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刊动态 >> 正文
张更祥:《田韩堡》里写春秋
2017-03-15 10:22:21 来源:新西部杂志

他是富平籍作家群体中较早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田韩堡》,被认为是继柳青《创业史》之后,陕西当代作家描写农村生活的最新力作。

他说,创作是个辛苦事,但写作过程是快乐的,常常为人物的命运时喜时悲,而且还有一页一页的白纸写满了字后的成就感。

张更祥近影

“对,我就是张更祥。”熟悉的“秦腔”,一下子拉近了记者与千里之外的张更祥的距离。电话拨出的瞬间,记者曾怀疑打错了,因为手机上显示这是浙江宁波的号码。

这正是记者要寻找的富平籍作家张更祥(笔名:耿祥)。

在富平籍作家群体中,张更祥是较早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据富平另一位作家李印功介绍,在家乡,包括他在内的不少人都是受了张更祥的影响和帮助爱上写作的。

张更祥告诉记者,他已经退休,眼下正在宁波照看孙子。春节前比较忙,过几天孩子放假后他才有时间和记者好好聊一聊。

就这样,对张更祥的采访断断续续,从春节前开始,到春节过后才完成。

受巴金影响,弃农从文

新西部:我们了解到,您是富平作家群体中较早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其中不少人都是受了您的影响和帮助爱上写作的。您是怎样走上创作这条路的?受哪个作家、哪部作品影响最深?

张更祥:我走上创作之路的原因非常“自我”。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被推荐到陕西省农林学校上学。和别的学校不同,这所学校执行的是“社来社去”的分配政策,即从哪里来的,毕业后仍回那儿去。至于回公社还是回农业社,当时都不清楚。同学们都有点心不甘,我也不甘心(再回农村去),总想寻条出路,就开始写小说。

从小爱看书还是其次,“文革”中看大字报时得知,巴金有稿费17万元,这才是真正的诱惑。

最初影响我的作家是巴金。影响我的作品是陕西作家柳青的《创业史》。

画外音:张更祥1955年出生于富平县美原镇仁合村,该村距县城约50里,距美原镇约10里。富平境内最早的历史遗迹频阳县治故址就在距离仁合村不远的美原镇古城村一带。张更祥在村上的仁张小学读完小学,高中毕业于当地有名的美原中学。

新西部:您的处女作是哪一年发表的?在当时的影响如何?她对您后来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张更祥:我最早变成铅字的小说是《王龙种菜子》,是个短篇,有四千多字,发表于1978年的《富平文化》。小说写一个爱科技的农民引种油菜的故事,当时没什么影响。随后在《西岳》等杂志上发表过几篇小说,还把我写的小说改成故事去地区汇演,得过奖。1984年在《飞天》发表的短篇小说《第五把手》,应该影响较大。当时我离职上电大,得到的稿费是120元,在党校(电大在党校上课)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那时,一般干部的月工资是三四十元。从那时开始,我与爱好写作的几个同学和朋友处在一块,至今联系不断。

新西部:您曾先后在富平报社、富平县委外宣办等部门任职,严格意义上并非专业作家,而是业余作家。您如何处理写作与工作的关系?您经常熬夜吗?请介绍一下您的写作方式与写作习惯。

张更祥:工作是第一位的。我在县农科所工作过五年,所里认为写科技报告以外的东西属不务正业,所以我早期的笔名有好多,其实是为减少麻烦。熬夜对我来说很正常,不过因我写得较快,夜熬得不厉害,大多是白天构思,晚上写作。

一部《田韩堡》,名动文坛

新西部:长篇小说《田韩堡》是您的代表作,也是近年来陕西为数不多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评论家仵埂评价《田韩堡》时说道:“谁若想了解20世纪60至80年代关中农民的生活情境,耿祥的小说无疑最有参考价值。”陈忠实曾在《白鹿原》卷首引用了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您怎样把握小说与历史的关系?请您介绍一下《田韩堡》的创作缘由和创作过程。

张更祥:《田韩堡》是一部反映“文革”时期关中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文革”时我年龄尚小,有十二三岁,但事事记得起,过程甚清晰。“文革”不但冲击了当时的社会构架,对人们的精神影响更是深重的,难以估量的。可是,反映这方面的作品很少,也许我孤陋寡闻。这是其一。

其二,把几百上千农民拢在一起过日子,历史上不曾有过,后世会不会再有,难说。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就有责任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评论家仵埂和我同年,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曾任过生产队队长、大队长和公社委员,对那段岁月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故有此评价。

《田韩堡》的创作准备很早。上世纪80年代,我在乡镇工作过三年,结识了一位大队书记,名叫李增番,他可以说是小说中韩武的原型。李增番在关中农村大包干的前一年,分了集体的地、牲畜、农具,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情!安徽的小岗村是大包干后才被大多数人所知,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我。我曾为此写过一个中篇《热土》,后觉得不过瘾,决定要写个长篇。后来工作调至报社,主观上自己懒散,客观上事务性工作太多,写长篇的计划被搁置。退休前几年,报纸停办,遂拾笔续前愿。我的写作速度是比较快的,一天写一万到两万字是正常的,所以初稿只用了不到两年。

