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慈善 >> 正文
从墓志铭看家风
2023-03-27 07:00:00 来源:《西安日报》2023年3月27日第八版 作者:姚海滨

姚海滨

朋友闫水平偶然得到一方明代大儒吕应祥之弟吕应禄的墓志铭,请我予以校注。完成校注后,吕应禄的为人处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联想到吕氏家风,感到很受教益,就想和大家一同分享。

吕应祥,字子和,号龙山,明陕西泾阳木梳湾村人,嘉靖壬辰年(1532)进士。他奉旨出行秦州、韩州、肃州、庆州各地,每至一处都谢绝当地官员馈赠。后选任吏科给事中,逢京师地震,上书进言五件要事。不久,他受命监察草场事务,查出司场太监克扣粮草的奸迹,据此弹劾官员若干人,并上奏应办好边塞除弊兴利十件事的条陈,都被皇帝采纳。皇帝赴太后显陵致祭的时候,他以吏科给事中的身份随从前往,对礼仪中不合规之处多加纠正。后来征选太子属官时,有人公开行贿受贿,遂上书直言,力论其害,被罢官。

吕应祥曾在郑国渠首创办谷口书院(现泾惠渠首碑亭北侧),培养了儿子吕潜和郭郛两位明代大儒,都是关学的传承者。这方墓志铭,是吕应祥之弟吕应禄的,侄子吕潜请托郭郛为其叔撰文。郭郛的文章写得非常生动,将一个孝悌、幽默、耿直、公正的长者形象刻画得非常深刻,展示出吕氏家族良好的家风家教。

吕氏家族一贯重视文化。从吕应禄的墓志铭可以得知,吕家共有弟兄三人,应祥、应禄和应福。吕氏家族所处的木梳湾村,处于郑国渠首,得水利之便,农耕发达,是关中富庶之地。其父曾担任给事中,半耕半读,重视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吕家三兄弟从小喜爱学习。应祥在朝廷做官,民间称作“都谏翁”;应禄与三弟应福都读书不倦。应福早早去世了,应禄为了照顾家庭辍学。墓志铭中说:“使两人得卒举子业,其成名当不在都谏翁下。”就是说,如果应禄和应福都完成学业,名气不在应祥之下。后来,吕家还培养出子弟吕潜,也是明代的一位关学大儒。民间常说,“富不过三代”,“诗书传家久”。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财富传承三代已经算是不错了,唯有文化的潜移默化才可传承得更加久远。历史上只有孔氏家族、钱氏家族等以文化传家的得以绵延,未见富贵传承很多代,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良好的家风,造就了吕家子弟积极向上、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良好品德。

墓志铭中说,应禄孝敬父母,父亲非常怜爱他。父去世后,母寡居;长子应祥在外求学,不能照顾家里。应禄就在家种田,照顾母亲。不辞劳苦,经常做点小生意,以供养母亲生活。其母去世后,他非常哀伤地办理了后事,尽到了儿子的本分。应禄是个孝子,父母在世,能够悉心照顾。特别是长兄在外求学,他主动承担家庭重担,难能可贵。现在一些家庭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兄弟姐妹间相互推诿,生怕自己吃亏,结果让老人心寒。当代社会,迫切需要弘扬孝道文化。

吕氏兄弟之间,相处堪称典范。许多家庭兄弟失和,关键在缺少沟通交流、缺少互相友爱。墓志铭说:“少君晨出暮归,都谏翁让之,少君重触翁怒,漫以戏语娱翁,翁大笑,座客亦大笑已。又相顾嘉叹,谓有兄弟怡怡风。”应禄在和兄长应祥发生矛盾时,善于用幽默机智的语言来化解矛盾,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一个家庭,不可能没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核心是对矛盾的化解。互不沟通,矛盾越积越深;互相争执,难分谁对谁错。应禄处理得比较好,一句戏语,也许是自嘲,也许是“老莱子娱亲”,让家庭关系融洽,何乐而不为?到应禄去世时,又给侄子吕潜说:你父待我很好,我的儿子吕浊像我,你多加照顾。又给儿子吕浊说:你的兄长吕潜是一个正直的人,你要听兄长的话,我就死而瞑目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应禄想让父辈的和睦关系传承下去,用心良苦。这样的家族必定兴旺发达。

在家族文化影响下,应禄处事公允,受到乡人的尊重。明代陕西士大夫深受关学影响,以正直敢谏、胸怀天下闻名于世。其中,吕应祥算是佼佼者。应禄在其兄的影响下,性格豁达,善于和百姓一起相处,是当地的一位乡贤。墓志铭说:“里中人无不爱慕少君者,每入市争置酒邀饮,日常数席率尽欢至暮始罢去。”可见,应禄非常受基层百姓的欢迎。由于应禄为人正直、威信高,承担了民间调解的职责,造福乡里。墓志铭说:“自是里中人率以公直称之,一有争輙就质少君,少君面判某是某非,各当情实,其人輙罢争。终少君之身,里中人鲜讼者。”在应禄的感染下,当地的百姓间很少出现矛盾。在当前的乡村基层治理中,应当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让这些人在化解矛盾、力行公益、乡风养成等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吕氏后人在先辈精神的传承、熏陶下,重视教育,诗书传家,孝悌和睦,造福桑梓,贤才辈出,备受好评。

作者简介

姚海滨 陕西省泾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2023年3月27日《西安日报》第八版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