民的心踏实了,干劲更足了。

众所周知,西藏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惟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之初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党中央制定特殊优惠政策,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多措并举,众志成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易地搬迁、落实保障政策兜底、汇聚援藏力量、建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加大资金投入支撑等举措,形成战胜贫困的合力。

截至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从而宣告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26.6万人从山高地远的苦寒之地搬迁到河谷城镇安居乐业,西藏与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年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西藏绝对贫困彻底消除。其中提到,西藏近年来大力发展青稞和牦牛产业,推广“藏青2000”“喜玛拉22”“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岗巴羊”等优良品种,提高单产水平。推动“两江四河”河谷经济带建设,青稞、肉奶年产量分别达到85万吨、100万吨以上。2020年,西藏共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7亿元,比2015年末翻了一番。

创新升级“藏文化体验游”,打造“最美318线”,推出“冬游西藏”“文创西藏”“中国西藏·扎西德勒”品牌影响力。截至2020年,西藏农牧民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就业8.6万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余元。

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整合涉农资金753.8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037个,直接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截至目前,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3.51万人,参保覆盖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

据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统计,截至2021年8月底,实现脱贫群众转移就业20.51万人次;投资60.44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550个。1-8月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8612元。

为探索和谐富裕美丽新乡村建设,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统筹安排衔接补助资金20.48亿元,启动实施了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藏区

游人如织的八廓街,不但是西藏著名的旅游商业街,也是民族聚居院落的集中区,这里不断上演着“共饮一井水、同为一家人”的民族团结佳话。

2CF10

▲党的治藏方略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次仁玉珍就是在八廓街一个民族聚居的大院里,一路成长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她说,大家相亲相爱,互相帮助,谁家有事喊一声,总能及时得到帮助。

这样的民族大院,在八廓街附近有100多个,是西藏民族团结的累累硕果。

日喀则市仁布县切娃乡普纳村位于雅鲁藏布江畔,是易地扶贫搬迁新村,59户村民来自不同民族。为了让大家团结起来共谋发展,村里每年6月都召开民族团结座谈会。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说:“刚搬来那会儿,大家比较陌生。现在每到藏历新年,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品尝美食。”拉巴次仁说,人心齐、泰山移,随着砖厂、温室大棚等项目顺利落地,如今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民族团结示范村”是日喀则市岗巴县岗巴镇吉汝村最珍贵的称号。这里离中印边境线直线距离5公里,有7处通外山口,被称为“中印边境第一村”。民族团结在这里有很多团结互助的故事,体现在500余位村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是热情的有温度的,每位村民都很珍惜“民族团结示范村”,都愿意用行动去擦亮它。

民族团结是西藏发展的命脉,也是西藏发展的坚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

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西藏生活着藏、汉、回、珞巴、门巴等40余个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把民族团结工作放在了西藏全局工作的特殊位置,强调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西藏自古以来就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优良传统。早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初,就有大批各族各界人士到其他省市参观考察。改革开放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西藏以地方立法形式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每年9月定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让民族团结教育走进各级各类学校课堂,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

截至2020年,西藏颁布实施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1部、规范性文件4个。

目前,国务院、西藏自治区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共有1985个(次)、先进个人2846人(次),拉萨、日喀则、昌都、阿里先后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

此外,西藏还积极打造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城市和散居地区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尊重他们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风俗习惯。

西藏通过多种形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先后建成中华文化主题公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西藏革命建设改革纪念馆。大力弘扬和发展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藏语言文字得到广泛使用,《格萨尔王传》等珍贵典籍得到抢救整理,唐卡、藏戏、藏医药等近800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全区1700多座寺庙实现水电、网络、消防等设施全覆盖,4.6万僧尼都享受了政府社保,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寺庙古迹得到修缮保护。

如今,中华文化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深深扎根于心中。“相亲相爱,犹如茶和盐巴”,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

历史上西藏是“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段的重要参与者,是中国与南亚国家交往的重要门户。随着基础设施日新月异、边境贸易繁荣发展,西藏区位优势作用日益凸显,边境城乡居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吉隆——尼泊尔热索瓦口岸已正式对第三国人员开放成为国际性口岸。2019年经吉隆口岸进出境人员达190575人次。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筹备工作全面启动。2015年至2020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47.07亿元,占自治区外贸总额的80%以上。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的稳定关系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关系国家的安全。西藏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界的六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为西藏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西藏全力推进拉萨综合保税区、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尼友谊工业园项目建设,着力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同时,大力实施守土固边工程,构建边民生活有保障、致富有渠道、守边有动力、发展有支撑的新格局。

援藏精神高于高原

“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去世二十七年,当地干部群众仍然忘不了他。在他长眠的阿里地区狮泉河烈士陵园,仍不时有人来给他扫墓。孔繁森小学副校长强巴次仁说:“他的故事被写成了歌曲,很多不懂汉语的藏族老百姓都会唱。”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墓两侧石碑上,镌刻着人们对这位援藏干部的最高礼遇。

孔繁森是援藏干部心中永远的丰碑,一位位援藏干部沿着他的足迹,扎根雪域高原,为西藏的繁荣发展殚精竭虑,不畏艰难,不但体现了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也形成了一道道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风景线。

1979年,是援藏工作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三千多名干部从五湖四海奔赴西藏,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北京、上海等九省市和原水电部等有关部门帮助西藏建设43个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会上还提出“智力援藏”。同年,中央要求具备条件的省市筹建西藏中学并开办西藏班。1985年起,全国13个省市的西藏班陆续开班。

1994年,中央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17个对口援藏省(市)及16家对口援藏央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从给资金、建项目,到培育产业、经济合作、技术支持。

截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九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并选派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

2015年和2016年,医疗人才和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也先后开展,援藏机制不断完善。

对口援藏机制的建立,是中央支持西藏的一项创举,凝聚着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深情厚谊。

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区普兰县委常委、副县长吕智勇的微信头像是一颗在冈仁波齐脚下扎根的小草,这也是三次援藏的他甘愿奉献,对这片土地无比热爱眷恋的写照。

从2011年的第一次援藏,到2019年的第三次援藏,吕智勇心中的牵挂和不舍,都转化在带领群众团结致富的行动中。吕智勇很看好肉夹馍在西藏的市场,他想把普兰当地的糌粑企业作为母企业,引进潼关的肉夹馍,搞飞地产业。他表示,现成的加工生产线引入拉萨,收入很可观,还能带动就业。

上海援藏医生、日喀则市拉孜县人民医院院长张舟,援藏的目标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3AD3B

▲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年,西藏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第一次进藏工作时,在拉孜县人民医院,面对当地艰苦的医疗条件,张舟作为一名医生差点被当地医疗设备短缺、人员经验不足给“难倒了”,但他像拓荒者一样,和队友们一次次成功挽救了重症患者。

三年后再次进藏时,除了医疗任务,张舟还担任日喀则市拉孜县卫健委副主任、拉孜县人民医院院长。初次援藏时,张舟结识了拉孜医院的新人次多。在一批批援藏医生的帮助下,次多已经成长为科室主任。这一次,张舟想帮助更多当地医生成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0年,拉孜县人民医院完成68例手术,同比增长210%,三、四类手术数量均有提升,同时开展了全县首例腹腔镜手术、首例全麻术等新项目。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期间,见到晒成古铜色的援藏干部们,十分动情地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

对口援藏在各省市与雪域高原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形成了以干部人才援藏为龙头,经济援藏、智力援藏、科技援藏、企业援藏、就业援藏以及医疗人才和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援藏格局。“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被一批又一批援藏人传承发扬,成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巨大推动力量。

(责任编辑 王顺利)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