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刊动态 >> 正文
汉服:汉中汉文化复兴的新符号
2017-08-13 15:36:52 来源:新西部杂志

在汉中,一些有识人士试图通过汉服及汉服衍生的各种文化载体来达到复兴汉文化的目的。刚刚新建的兴汉新区甚至通过大手笔的投入引入国内顶尖设计与制作团队,欲打造一个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汉服产业中心。但是,这个西部四线小城的市场毕竟有限,有专家学者质疑,这样的文化产业项目,会有多大的市场前景呢?

汉未央汉文化体验馆是汉中复兴汉文化民间力量的一个代表

2017年初夏,汉中市新规划的兴汉新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很多建设项目已经初现端倪。与此同时,部分产业也开始在此落地,位于东京区汉服产业便是其中之一。

在兴汉新区管委会为来客展现新区规划设计的展台和3D音像展示室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欲建成全国最大的汉服基地,通过汉服产业来带动汉中市苎麻与桑蚕种植、养殖业的发展。

汉服产业作为汉中市复兴汉文化的重大工程,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情 怀

在汉中市汉台区的太白路上,路人经过汉未央汉文化体验馆时(以下简称“汉未央”),都不免要慢下脚步来仔细打量橱窗里展示的模特穿着的各式汉服。这座汉文化体验馆外观造型与周围其他商户迥然不同,门头上小篆体书写的“汉未央”三个字,已经透露出这里不同的文化底蕴。

推门而入,从一楼到三楼,是丝、竹、木质的各类中式家具,还有摆放的植物和字画,含有朱鹮、熊猫造型以及植入油菜花等的文创产品,将汉中文化从细节中一点点渗透出来。

汉未央是汉中汉服文化协会的所在地,而在2016年11月汉服文化协会成立之前,这里已经开展过很多次汉服体验活动。2016年暑假,汉未央在青木川举办了“着汉服游古镇”的摄影体验活动;2016年8月,汉未央汉服团队随汉中市旅游推荐活动一起走进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用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走秀,展示了汉中深厚的汉文化色彩;而同月举办的汉中赤土岭文化交流会成立活动上所用的汉服礼装,也都由汉未央提供。

这几年的开学季,汉未央都举行“启蒙·入学礼”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龄期孩子着汉服体验“人生四大礼”之一的“入学礼”。在今年的端午节,汉未央又举办了一场着汉服用传统礼仪过传统节日的活动。

“‘弘汉之美,传汉之粹’,是我办汉未央的宗旨。”一脸书卷味的王华说。王华是汉未央创办人,她最早是做文化创意礼品的,但把汉文化传承下去的念头,却已生了许久。“最初的想法,是如何能将文化与产业嫁接起来,并能创新性地传承下去,我们一直尝试摸索。”

王华的团队有高校的教授,也有民间研究汉文化的学者。刚开始,团队有一种 “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并不知道该如何做,惟一确定的思路,就是开发的项目一定要和汉中当地的产业接轨。王华说:“最早我们想到汉中生态食品好,那么能不能和生态食品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载体或者一个产业来嫁接。后来,我们就想到了汉中茶,这样一来除了茶叶,还能输出一些与汉茶有关的活动,譬如做一些汉礼的教育培训,如何礼茶、如何着礼茶服、如何品茶等等项目。”

有了汉茶做为切入点,2011年,汉未央汉文化体验馆开始出现在汉中的文化界。这座对外宣称集汉文化、生态文化、人文风情于一体,融汉仪汉服体验、汉食汉茶品享、汉乐汉舞蹈展演于一堂,定期举办国学讲座、摄影、书画、佛儒道文化宣讲、汉文物鉴赏等活动的汉文化体验馆,成了汉中市民间复兴汉文化最大的互动平台。

从去年开始,汉未央开始尝试做汉服的高级定制。王华说:“我们没有一开始就进入大众市场,为什么?因为这个有难度,如果一开始就做大众汉服,竞争太强了。这些年全球汉服热,江浙到两广地区,各种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汉服工厂多到数不清。而大部分改良过的汉服都相差不了多少。”按她的设想,把自己品牌特色做起来,由高品质定制做起,然后延伸到大众日常的汉服,产品成熟后再投放市场。

目前汉未央的团队一直都在搞研发,王华的团队曾参加过APEC会议服装设计。“汉中太小了,我们本土没有成熟的服装设计、加工产业链,所以我们只能是参与汉服的研发和设计。制作这方面都委托到南方代加工,但‘汉未央’这个品牌是我们的。”王华说。

当然,王华不是没想过培养自己的汉服设计、制作、研究的技术梯队。由汉中研究汉文化和汉服方面的学者、专家、以及其他各界的爱好者成立汉服协会,宗旨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但是目前我们的市场没有打开,养一个团队是需要很大的投入。”王华说:“汉中太小,汉服基本没有什么市场,这是由本地的消费能力决定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想先做探索,等成熟再落地的原因。” 王华的设想,是把汉中汉文化与汉服衍生出来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然后推向全国市场。