画外音:张更祥曾任《富平报》副总编辑,负责报纸副刊编辑,期间发现和提携了一批当地文学青年。

小说和历史的关系其实是很紧密的。历史是当代人做的事由后人记录下来的文字,小说是记录古人和当代人生活的文字。小说免不了受历史的局限,《创业史》的遗憾就是明证。而中国的历史和小说几乎共生共存,《史记》是历史,也可以说是小说,正因如此,它才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评价。所以我主张小说应该更真实一些(指艺术的真实)。毫无疑问,《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罗贯中老先生在创作时对人物和情节作了较多的“手脚”,比如“草船借箭”其实是周瑜所为,使得后世对小说这个文种产生了不少微词。

新西部:读过《田韩堡》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小说语言通俗优美,人物刻画活灵活现,乡土气息浓郁。有评论者认为《田韩堡》是继柳青《创业史》之后,陕西当代作家描写农村生活的最新力作。据说,小说《田韩堡》曾被陕西推荐为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之一,有关单位还专门为这部小说举办过一个“改稿会”。请介绍一下《田韩堡》创作完成后省内文学界的反响。

张更祥:《田韩堡》初稿完成后,于2011年10月2日至10月4日,由陕西省写作协会主持,在西安市常宁宫酒店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改稿会。参加会议的有省写作协会的会长刘路及全部成员,这里边主要是西安各大学文学院的院长,省作协原常务副主席赵熙等六名老作家,全国知名文学评论家李星等。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因眼疾不能到会,还专门送来贺词。这次改稿会参会者共计达百余人,结论是:《田韩堡》是一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同时,大家也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

发表百万字,苦中有乐

新西部:每个作家对自己的故乡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小说《田韩堡》里有您故乡的影子吗?在您笔下,除了韩武之外,其他如韩正刚、韩正飞、田秀秀、韩土改、田能能、田积德、田蜜蜜、费香香、韩昭庆等等,这些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生活中都有原型吗?

张更祥:我的故乡在富平县美原镇仁合村,所居村名老名叫永和堡,是个古老的堡子,属五姓(张、郝、贾、赵、穆)合居,文化积淀深厚。既有上世纪20年代的中共地下党员,又有国民党的校尉军官,文化人较多,民风淳朴,贤达人众。

《田韩堡》中不但有永合堡的影子,小说中的老四、能能等主要人物,都能找到原型。

画外音:据当地人介绍,现在的仁合村,包括五堡七队,是个不小的村子。村中男性姓氏早已突破张、郝、贾、赵、穆五姓,多达近20个姓。张更祥在小说中描述的“四围有城,两方有门或四方有门”的“堡”,村中多数人都没见过,也许正如他在小说中写的那样,“1958年拆了大半,‘文化大革命’中,当做肥料壮了庄稼,如今一星半点也没有了。”

不过,村里的不少文化人都读过张更祥的小说。张更祥的发小张吉祥说,小说是编造的,但小说里边的很多地名都是真的,比如“老虎桥”,“赵老峪”等,都是我们这里的地方。

新西部:截至目前,您发表的小说有多少字?多少部(篇)?还有新的创作计划吗?

张更祥:已发表作品百十万字。没有写作计划,业余作者没压力,高兴了写,没兴致了笔就放下了。

新西部:据了解,您有一部新的作品即将出版,能简单介绍一下这部新作吗?

张更祥:前几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斩城》,是反映当代行政生活的。自我感觉不太好,还在修改中。

画外音:记者了解到,张更祥从1978年开始发表小说,先后在《飞天》《百花》《西岳》等文学期刊发表《第五把手》《老兄老弟》《黑妮的悲剧》《这片热土》等作品,共计50余万字。2006年后创作了《那年那月》等中篇小说五部。2013年出版58万字长篇小说《田韩堡》。现任《富平文学》副主编、《陕西文学》副主编。

新西部:我们知道,业余作者的作品出版不易,您的长篇小说《田韩堡》是通过什么方式出版的?

张更祥:《田韩堡》由西安出版社出版,自费。

画外音:记者从其他作家那里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业余作家的作品都是自费出版。像《田韩堡》这样一部5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作者自费出版,至少要花费六七万元。不过,《田韩堡》的出版无疑是成功的,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圈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社会各界的反响也不错。据张更祥介绍,《田韩堡》的销售收入与出版的开销基本持平。张更祥还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们都很支持他搞创作,他本人的经济状况还可以。与富平作家群体中的多数作家一样,张更祥看重的是写作带给自己的乐趣,而不是写作的经济效益。

新西部:作家柳青说过,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您写作中的快乐和痛苦是什么?您还有哪些方面的感悟与心得要与读者分享的?

张更祥:创作是个辛苦事,但写作过程是快乐的,常常为人物的命运时喜时悲,而且还有一页一页的白纸写满了字后的成就感(我是手写)。我要告诉读者的是,作者的意愿是一回事,读者的感获又是一回事。这是改稿会对我的最大启示。

《田韩堡》中的费香香,是一个和六个男人有过关系的人,我一直把她当一个服务于情节的小人物,随便拉来,随便扔掉。在会上,李星却说:费香香是一个最出彩、最成功的形象。令我非常意外!后来我仔细回味,费香香虽然是小人物,她却不由己地反馈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像一张试纸,检验出了人性奸诈和良善、计较和宽容、贪欲和真情。这些在我构思这个人物时几乎没有想到。需要说明的是,费香香既无原型,也没当主要人物来写。

(责任编辑 马颖超)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