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北在线 >> 正文
杨家城开发之我见
2019-11-26 14:09:32 来源:榆林日报

杨家城就在我老家所在的神木市店塔镇,算是全镇最显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近期,欣闻神木对杨家城开发空前重视,手笔很大,并已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措施迅疾加以推进,自然心生欣喜。但又略有些担忧,觉得目前的开发思路尚需进一步斟酌商榷,必要时应组织有关方面再行论证明确,尽量做到科学合理,至少要避免出现大的跑偏,否则可能事与愿违。我个人认为,杨家城开发首先需要搞清两大问题——

杨家城是座什么城

杨家城也即麟州故城。据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天宝元年割胜州之连谷、银城二县地,置麟州”“宋乾德初,移置吴儿堡。五年,升麟州为建宁军,复还旧治”,这大概是关于麟州故城历史变迁的可靠记述了。麟州故城遗址总面积约为200万平方米,大体由东城、瓮城、紫锦城和西城组成,现残存夯筑土城墙约2800米,残高在1—18米之间,低宽在9—40米之间,城周约5公里;城垣轮廓清晰,遗存大量唐宋时期的砖、瓦、脊兽等建筑物料。2006年,国家将之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一步的史料考证不是本文的意旨所在。我真正想探讨的问题是麟州故城即后来所称的杨家城是座什么城,以及这座城与后来的杨家将有什么关系。从以上史料的简略引证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么两点:

一是,麟州故城因麟州而生,是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的边塞古城,她的历史远早于有宋一代的杨家将。她的基本属性首先应是麟州的治所,而不是杨家将的军事城堡。作为一座形制完备、保存较好的边塞古城,她的开发保护价值自然毋庸赘言,而且可能更多集中在她自身特殊的建城史方面,而不是别的。她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边塞城市发展的一个典范,是受汉胡文化双重洗礼的城池杰作。

二是,麟州故城自始便因“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而具有特殊的军事重要性,但这种重要性不是因为有了杨家将才彰显的,恰恰相反,是麟州故城的军事属性和尚武文化传统孕育了杨家将的军事才干。杨家将是麟州故城的流,不是源。若将杨家将作为杨家城开发尤其是有形开发的重点,那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是忘本,是误入歧途。

那后来麟州故城为何又以杨家城而闻名于世呢?正如很多资料所言,就是因为祖籍麟州新秦的杨氏父子战功卓著(这种战功大多建立在现在的山西境内),后世出于崇敬之情和缅怀之意,将麟州故城称为杨家城。仅此而已。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后世对杨家将的褒扬甚至到了神化的程度,以致对潘美这样的历史人物有失偏颇,一如人们为了褒扬诸葛而贬损曹操一样,都是严重违背史实的非理性态度。

怎么开发杨家城

基于以上认知,在开发杨家城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基本理念:我们要开发的是后来被称为杨家城的麟州故城,而不只是杨家将的军事城堡。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边塞城池,杨家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无疑是厚重不菲的,但作为杨家将的军事城堡,其可以挖掘的东西实在太少。原因很简单,杨家将建功立业的主要地点不在这里。为此,开发杨家城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考古引领。考古是对历史的复活。目前杨家城的考古程度很浅,很多本该清楚的事情还没搞清楚,在此情形下,我们怎么向别人讲好这座古城的故事呢?从考古的意义上,杨家城的历史并没有那么久远,实施考古的难度并不大,至少较石峁的难度要小很多。因此,建议有关方面加强与相关考古单位合作,尽快启动系统的考古工程,以此引领整个开发保护工作。

二是史观正确。史观是关系历史文化保护开发走向的重大问题。史观不正确,开发保护就可能剑走偏锋,行而不远。杨家城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中国古代民族冲突融合的重要阶段,这让史观在其开发保护中显得更为重要。以今天的史观审视,杨家城开发保护的着眼点应放在其促进民族融合和边塞安宁的历史作用上,而不应放在杨家将及其他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上。这应该作为整个杨家城历史文化保护开发的史观底线。

三是规划先行。规划对历史文化遗址开发的重要性甚于其他开发,因为我们实在错不起、乱不起。应借鉴类似古城开发经验,结合考古进展及成果,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保护规划,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根据近年的情况,这类古城开发采取的模式一般是建设遗址公园,除了复原建设少量必要的标志性建筑外,重点是对现有遗址进行保护性修复,而不去大量复制新建,制造一堆粗糙的“假文物”和“负资产”。

四是文化发力。杨家城开发保护的有形任务主要就是建好遗址公园,接下来真正要做的大文章是让文化发力,形成具有长期流量的边塞历史文化产业。边塞文化天然具有双向性。就杨家城而言,她受胡汉文化的双重洗礼,独具特色。我们既要突出唐宋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要突出西夏、辽、金、元等北族游牧文化的洒脱疏朗。至于杨家将作为一个大的历史文化IP资源,一直在戏曲和影视中被反复发掘,家喻户晓,受众基础好,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如开发实景演出、电竞游戏、影视系列剧等。

(责任编辑 王永程)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