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鹏
如今,电子产品升级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人家里存有不少旧手机、旧电脑,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电子产品成了难题。据《2021年旧电子产品现状调查》显示,62%的消费者有1到3款旧电子产品,38%的消费者有3款以上。
处理废弃电子产品,回收是常见选择。但现实中,有的回收机构对电子产品的数据清理不专业、不彻底,甚至在恢复数据上做起“生意”,致使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侵犯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鉴于此,不少人任凭旧手机、旧电脑在家堆积,也不愿将其出售。大量废弃电子产品闲置,既是一种资源浪费,也会对环境构成威胁。如何让人们放心地出售旧手机、旧电脑,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恢复出厂设置不等于彻底删除信息
旧手机若处理不当,会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如一块旧手机电池能污染6万升水,污染强度是普通干电池的100倍,它还含有铅、镉、汞等易污染环境的重金属。同时,旧手机中很多元器件金、银等贵金属成分含量丰富,再利用潜力巨大,从这个意义上看,回收利用是最佳选择。
据了解,回收后的旧手机一般有3种去向:较新或损坏程度较小的经翻新后流入二手市场;有一定损坏的,可用零部件被拆解再利用;完全无法使用的,可用于提炼原材料。
但是,大部分人的旧手机都闲置在家中。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成为许多人不愿出售旧手机的重要原因。伴随智能手机普及,手机早已不是用途单一的通信工具,其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日益成为个人用户信息终端,存储了大量个人信息。
为了更好保护个人隐私,越来越多人在出售旧手机前点击手机自带的“恢复出厂设置”,或一一删除文件。此操作能否真正规避信息泄露的风险?
“恢复出厂设置和删除文件,并不等于彻底删除信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介绍,在手机上删文件,其实系统只是将该文件的指示路径删除,一般人找不到该文件了,但实质内容信息仍存储于手机内部。
何延哲说,目前恢复数据的技术门槛不高,恢复手机中以前的内容信息并非难事。从技术层面讲,即便用户先前做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清除,删除的信息仍可恢复,可能只是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被兜售的风险依然存在。
数据清理标准不一,亟待完善
包括旧手机在内的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引发更多关注。2011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实施,废弃电子产品回收有了规范。但该《条例》并未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规定。
“《条例》制定时,更多关注的是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讲师李帅说,当时社会数字化程度还不高,电子产品中存储的数据在体量和承载内容上与现在相比有较大差距,那时手机也没有如此强大的信息集成交互功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像当下紧迫。
李帅介绍,在立法层面或行业规范上,都缺乏针对废弃电子产品回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相应监管亦显不足。这样一来,便给个人信息泄露相关的“黑灰产”滋生提供了土壤。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数据安全进行了积极部署和安排,明确提出要保障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全过程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
将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列入信息保护范畴
中国是电子产品的制造大国和消费大国,如果能加快建立电子产品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无疑将助力国家低碳化、绿色化进程。在此之前,有必要消除大家出售旧手机、旧电脑的后顾之忧。
在立法方面,李帅建议,将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列入信息保护范畴,提高个人信息泄露违法成本。同时,借鉴各地现有规定及实践,可先行制定规章层级的全国性法律规范,以废弃电子产品回收中的信息处理为主要规范对象,从基本原则、监管对象、监管方式与监管标准、违法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
“在监管上,应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为依据,厘清市场监管部门、工信部门等行政机关在信息保护监管中的职责,加大监管力度。”李帅说。
何延哲认为,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要有所作为。“一家机构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影响的是公众对整个行业的信任。要完善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与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法律意识。”
从用户自身看,培养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同样重要。每次出售废弃电子产品前,何延哲都会做一些处理。比如,将旧电脑的硬盘拆下来留着,对旧手机做系统重置等。他说,即便这样仍有信息被恢复的可能,但比起什么都不做要更安全。
何延哲还建议,手机上尽量不保存敏感、秘密信息,重要信息保存使用后尽快删除,其后经过多次覆盖,数据被恢复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除了常见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许多智能家电、玩具等产品现在也都具备信息储存功能。何延哲表示,对这一现象要足够重视,特别是回收机构和生产厂商,要针对多样化的产品做好清理工作,更好保护公民个人隐私。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