“很多朋友觉得我做这个项目商业价值不高,完全是在烧钱。”王华说。

王华的朋友刘先生非常喜欢在汉未央给自己定制的一套汉服,但他并不认同王华目前所做的汉未央项目。“她做这些更多是为了一种情怀。这个体验馆是她的自主物业,如果不做这个,租出去,都比她现在的收益高得多。”在他看来:“汉文化项目的市场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期,需要普及很多文化,因而当一个商业来做还不成熟。”

王华也承认,自己的出发点就是“情怀”二字。“因为我是汉中人,家就住在汉王刘邦饮马的地方,从小耳濡目染汉文化,所以连做生意都绕不开汉文化。”她自嘲自己的这个情怀成本很高,“纯粹的商人绝不做这个,投入很多,商业回报并不高,现在一直是在亏本运作”。

王华说,目前汉中汉服市场还处于一个自发的初级发展时期,做汉服婚庆、表演的公司,大大小小有很多家,但真正做汉服及汉服衍生文化体验馆的只有汉未央一家。

其实,即使是汉服表演,尽管这几年看起来很热闹,但真正的演出市场也不尽如人意。据汉中市汉台区服装协会的杨岚告诉记者:“我们做汉服走秀是有一些,其中还包括旗袍走秀在内。但这样的表演除了参与政府推广汉中本地的文化旅游项目之外,很少能有单独表演的机会。”

王华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其实一直倡议市民和企业要在汉文化发源地的文化助力上做一些贡献,政府有对外推广活动,他们团队也都积极地去参加。但让王华有些难受的是,政府对他们却没有任何资金或者其它方面的支持。王华说:“政府对文化产业支持的政策,或许有一些偏离,比如:政府扶持文化产业,要求企业要有土地与基础建设,而往往我们这样的创意更多是软实力,我们并不去征地、搞基建,所以就无法申请到政府的资金扶持,这也是当下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一个漏洞。”

王华同时认为,汉服产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制约,那就是标准。目前的汉服产业虽然很热,但整个行业并没能形成一个标准,良莠不齐导致高端定制产品很难打开市场。“到底什么是汉服?改良过的汉服让人认为不伦不类,而不改良又无法与现代日常生活接轨,只能是在表演场合穿穿,汉服的市场拓展与未来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她希望汉服行业的设计、生产和制作,能尽快形成一个国家标准,以有利于保护汉服高端定制与研发的发展。

标 准

记者在淘宝网以“汉服”为关键字搜索,可以找到上万家网店。在汉服爱好者的贴吧、群吧有一些流传的厂家名单,也达到了数百家之多。目前汉服的制衣产业似乎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况,其中有些店自称“被汉服同袍认可并较多购买的‘正规汉服商家’。”

那么到底什么是汉服?百度给出的定义是: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按百度的定义,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本身虽经改朝换代基本消失,但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

但有学术界人士则持不同观点。陕西省服装服饰协会秘书长、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院长马冬就认为,当下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服装界,对汉服的概念都有一些纰漏。“汉服如果单纯指汉朝的服饰,这明显是不对的。也有人说汉服就是汉族的服饰,到明朝就消失了,清朝的服饰不能计入汉服,这也是不对的,清朝的服饰从平民到皇家其实都继承和结合了明朝的服饰。我认为汉服就是从中国古代一直沿袭下来的民族服饰。”

在马冬看来,造成汉服目前没有统一标准的原因在于“学术界懂历史的不懂服装,懂服装的不懂历史”。马冬本科和研究生学的专业都是服装设计;博士则师从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先生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史和服装史,后又从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从事艺术考古方向博士后出站,是国内少有的几位既懂历史又懂服装的专家。据他介绍,目前汉服还远远没有达到产业化的标准。

资料显示,本世纪的汉服复兴始于2003年左右,2008年以后达到第一个高峰,2013年达到第二个高峰。2008年奥运期间,二十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活动的第一发起者是河北明德学堂堂长傅路江,他在华夏复兴网发表了《奥运会应该有我们的声音与符号》一文,短短几个月里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大家经过讨论与策划,推出这一倡议,并将该设计方案提交北京奥组委。

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倡议却在中国唐装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忠祥的一次发言后戛然而止。张忠祥说,“北京奥运承载梦想、中国唐装充满希望,近年来唐装风靡一时,将唐装作为北京奥运期间中国运动员的礼服,正可以承载品牌、走向世界。”

2010年,西安首届服饰民俗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围绕着汉服复兴宣言,引发了在座学者的激烈讨论。 民俗专家、陕师大文学院教授张志春认为,西安就是汉服的发源地,汉服就应该是41届世园会、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的礼仪服饰,不如此不足以表现汉唐风韵,不如此不足以传导传统的文化氛围。实际上在此之前,张志春就曾当面向西安市有关领导提过此建议。但在这次会议上,张志春认为,对汉服运动这样一种民间活动当然值得鼓励,但是作为宣言来看,还是应该慎重。“学术界对这个东西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特别是对什么是汉服,学界的探讨还不够。如果提出来了,有很多漏洞,别人就可以指责你。大家都认为还是要慎重,要一步步来,如果太急了,相反会对这样一个运动造成不好的影响,是一个伤害。”

