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北在线 >> 正文
黄河流域府谷段高质量发展▕ 府谷:向中小流域治理要“效益”
2020-11-10 11:03:04 来源:新西部网

近年来,府谷县强化对中小流域的治理,这既是出于防洪,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考量,也是谋求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当地,正试图通过对中小流域的治理,以实现其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效益的提升。

在该县中小流域治理中,尤以孤山川(府谷镇、孤山镇、庙沟门镇段)防洪工程,以及府谷县麻镇童家山至柳树沙河堤工程而引人关注。这两处工程总投资约5000余万元,建设河堤长度超过6公里。

孤山川建设完成多处河堤

孤山川属于黄河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的川掌沟,流经府谷境内庙沟门、三道沟、孤山、府谷四个镇,河道全长79.4公里,全流域面积1276.5平方千米,县域内河长57公里,境内流域面积为1018平方千米。

当地群众介绍,多年来,孤山川流域暴雨频发,给沿岸居民造成一定的损失。近两年来,府谷有关方面加强了对于孤山川河道的治理,尤其是加强了一些防洪形势较为严峻的村子所在河段的治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洪水的威胁。

“村里这几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河堤的建设。”10月29日,在孤山镇下申家峁村,村民杨霞女正地里收割白菜。他家的承包地仅仅是整块约120余亩土地的一小部分。今年春天经过三个月奋战而建成的河堤,将这片肥沃的水浇地给牢牢地固守住了。

杨霞女介绍,以前为了防洪当地政府在村里安装了大喇叭、报警设备,并安排专人进行负责。特别是遇到强降雨天气,村民要被迫向山上转移。

正是由于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使得修筑河堤成为孤山镇下申家峁村迫切需要。今年3月份开始,历时三个月,该村所在河段的河堤建设完成。该工程高7米,长700余米,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河堤的建设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洪水对于土地的冲刷,也使得村民从此告别了强降雨天气进行防洪转移的历史。

资料显示,从去年以来府谷县孤山川(府谷镇、孤山镇、庙沟门镇段)防洪工程累计新建河堤2723.86米,除孤山镇下申家峁左岸段外,还包括庙沟门镇沙洼右岸段、庙沟门北草墕村左岸段,以及府谷镇温李河左岸段。河堤建设标准温李河段为50年一遇,其余均为20年一遇。以上河堤的建设提升了孤山川的防洪能力,保障了所在河段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区域发展奠定了基础。

皇甫川1800亩土地被盘活

麻镇童家山至柳树沙村3.2公里的河堤建设,是府谷县在皇甫川流域治理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可保护治理左岸童家山、柳树沙2000多人和1800余亩耕地。

皇甫川是黄河中游上段、晋陕峡谷北部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准格尔旗北部点畔沟,经准旗的纳林、沙填至府谷道堍坪汇入黄河。全长125km,流域面积3246 平方公里。

与孤山川府谷流域工矿企业较多,工业经济发达,可耕地面积少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甫川府谷流域段人口较为集中,土地和水资源丰富,而未受到资源开发的影响。

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其境内土地、水、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撬动皇甫川境内现代农业的发展,一直是府谷县的发展目标。在府谷县第十八届八次会议上,府谷提出了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的发展目标,其中皇甫川流域治理和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是重要内容。

显然作为皇甫川流域治理的重要一环,童家山至柳树沙左岸河堤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把目标单纯地放在防洪这一目标上,而是以河堤工程建设为基础,统筹兼顾其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治理的综合效益。目前通过治理而形成的1800亩土地已经具备滴水灌溉和交通条件。

目前一个民企以每年每亩200元的费用承包了皇甫川童家山至柳树沙经过治理而形成的新土地中的大部分,以发展光伏发电和现代农业互补的产业,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府谷县水利工作队队长赵彦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中小流域治理是一项事关群众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除了要严格按照把好工程的质量关外,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项目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据统计,近年来府谷全县已经建成河堤工程17处,总长度74.26公里,涉及中小河流22.58km(投资18200万元),累计总投资39014万元。堤防保护人口为6.8万余人,保护耕地2.85万余亩。

“我们要优先选择那些切实关系居民利益,能够真正带动发展的河堤项目进行规划和审批。”赵彦平多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会同有关方面精心谋划和编制《府谷县中小流域治理“十四五”规划》,赵彦平说这个规划做好了,就会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打好基础。(郝先锋)

(责任编辑 姜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