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刊动态 >> 正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推进的困境与出路
2017-03-23 07:14:41 来源:新西部杂志

本文为2015年度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计划(思政序列)课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dhsyh-sjyj-201509)

(东华大学 上海 200050)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难”在协同,政校企合作的切入点难统一、教育内容难明确,教育主体难界定。要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明确第一要务是“主体协同”,主要抓手是“项目运作”重要支撑是“机制创新”,构建梯度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多元化的创新项目转化平台。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推进;困境;出路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难”在协同

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万计的创新型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随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逐年增加,全国各地“创业孵化园”的发展方兴未艾,《创业基础》课程也被纳入到了全国本科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体系之中,然而一旦深入客观地探究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很多高校并没有形成创新与创业相融合的协同教育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主体不清、内容不明、机制不畅、各自为战等诸多问题。

1、政校企合作的切入点“难”统一

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政校企”合作情况来看,各国政府、企业和大学的科研合作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美国的硅谷模式堪称全球大学与企业科研协同创新的典范。这种协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资助大学科研创新或与大学联合研究;二是企业以赠与的方式向大学转让科研设备;三是企业支付薪酬的教学或研究岗位。而我国的大学与政府企业的互动,和美国等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缩小这些差距,探索出我国高等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真正使高校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本,我们才能真正跻身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难”明确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培养目标分散、层次不明,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脱节等问题。所谓创新素质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结合。创新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第二层是用创造性的思维改造事物;第三层是具有不盲从的创新精神。创业教育的内容可以是狭义上的创业实践理论教学,也可以是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不明确,直接导致了主体责任的不明晰,教育效果的不理想。

3、创业教育的主体“难”界定

创业教育作为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新兴事物,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趋势,随着“就业难”成为了大众化人才培养的不争事实,创业人才培养已经自然而然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内创业教育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来讲,高校创业教育的部门壁垒严重,目前承担创业教育的可能有教务处、就业服务中心、团委等部门,基本停留在各自为战的层面,力量分散、在有限的资源下无法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而且对于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也尚没有一个部门可以出面切实解决问题。此外,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不能起到以创业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知识支持创业的目的,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陈旧落后,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还维系在一个很低的水准。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协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激发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精神,这里面既包含了大众化的普及教育,也包含了精英化的针对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模式是“课程+竞赛+孵化”三个路径的叠加,探索真正具有实操价值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要务是“主体协同”

实践证明,高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创新需要政府牵动、学校主动、市场互动三股力量的协同,需要各方优质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效融合。推动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协同、多层级推动、多维要素集聚的科技创业项目培育、孵化、转化机制,是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

一是“校外协同”,整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从微观上看,高等教育要立足于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从宏观上看,高等教育要立足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企业和学生都是创新创业服务的对象。此外,进一步创新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化培养模式,拓展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在企业导师和技术人员的定期指导下开展各类课题和研究工作,感受企业真实环境,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为进入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二是“校内协同”,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通过氛围的营造、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例如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科技社团,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并鼓励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等。从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以科技创新基础工作为切入点逐层推进,利用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科学商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东华大学分基金会五大平台,通过深化完善科技实践育人平台,在校园中营造崇尚学术、热爱科研、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孵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构建科普服务、科研训练、创新创业三个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形成开展大学生科创工作的有效模式。在生涯教育方面。从新生入学起,要全面推进大学生新生生涯导航课程,辅导员老师结合专业特色和实践特色,探索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早做规划。并将校友资源、企业资源等融入教学体系中,将生涯发展教育向纵深发展。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抓手是“项目运作”

首先,“项目”便于被“协同”发现。不管是学术研究的创新实践还是具有实战导向的创业实践,最终都离不开“项目”两个字。因此,通过孵化“项目”来开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有了落脚点。任何教育都是通过一定的资源和载体来实现其教育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大学生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内化为学生思维方式、并外化为学生行为方式的过程,如何有效检验教育的成果,则需要引入项目化运作方式。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Danl•Grace指出: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是借鉴借鉴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把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移植到教育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创造活动形式、组建项目团队、经历项目实践,在其中获得感悟和凝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标。

其次,“项目”便于被“协同”扶持。通过创业项目孵化成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教育成果的重要检验指标。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例如依托杨浦“梦想天地”孵化器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同济大学科技园、东华大学“尚创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古北620”等等。这些孵化器大多采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模式,通过利用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政府导向政策、企业创新要素、社会各方资源进行项目孵化,打造“互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放型的创业种子培育平台”、“陪伴式的创业导师辅导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项目孵化的物理空间、培训咨询、创业扶持等公益性服务。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支撑是“机制创新”

一方面,“协同”需要机制上的顶层设计。党政领导层面首先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双创”教育办公室,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划出专门的场地作为孵化器,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众创空间”。通过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阶段性和预见性指导。其工作职能是:一是做好工作共融,统筹指导学院各部门积极参与到学生“双创”教育工作中来;二是做好信息共通,利用每一次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汇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展和形势分析,形成相关指导意见;三是做好资源共享,充分整合学院内人、财、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协调学院外企业资源,支持学院“双创”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协同”需要权责上的文字界定。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各司其职,该第一课堂的由教务部门负责,该做活动的团委负责,生涯教育就业部门负责等等,就很容易进行目标考核和激励,工作效能比较容易体现。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贵”在协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需要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路径与传统的教育形态相结合,以全新开放的视角、上下协同的理念来整合资源,从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1、构建梯度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校园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这是高校需要贯穿育人的始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培养目标上来讲,是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培养创新意识;二是教授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三是发现并孵化好的创业项目;四是形成创新创业的良性机制。

2、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孵化指导课程

要设立专门的创业课程,由教务部门来主抓。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指导等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与创业实践联系起来。专业教师通过直接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竞赛、大学生数模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将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圈内容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辅导员通过参与创业课程教育回归第一课堂,并积极取得全球职业规划师、上海市中级职业咨询师资格、中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中级创业咨询师资格,提升“双创”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提供积极保障。此外,辅导员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反馈总结,找出学生在观念方面存在的偏差,及时调整其创新创业目标和方向,选出更符合自己特长、性格和专业发展的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创业实践做好准备。

3、搭建多元化的创新项目转化平台

形成激励评价体系鼓励全校在职在编教师通过拓展人际交往空间,不断扩大行业圈范围,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合作意向单位,为孵化好的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合理利用创业“学长”等校友资源对接真实的市场环境。想创业,固然很好,但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考虑过,这条路上要想干好、走稳,需要具备坚韧的意志和坚持的决心。创业分两种,一种是带科技含量的创业、一种是没有科技含量的创业,但不管是哪一种创业,都需要做好创业心理、市场环境、团队构成、财务管控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估,而邀请曾经有过或者正在进行创业实践的“学长”返校与在校生交流,无疑是最佳的手段。高校要牢牢把握校友资源,这对创业教育的对象有着最直接的指导作用。

4、构建创业孵化的专门机构

最好能提供专门的孵化场地,设专人专岗,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对入驻的企业进行孵化,利用咖啡沙龙、政策咨询、租金优惠、金融扶持等多种形式,帮助创业企业在初期度过难关,并最大化的给予帮助和支持。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必须有孵化成果的考评机制与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李秋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5(12下):155-157

[2]郭广生.我和创业有个约会[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

【作者简介】

陶康乐(1986-)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责任编辑 马颖超)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