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中在线 >> 正文
用“面子”解决“里子”问题——山阳县推行干部群众“互讲互评”
2019-07-17 11:33:29 来源:当代陕西-陕西网

核心提示: 一团乱麻,关键是找出线头。山阳探索实行了“扶贫脱贫互讲互评”,以村民小组或自然院落为单位开展“讲评”,让群众讲问题、讲脱贫成效,干部讲政策、讲履职情况。所有程序结束后,是干部与村民的互相评价。对干部的评价纳入年度考核;对村民的评价,作为红黑榜内容公示。


干群一对一时,容易出现干部“功过”自说自话,群众承诺“事后赖账”。好面子,是干部群众共通之处,把众多干部群众组织起来“互讲互评”,众人就成了监督者、评判者,还是信息补充者

图为院落里的“互讲互评”

“坐等干部上门、靠着政策苦捱、别人有的待遇一样不能少。”

“沟挖不到自家地头,路修不到自家门口,就不参加筹资筹劳,只要有人想搭便车,别的农户肯定又要把钱揣回兜里。”

在山阳,这些过去单独入户、一对一很难解决的事情,如今村民“聚到一起叨叨”,群策群力中便迎刃而解。事还是那些事,人还是那群人,曾经的“老大难”为何如今尽数解决?

一团乱麻,关键是找出线头。山阳探索实行了“扶贫脱贫互讲互评”,以村民小组或自然院落为单位开展“讲评”,让群众讲问题、讲脱贫成效,干部讲政策、讲履职情况。所有程序结束后,是干部与村民的互相评价。对干部的评价纳入年度考核;对村民的评价,作为红黑榜内容公示。

乍一看,这个“线头”并不起眼:无非就是组织群众开会。然而,真正走到田间地头仔细打量,确实非同寻常,这个议事平台,利用的是村民之间的沾亲带故、互相制约,还有存在于群体当中的为了共同的目标互相妥协、走向一致的特征。

把问题往桌面上摆,把成绩往桌面上亮,这个“线头”把山阳解决农村问题的方式引向深入。过去有的基层干部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如今却深感责任压力;过去有的群众享受了政策看不到,现在却能够理解政策、了解干部。

“广场”问政——互讲中解决干群各自问题

山峰千余座,地无一尺平:一旁是百米峭崖,一旁是山风割面。2018年11月17日,山阳县板岩镇王家村,车子盘旋而上,镇党委书记樊擎天参加村里的“互讲互评”。

在基层工作十几年,樊擎天经验丰富,但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这回让他心力交瘁的,是一条村里的路。

王家村是一个合并村,通往油房组的道路,从2003年两村合并以后,一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200多户村民,年年盼通路。

这条路不是没动过,启动了几次,吵了几十次。问题出在,一说修路,不少村民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参与,让好事落地,而是争着算计补偿款。

包括樊擎天在内的镇村干部,曾一趟趟找村民讲道理、讲政策,结果都是各说各话、吵吵闹闹了之。

“占了我家地,砍了我家苗,你做工作让我不要补偿,凭啥子?”

“这路还是得通过我们家,要不然我就不同意。”

17日的会议上,气氛仍然紧张。

“我知道土地是大家的命根子,但修路是村里共同的事业,我们的妥协不是牺牲,而是奔着更好的日子去的。”一群常年在外工作的油房组人打破了吵闹的局面。

他们是樊擎天专门请回来的“能人团”,除了献智献策,还为“撑”村民面子的。

见大家陷入思考,樊擎天趁热打铁:“咱们不是贫困村,不能享受脱贫政策,只要大家不在赔偿的事上计较,路线按照交通局给出的规划执行,我们一定争取资金,早日通路。”

当着村里“能人们”的面,平时因为钱吵得最凶的几户村民收敛了。“能人团”也不白当,现场答应捐款17万元,用于修路。

过去十几年没动的路,今年“零赔偿”开工,国庆节前,20里路就能全线贯通。

为什么以前磨破嘴的事,一次“互讲互评”就能解决?

“在一个村民小组,很多人都沾亲带故,互相有约束,让一些明白人帮忙调节,党委、政府再加以引导,比自上而下的推动效果要好得多。”樊擎天总结。

相比召集全村范围的大会,这种化大为小、各个击破的“互讲互评”,更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这一点,板岩镇安门口村的第一书记孙仁鹏感同身受。

安门口村,虽有门口二字,却分布在十几条沟里,整个村子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村落分布下起河道、上至山顶,海拔落差达1000米以上。山下发展了食用菌、办了养鸡场的村民想着如何搞乡村振兴,山上的贫困户则需要起码的产业。

脱贫致富,关己则动。在山上的“互讲互评”会上,一向不善言辞的贫困户,经常聚在一起进行“思维碰撞”。如今村里发展的花椒产业,就是村民提出、集体商议的结果。

而山下,孙仁鹏请回在外地工作的能人,开了“互讲互评”的升级版——“诸葛亮会”。大家根据村里种枇杷的历史,制定了安门口村乡村振兴规划,提出了发展“枇杷村”的想法。2018年,就有1万株枇杷树种下。

“考场”互逼——互评中激发干群内生动力

“过段时间结婚,支书你们一定要来喝喜酒。”果然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陈新宏要娶媳妇的事情走到哪说到哪。

陈新宏是户家塬镇关上村村民,别看他现在神采奕奕,可在一年多前,这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还是村民口中的“混混”。

