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南在线 >> 正文
陕西省镇安县实施“林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典型案例
2022-04-29 12:41:22 来源:商洛市发改委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22年3月,经中科院院士、国家部委专家评审点评,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碳汇与生态价值评估技术委员会认证,共推选出陕西省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首批7个创新典型案例,案例涵盖生态价值核算与评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好的推广运用价值。我们推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典型案例”系列栏目,对案例的背景、主要做法、主要成效予以展示推广,供各地互相学习借鉴。

经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碳汇与生态价值评估技术委员会评定:《打好生态牌 做足林文章——陕西省镇安县实施“林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被认定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首批创新典型案例。

一、案例背景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辖15个镇(办)、139个村、17个社区,1056个村(居)民小组,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总人口29.7万人。全县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垂直差异明显,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68.5%。全县林地面积440万亩,占总面积的84.1%,其中林业特色产业种植规模100多万亩,植物品种1300余种,素有“天然药库”“生物基因库”之称,是板栗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先后被评为“中国板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县城”,也是矛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的故乡。近年来,镇安县积极响应国家实施碳中和、碳达峰国家战略号召,用好中国康养之都、22℃镇安、中国板栗之乡等“国字号”招牌,聚焦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林业+”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镇安县

二、具体做法

(一)秉持“林业+”发展思路,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镇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十年规划》《林业产业“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镇安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扶持办法》《镇安县特色产业三年行动方案》《镇安县支持产业就业三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制定了创建国省市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奖励办法,保障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林业+”融合发展战略,按照“小群体、大规模,创特色、增效益”的“林业+”发展思路,以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标,推行间作套种,抓住土地流转、规范建园、品种改良、企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规模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 板栗种植示范基地

(二)实施“林业+特色产业”,丰富绿色生态产品

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突出板栗、核桃、中药材、畜牧养殖四大传统产业和茶叶、蚕桑、食用菌、魔芋四大特色产业,采取林药、林菌、林养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建设以乾佑河为中心,磨木路、镇杨路、城灵路、冷安路“一河四路”四大绿色产业长廊,建设60万亩板栗产业带、30万亩核桃产业带、10万亩茶叶产业带,发展林下中药材10万亩、林下魔芋5万亩、林下养鸡100万只、林下养猪35万头。建成省级农业园区3个,市级农业园区15个,创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示范村50个,食用菌种植基地38个。年产板栗1万吨,食用菌1.32万吨,核桃8000吨,中药材8336吨。

▲ 镇安板栗

(三)实施“林业+旅游康养”,提升林业复合价值

围绕打造全市“中国康养之都”战略目标,培育旅游康养首位产业,做强全域旅游品牌,实施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实现“林业+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引进陕煤集团、陕旅集团等大集团大企业,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木王山、塔云山、金台山3个4A级景区,云盖寺古镇、童话磨石沟2个3A级景区,游客接待中心5个,云镇、桂林等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罗家营、青树等15个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示范村,开发高山杜鹃、千米石瀑、金顶祈福等精品旅游线路7条,“一日游”“二日游”方兴未艾,与携程、百事乐等旅游公司合作,举办高山自行车、摄影大赛等旅游赛事活动,年均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6亿元,“来安去安•小城镇安”成为镇安旅游的响亮名片。

▲ 镇安塔云山

(四)实施“林业+龙头企业”,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

扶持合曼农业、海源油脂、瑞琪医药、盛华茶叶、永田香菇、华兴魔芋等19家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仓储冷链保鲜库31座。成功研发万家食客甘栗仁、大秦颐品核桃油、栗乡缘雾芽茶、山上老味香菇酱、魔鑫王魔芋爽等一批绿色有机食品。鼓励经营主体开展“两品一标”认证,木耳、核桃等8个产品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镇安板栗”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对当年认定为“中国品牌”“陕西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新注册商标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特优新”认证的产品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的分别给予单项补助5万元、3万元。建成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培育秦岭云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京东云仓等电商企业,农副产品线上交易额3.8亿元。

▲ 秦岭板栗产业园

(五)实施“林业+碳汇价值”,促进生态产品转化

镇安县持续实施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补植补造、中幼林抚育、珍惜苗木繁育(秦岭红豆杉、七叶树)等生态修复工程,林业总面积达到440万亩。经中科院专家团队测算,有机碳总价值达到126.42亿元,占商洛市总量的18.35%,可用于碳汇交易的森林面积112万亩,碳汇价值29.87亿元,为建设生态银行,开展碳汇交易奠定了良好基础。

▲ 退耕还林补植补造

三、主要成效

通过实施“林业+”发展模式,丰富了生态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挖掘了生态价值,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摘掉了脱贫县帽子。通过大力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采取“林业+园区+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林业产业带联模式,激发了企业发展产业活力、农户发展产业动力,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让农户就地就业、就地发展、就地致富。截止2021年底,全县发展“林业+”种植示范基地168个,扶持产业大户3.5万户,发展精深加工企业51家,年均实现产值12.8亿元,销售收入7.1亿元,财政收入2400万元,把5.3万户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林业+”带动产业农户人均年增收3200元,占农户经营收入的70%以上,帮助脱贫户实现了稳定增收。2018年,镇安县实现了9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5万户7.69万人稳定脱贫,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的县。

▲企业+农户

(二)探索出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利用60万亩板栗林等经济林科管(修抚枝)、农作物废料、生态林间伐抚育等废弃的林业资源,设置65个林材收购点,定期回收加工成香菇棒(袋)材料,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设立废弃香菇棒(袋)收集点32个,废菌棒集中处理站3个,废菌棒循环利用示范基地3个,常年回收利用废弃菌棒(袋)。益民废品回收公司建立了废旧农膜加工生产线1条,年处理能力1800吨;丰菇源、锄禾农业利用废弃菌棒(袋)料配方还田种植赤松茸菇,年回收利用废弃废弃菌棒(袋)料5000吨;金亨祥农业发展公司利用废弃菌棒(袋)料、菜籽饼等加工制作有机肥,年利用废料2000吨。通过变废为宝实现产值700万元,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财富,实现了生态林业的循环利用,趟出了践行“两山”理论的循环经济新模式。

▲ 镇安美丽乡村

(三)培育了一批生态价值产品。通过“林业+”融合发展,建成了以木王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7个生态康养景区、以西口智慧水产养殖产业园为代表的5个农业观光园区、以中合村“采蘑菇的小山村”为代表的125个农业采摘园,四大传统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建设了西北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引导游客到镇安观美景、吸富氧、购特产、喝山泉、品农味,为社会提供了“林业+”系列生态价值产品。

▲ 生态价值产品

(四)扛牢了秦岭保护政治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政治责任,确保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深入开展秦岭“五乱”打击整治,实现了秦岭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提升了生态修复能力,涵养了水源,恢复了勃勃生机。“十三五”期间,通过“林业+”生态模式,人工造林20万亩,经济林面积增加了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类标准,空气优良天数稳定达到350天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50元,年均增长9.58%,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赢。

▲ 镇安风光

谢高地专家点评:

陕西省镇安县坚持“林业+”融合发展战略,按照“小群体、大规模,创特色、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实施“林业+特色产业、林业+旅游康养、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碳汇价值”发展模式,抓住土地流转、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规模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探索推广生态银行模式,在增加生态产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搭建“生态银行”等生态资源运营平台,将分散的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集中流转并进行专业化运营。用循环经济方式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财富,实现了生态林业的循环利用,建立了践行“两山”理论的生态经济新模式,为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经典案例,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生动实践”。

谢高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任

(责任编辑:刘娅文)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