汉服复兴宣言因此并未面世。

产 业

2017年3月23日,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文投)与北京楚和听香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双方将在汉中兴汉新区实施“一院三馆”的“双品牌” 项目。

兴汉新区公开资料显示,所谓“一院”就是在兴汉新区建成一个汉服文化创意研究院,聚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设计大师,从文化理论研究到学术高度对中国汉服文化进行梳理,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创意设计、实践研发、开展国际交流和教学培训、举办汉服设计大赛等等,将汉中建设成为新汉服产业研发基地。

“三馆”即:汉服博物馆、汉服匠心馆、汉服美学体验馆。汉服博物馆是通过对历代汉服复原用品及相关收藏的展示,讲述中国古代服饰发展演进历史,向世界完整呈现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服饰文化发展脉络。这个馆还欲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以汉服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而汉服匠心馆要汇聚中国传统草木染色、传统手工织造、刺绣等大师级手工艺人,弘扬工匠精神,展现中国传统服饰的精湛技艺,除对外展示纺织工艺传承与创新、活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为旗下自主汉服品牌研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汉服美学体验馆即超大型场景式汉服生活美学复合体验中心,也就是旗下自主汉服品牌的展示和销售的线下体验中心。通过服装、服饰、家居、花香禅茶文化用品、图书、茶饮、汉服影像服务、文化讲座、艺术沙龙等形式,完成这种体验。

“双品牌”即汉服礼仪服饰品牌与汉服日常服饰品牌。汉服礼仪自主品牌是高级定制,以传统礼仪类服饰为主要产品,譬如汉式婚服、冠礼笄礼服、祭祀礼服等等。汉服日常服饰自主品牌则是以大众日常服饰成衣,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服装、配饰类产品及生活家居类产品。

据汉文投产业发展中心大健康产业拓展部副总监陈万栋介绍,兴汉新区汉服产业的可行性报告正在编制中,这个汉服产业项目预计要投入10亿元人民币。汉文投之所以投入这么大笔的资金,目的是要把国内的顶级汉服制造业搬到兴汉新区。而之所以敢有这样的计划,是因为合作方楚和听香的品牌创始人楚艳是2014年APEC全球领导人服装主创设计师,技术团队支撑依托的是北京服装学院。

汉文投为什么会发展汉服产业?陈万栋说:“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也看到传统汉服的需求逐步旺盛起来,汉服的爱好者从国内到国外都有。据我们调查,国内外以汉服为主题的社会团体有15000家之多,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活动,如:成人礼、入学礼、婚礼、祭祀、演出和影视剧等等,对传统服装的需求日剧加强。但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家专业的、高品质的汉服设计和制作单位,这块市场属于蓝海。”

兴汉新区的建设宗旨是以复兴汉文化为己任,打造全球汉人的老家。在陈万栋看来,汉服产业恰好是复兴汉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即“通过挖掘汉服元素把汉文化很好地展示和诠释出来。”

尽管预计要投入10亿元人民币,但陈万栋说:“从整个新区的规划来看,汉服产业的面积并不大。汉服产业的产业集群的管理模式,以汉服旗舰店、体验店、汉服研究院的具体形式呈现出来。但都是些小型机构,而且生产厂址也不设在兴汉新区的园区内。”

兴汉新区将汉服市场进行了细化:汉服社团、孔子学院、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汉式婚礼、演出公司、影视公司和旅游市场等等。据陈万栋介绍,“兴汉新区的汉服产业是面向全国和全球的,目前已经开始给全球孔子学院设计服装,因而起点很高。”

其实不难看出,兴汉新区规划的汉服产业与王华的汉未央目前所开展的汉服汉文化体验项目,基本上是重合的。而且双方都认识到了汉服产业在汉中只能是搞研发和做生产基地,市场必须向外发展。但目前的状态下,准备大手笔投入、高起点发展汉服产业的兴汉新区,并没有想整合汉中市汉服文化市场的意图。

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汉服制衣产业的年销售额约在一亿左右。据智研咨询集团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服装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我国的服装产业年销售额能达到7000亿元左右,服装总产量达270亿件。与之相比,汉服商家累计成交数量仅30万件左右,其中还包括占据高达48.28%比例的汉服周边产品。由此可见,汉服制衣产业仍处于相当弱小的成长期,整个行业的发展还处在较低层次。

从这个角度来说,兴汉新区规划的汉服产业,或许可以解决汉服生产界目前普遍存在的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低劣、设计门类和品种单一的问题。

但是在马冬看来:“汉服的学术问题还没有搞清楚,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汉服体系和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搞汉服产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因此,对于兴汉新区的大手笔,他并不抱积极的态度:“不管北京还是汉中,我所知道汉服学术界,历史研究、服装研究、人文研究等方面,都没有权威人士或者专家;我所知道的汉服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在北京,没有一个在陕西。尽管他们是引进了北京服装学院的技术支撑,但最终二者结合会产生出什么样的效果,很难预测;据我所知汉中本地并没有大量丝、麻的种植、养殖和生产、制作的产业支撑,这也是潜在的风险之一。”

(本文部分图片由汉未央提供,特别致谢!)

(责任编辑 马颖超)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