家住关上村最高的山头,爸妈一个聋、一个哑,整天游手好闲,在外边打工,挣一块花十毛。因为家庭的原因,也因为自己的不着调,陈新宏一直找不到对象。

山上那房子烂烂糊糊的,陈新宏和姐姐上学时,能不回家就不回家。贫困时间久了,便也淡漠了,陈新宏似乎也从父辈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宿命。

随着扶贫奔小康的步伐不断加速,山阳的干部群众都在为早日脱贫干的热火朝天。“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天,陈新宏送走来家里摸情况的干部,转身又去串门子,寻思着玩点啥。

“陈新宏是扶不起的稀泥,你的穷,根子在精神上。”村里的“互讲互评”会上,群众们一针见血,让这个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乡亲们眼里的“模样”。

说归说,还是不能让陈新宏掉队。镇村两级给他制定了扶贫搬迁方案,让他离开大山,拔穷根。

“再这样下去可不是个办法,你买个小型卡车,我把村里拉沙石、拉砖头的活都交给你。”村支书熊学强的“逼迫”起了作用。

“我不想和祖辈一样,活在大山,埋在大山。”浪子回头的陈新宏,凑了3万元,贷款5万元,在村里搞起运输。

拉货的钱不够,熊学强和村干部给借着。不到一年时间,陈新宏就把生意做到了西安,带着爸妈搬进新房,就连让人最挂心的娶媳妇的事,也有了眉目。

“人务正业了,带着外债也有女娃跟,你说这事。”陈新宏边摸着后脑勺边反思自己之前的不开窍。

图为户家塬镇西沟村地栽木耳基地

在脱贫攻坚的考场,不允许一个贫困户掉队,更不允许一个干部敷衍了事。“互讲互评”就像季度考,倒逼干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

户家塬镇西沟村,新来的“第一书记”郭怀鑫感触颇深。2018年3月,郭怀鑫进村时间不长,就遇上了“互讲互评”。

听说这次来了个林业局的技术干部,村里种了十年还没挂果的核桃,应该有救了吧。抱着希望,不懂技术的村民联合提出,想要进行高接换优、嫁接优良品种的需求。

“村民迫切需要,自己专业对口,更何况春季不解决,秋季便无法面对江东父老。”郭怀鑫也憋着一口气,这个第一印象一定要留好。

刚走马上任,郭怀鑫便拿起剪刀、戴上草帽下地了。不仅如此,他还请来懂技术的朋友、同事,一起完成了3000株核桃树的嫁接工作。

灵就灵在,今年一开春,这些核桃树全部开花挂果了。

图为十里铺街办王庄村四组“互讲互评”会

“情场”得意——互动中增加干群真情实感

“你们这是‘算账脱贫’,照这个标准,就没有贫困户了。”十里铺街道党工委书记宋军清晰记得,郭家村的郭传山是如何把他赶出门外的。

没有享受政策、到年底一毛钱都攒不下,这是郭传山“控诉”的理由。而现实是,危房改造、产业发展资金、医疗保险都有享受。

“究其原因,有老郭害怕脱贫,更有政策宣讲的不到位。”宋军说,他不能让这种扶贫过程中“给”出来的矛盾危害了干群关系,利用县上全面铺开的“互讲互评”,宋军打算把大伙儿叫到一块唠唠。

“老郭,你今年的花销有多少?”

“怎么也有2万。”

“那你说没有享受政策,没有出去挣钱,这2万哪里来的?”

老郭沉默。

“‘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的脱贫标准,我们不能降低标准,但也不能拔高标准,政策好还得人努力,致富得靠自己呀。”

“宋书记说得对,你们家确实享受了这些政策呀。”一旁,群众的“推波助澜”,彻底扭转了老郭的态度。

“给”出来的矛盾还包括非贫困户的争风吃醋,但随着一场场“互讲互评”在田间地头召开,群众的想法变得温情了许多——

“我虽然没有享受扶贫政策,但村里新修的路我走上了,广场我用上了,这也是享受呀。”

“我能在大规模移民搬迁之前搬下山,证明我比别人还能好点,国家的政策就应该精准用到贫困户身上。”

事实证明,“互讲互评”的功效,带动着干部作风的明显转变、干群关系不断密切。

2018年11月的一天,贫困户曹定喜给县财政局副局长王林送了两条人情烟。这次“送礼”,引发了一连串暖心的故事。

曹定喜是板岩镇曹家寺村的村民,脱贫攻坚实施后,王林结对帮扶曹定喜。“活了一辈子,家里没出个干部,也很少跑部门办事,非亲非故的,人家能帮咱啥?”起初,曹定喜有些怀疑

可没想到,这个王林真能沉下身子。

板岩镇因为山陡、岩峭,唤名板岩。这里的路难走是出了名的,但王林还是一趟趟来到曹定喜家,家里布满灰尘的凳子,他用袖子一抹也能坐得下。

制定帮扶措施,问寒问暖,曹定喜逐渐对王林产生了“依赖”。

去年冬天,风雪交加的一个早晨,曹定喜老伴去世,儿子在外打工一时回不来,曹定喜便给王林打了电话。

还是那条难走的山路,王林冒着雪走了上去,第一个来到曹定喜家。此后的几天,关于安葬的一切事宜,都由王林帮忙操办。

老伴下葬后的半个月,王林再次来到曹定喜家,老曹拿出两条烟递到王林手上,表达自己的心意。

“老大哥呀,你哪来的钱买这个?”得知烟的来向后,王林拉着曹定喜来到小卖部退货。

让他吃惊的是,这两条烟还赊着账。

退掉烟、销了帐,王林顺手买了一桶食用油,送曹定喜回了家。

(编辑 谢琬莹)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